【导语·】昔日被视为珍稀濒危物种的鲟鱼,如今能批量养殖,一亩水面80万元利润。养鲟工厂每天水体循环100次,基本零排放。农民地下室建鱼池养鲟鱼,一个人一年轻轻松松赚6万元。在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蓝泽桥的带领下,这些在湖北宜都市都成了现实。当地鲟鱼年产已占全国总产的1/3、全球1/4。

昔日被视为珍稀濒危物种的鲟鱼,如今能批量养殖,一亩水面80万元利润。养鲟工厂每天水体循环100次,基本零排放。农民地下室建鱼池养鲟鱼,一个人一年轻轻松松赚6万元。在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蓝泽桥的带领下,这些在湖北宜都市都成了现实。当地鲟鱼年产已占全国总产的1/3、全球1/4。

然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历经波折,实为不易。

过度养殖,清江变黑,网箱养鲟鱼盛极而衰

鲟鱼起源于两亿五千万年以前,既是全球公认的珍稀濒危物种,又是很具发展潜力的养殖新品种。

蓝泽桥曾任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1999年“下海”创办天峡鲟业有限公司,推广网箱养鲟。

清江水质清澈,生态良好,蓝泽桥带领当地群众很快走上了网箱养鲟致富路,民谣为证:“清水里能把黄金捞,乡亲们乐得哈哈笑。”

网箱养鱼面积控制在水面千分之一标准之内,水质基本不受影响。“一年一尾鱼赚几元钱,乡亲们一窝蜂地往清江里建网箱,密度超过了标准的10倍,清江水原来捧起来可以喝,后来连菜都不敢洗。”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赵兴寿老人回忆说。

2006年,灾难降临。清江流域大旱,水体交换减少,水温升高,水质恶化,大量鲟鱼死亡。痛定思痛,蓝泽桥决定上岸养鲟。

工厂养鲟,妙解水质污染、鲟鱼热死等技术难题

工厂化养鲟,水在室内循环不向外排放,也能抵抗天灾,理论上正好解决网箱养殖存在的问题。蓝泽桥在清江岸边建了一个试验池。

养鲟污水里含有的氮磷钾,让水质变坏,也是病害根源。蓝泽桥首先从试验池里切出一部分水面做污水处理区,种植滴水观音等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投放无纺布袋,还养起了白鲢。氮磷钾成了水生植物的营养源,微生物在布袋上安家落户净化水质,白鲢专吃鲟鱼的食物残渣碎屑。

蓝泽桥解决了水体污染,另一个考验又来了。

鲟鱼是偏冷水性鱼类,一旦水温超过28摄氏度,就会热应激死亡。湖北夏季很热,自然水体能交换降温,工厂化养鱼水体封闭循环,大多数靠买设备降温。

资金限制把蓝泽桥困在了原地。后来,他联想到井水温度受季节影响不大,试着把鱼池挖到地下两米,水温果真降了下来。这样,鲟鱼全年都能处在适宜的温度里,生长加速,同时地下室昏暗的光线,也更适宜鲟鱼生长。

工厂化环境里养活鲟鱼,蓝泽桥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可是投入比网箱养鱼大得多,老百姓接受不了高成本。

提高养殖密度增效益,地下室建鱼池解决用地难

“要让农民接受新的养鲟模式,就得提高养殖效益。”蓝泽桥一下子把养殖密度增加了5倍,这就需要大大提高水体含氧量。除了利用高压氧舱向鱼池注入纯氧,公司还用鼓风机把空气注入水体,冒泡增氧,同时推动水体流动,形成洄游环境,促进鲟鱼性成熟。

到这时,蓝泽桥觉得是时候把自己探索出来的仿生态工厂化养鲟模式向农户推广了。2010年,红花套镇杨家畈村的邓代全联合28户农民,投资400万元,创建了鲟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建了5亩鲟鱼养殖厂房。天峡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回购产品,第二年合作社便赢利180万元。

工厂化养殖技术过关,但单个农户要建厂房,地从哪来?蓝泽桥引导农民把厂房建在地下室。宜都市红花套镇渔洋溪村一组的邹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2010年她家翻盖房子,在地下室建了个150平方米的鱼池,加上增氧设备等投资,一共花了15万元。“平时我一个人就可以看管,3年下来成本基本收回来了。”养鲟之余,邹俊还开了家鲟鱼饭庄,每年也能挣个两万元。

从网箱养鱼到工厂化仿生态养鱼,再到农户地下室居家养鱼,蓝泽桥找到了一条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共赢的养殖模式。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各级领导纷纷前来视察……天峡公司名声越来越大;鲟鱼鱼子酱、鲟鱼皮包……产业链越拉越长;湖北宜都、洪湖、武汉、新疆喀什……各地都开始推广农户居家仿生态养鲟模式,致富鲟鱼“游”进越来越多农户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