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在赫章县平山乡农业产业园的一个大棚里,来自平山乡中寨村的村民朱永琴和婶子陈淑琴带着3名工人正在种西红柿,这个大棚前几天刚收完洋芋。在另外一个大棚里,茂盛的黄瓜正吐蕊放花。5个人一边拉着家常一边栽种西红柿,大棚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今年是朱永琴和陈淑琴承包大棚搞种植的第三个年头,看着大棚里茁壮成长的蔬菜瓜果,她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而她俩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百折不挠走向成功的创业史,犹如报春花一般催动乡邻共同发展的故事,更是成了当地村民的励志动能。
学以致用勇创业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勤快努力来。”见到记者,38岁的朱永琴快人快语。2013年,平山乡政府引进山东鲁源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流转土地4500亩,建设了平山扶贫农业园。园区通过“公司+村支部+农户”的模式,形成了公司、村党支部、农户之间以返包倒租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司以招聘农户到园区务工的形式传授种植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企业、村集体和群众共同增收。曾经在外打过工的朱永琴和陈淑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园区务工。开始时,她俩主要是学习基本种植技术,一年后,因为二人能吃苦、爱思考,学习掌握种植技术快,被公司提为园区务工小组长,由她们带领工人在园区务工。务工期间,陈淑琴和朱永琴学到了不少科学管理理念。不愿一直做小工的她俩,萌生了承包大棚发展种植业的念头。于是,在工作之余,她俩就邀约同村的其他人合伙承包大棚发展种植业,但始终无人响应,有人甚至还嘲笑她俩说:“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都种不好,还想去种啥大棚?”看着眼前花园式的大棚,比起外出打工的辛酸,两人决定,就在家门口干一番事业。“在家门口务工当然好咯,既能照顾老人小孩还能有钱赚,哪个不喜欢?”陈淑琴说道。今年43岁的陈淑琴,是4个孩子的母亲,家里公婆都年近80岁。大女儿正读大学,老二即将高考,老三和老幺分别读初一和五年级。孩子上学的大额支出,对于这个负担较重的家庭来说是有点吃力的。为此,丈夫远赴广州务工,以挣取更多的钱供孩子们读书。
2015年,在园区学习了两年栽种技术的朱永琴,动员婶子陈淑琴一起“冒险”从鲁源公司以零租金返包的形式承包了4个大棚。在获得了公司的技术、苗木和肥料的相关支持后,她俩开始了承包种植的历程,成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政府关怀渡难关
据朱永琴回忆,当初和家人商量后,她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联合婶子陈淑琴到园区租种大棚。背水一战,说干就干。为了做出个模样,“骑在虎背上”的朱永琴和陈淑琴起早贪黑。因为有鲁源公司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渠道,当年,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她们获得了比较可观的收入。这一尝试,令她俩对本地农产品的前景充满信心。
2016年,朱永琴和陈淑琴决定扩大规模,承包了37个大棚,并大量“招兵买马”,每天组织工人进棚放水、通风、除草、打药,忙得不亦乐乎。“由于她俩以前在公司只学到了种植技术,对如何拓展销路并不熟悉,不了解市场需求和规律,盲目栽种,产量上去了,收益却没有上去。”平山乡党委书记赵德银说。当年8月,眼看着西红柿即将成熟上市,可销路还没打通。“县里、市里我们都去搞批发,但价格太低,要是不赶紧卖出去,几万斤西红柿一旦烂掉就会‘颗粒无收’。”谈及往事,朱永琴心里仍然不平静。面对西红柿滞销带来的巨大亏损,朱永琴和陈淑琴两人倍感无奈。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大棚种植,产生了“大不了再杀回广东”的念头。就在二人无计可施之际,平山乡党委、政府主动上门为她俩对接销路。“关键时刻多亏了乡党委、政府的帮助,要不然后果直接不敢想。”陈淑琴说。
引领一方奔富路
“今年第一季,我的21个大棚,11个种早熟洋芋、10个种西红柿。现在洋芋已经卖出1万多斤,毛收入一万五千多元。西红柿端午节就可以上市,等地里的洋芋收完我再种一季西红柿,管理到位的话,收入肯定要超过去年。”朱永琴和村民们算起了经济账。“以前我们是种什么就卖什么,现在是先了解清楚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紧邻着农业产业园的是一家蛋鸡养殖场,用养鸡场的有机肥料加上精心的田间管理,让朱永琴和陈淑琴种植的蔬菜品质佳,信誉好。朱永琴和陈淑琴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乡里、村里经常邀请她们给村民讲解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我们想要找到‘摇钱树’,就必须准确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尽量选择独特、稀少、珍贵的品种种植才有竞争力。”朱永琴建议乡亲们。“以前因为家庭贫困从小没读过什么书,这两年种蔬菜积累了一些经验,村里开办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让我们登台当了‘先生’,感觉从来没有这么舒畅过。”谈到这件事,陈淑琴一脸自豪。“在她俩的带动下,园区大棚返租人数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了15人,务工人数超过130人,辐射周边各村的贫困劳动人口92人。”村支书韩德远告诉记者,来园区向她俩“取经”的还有相邻的古达、威奢两个乡镇的村民。“在这里做工,不光有收入,还能学到种蔬菜的技术。等我学成了,我也租一两个大棚来经营。”中寨村村民袁国勋主动联系朱永琴,要来她的大棚里务工。
赵德银介绍,鲁源公司建设的农业园区,如今已达到了企业、村集体和群众共同增收的目的。而朱永琴和陈淑琴的成功创业,为这种利益联结机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现在我们就是想再邀请乡亲们一起抱团发展,只有上了一定规模,我们的蔬菜才能销得更远,规模才会更大,说不定哪天还能搞成出口货呢。”对于未来,朱永琴和陈淑琴满怀期待。(毕节日报 杨念 郑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