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原系中国特有植物,后传播至世界多地。牡丹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到唐代时才著称于世。有鉴于此,本文拟首先从科技史的视角分析野生牡丹与栽培牡丹在医书中的区分时代,进而辨正栽培牡丹的出现时间,探讨唐宋时期牡丹的栽培技术,以期对牡丹栽培技术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牡丹的种植视频_牡丹视频种植花技术视频教程_牡丹花种植技术视频

一、野生牡丹与栽培牡丹在医书中的记载

中国古代对野生牡丹的认识和利用历史悠久。自甘肃省武威汉滩坡东汉墓出土的医简中提及用牡丹治疗血瘀病起,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昝殷《经效产宝》等医书中皆有野生牡丹入药的记录。至北宋时,唐慎微《证类本草》中同时记载了野生牡丹与栽培牡丹。

表1 唐代牡丹土贡资料统计表

牡丹的种植视频_牡丹视频种植花技术视频教程_牡丹花种植技术视频

表2 宋代牡丹土贡资料统计表

牡丹花种植技术视频_牡丹的种植视频_牡丹视频种植花技术视频教程

唐慎微将野生牡丹称为“山牡丹”,将栽培牡丹称为“人家所种者”;不仅列举了野生牡丹的分布地域,而且对野生牡丹的花色、生物学特性及采摘时间与处理方式等都做了详细记述;还对栽培牡丹的移植、培育及生物学特性加以简要介绍;明确揭示了栽培牡丹在药用价值方面与野生牡丹的差异。

宋代的合州(巴川郡)、渝州(重庆府)、广安军土贡野生牡丹皮,其实是承袭唐代旧制,供给宫廷以作药用,而北宋前期河南府贡牡丹花则反映出当地栽培牡丹的高超水平。

从上可见,由唐到宋,野生牡丹与栽培牡丹在药学上的功效被逐渐区分开来,而这与牡丹栽培技术的发展又直接相关,因为栽培牡丹更侧重观赏性而非药效。据此可以推知,在唐代及其以前的医书中所提及的牡丹或木芍药,当时指野生牡丹。

二、栽培牡丹的出现时间

唐代舒元舆《牡丹赋并序》反映了栽培牡丹移植到都城长安及此后长安牡丹繁盛的景况,其文云: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者所知,花则不可过为。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邀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

由上文可知,作为药用植物的野生牡丹本是生长于山林之中,只是像高宗、武后及达官显贵等所谓“贵者”的社会上层不了解罢了,至于普通民众、僧道之人还是知道的。魏晋隋唐时期是典型的贵族社会,普通民众生活困苦。当时宗教流行,道教、佛教信仰者众多,山林之中多有佛寺道观。僧人道士往往熟悉植物的药性,连许多医学家都是修道之人,他们在传道布教的同时会为民众疗伤治病,故而道教、佛教与花卉之间有着不解之缘。

中国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墓志及其纹饰往往反映着墓主的宗教信仰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所以通过相关考古出土墓志可以对牡丹与佛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例如隋文帝仁寿四年(604)《李静暨妻曹氏墓志》志盖四刹上下方各绘刻半朵牡丹,四刹左右亦各绘半朵牡丹;隋炀帝大业九年(613)《赵觊暨妻樊氏墓志》志盖四刹各刻三株牡丹;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牛进达墓志》志盖四刹刻有牡丹纹饰;高宗显庆四年(659)《尉迟敬德暨夫人苏氏墓志》志盖四盔和四刹都刻划牡丹纹。上举诸例墓志的时间都在显庆五年(牡丹引种到长安的时间)之前。

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栽培牡丹至少在隋代时已经出现,稍早一点可能会在南北朝时期。

三、唐代的牡丹栽培技术

至唐代,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花王”、“惟有牡丹真国色”、“雅称花中为首冠”、“万万花中第一流”等。有关它的记述也越来越多。

1. 移植技术

舒元舆《牡丹赋并序》中提及高宗、武后时期,牡丹由河东汾州众香寺移植到都城长安,可以做到远距离长途移植。白居易《买花》诗云:“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李贺《牡丹种曲》诗云:“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水灌香泥却月盆,一夜绿房迎白晓”。两首诗都突出了保湿的重要性,即“水洒”、“水灌”。唐代的移植方式,可以使牡丹保持原来的生长状态。正是因为具备成熟的移植手段,所以推动牡丹向更大范围传播。在唐代中叶,牡丹就漂洋过海传到日本。

2. 栽种与嫁接技术

唐代中期,郭橐驰《种树书》中对牡丹的栽种、嫁接有具体记载,比如栽种时间,“凡花皆宜春种,唯牡丹宜秋社前后接种”;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菜园中间种牡丹、芍药最茂”;嫁接方法,“凡接牡丹须令人看视之,如一接便活者,逐岁有花。若初接不活,削去再接,只当年有花”;嫁接时间,“立春如是子日,于茄根上接牡丹花,不出一月即烂漫”。可见,当时牡丹的栽种、嫁接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3. 培育技术

郭橐驰《种树书》中对牡丹的培育技术也有具体记载,比如施肥,“凡种花欲得花多,须用肥土”;防治虫害,“牡丹花上穴如针孔,乃虫所藏处,花工谓之气疮,以大针点硫黄末针之,虫乃死,或云以百部塞之”;精选花朵,“牡丹着蕊如弹子大时试捻,十朵中必有三两朵不实者,去之,庶不夺他花力”。此外,《种树书》还提到用牡丹花制作花瓶的方法,“牡丹摘下烧其柄,插瓶中后用其柄以蜡封之,尤妙”。

4. 催花技术

据李濬《松窗杂录》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牡丹有红、紫、浅红、通白四种颜色。然而,随着催花技术的出现,唐代牡丹的颜色和类型变得更加丰富。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有高超的催花本领,“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亦不能知其术。上皇(按:指唐玄宗)召至骊山,植花万本,色样各不同”。

四、宋代的牡丹栽培技术

宋代,牡丹栽培技术一方面承袭前代,另一方面又有创新和突破。具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1. 移植范围愈加广泛,移植技术更为先进,移植时间显著缩短

宋代的移植范围愈加广泛,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开篇就明确指出:“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宋代的交通条件较唐代更为发达,有利于缩短移植时间,如徐州进献牡丹花,“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

2. 精选野生牡丹,细心驯化培育

北宋时人已经对野生牡丹的种群分布有相当了解,如《证类本草》中记载“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在此基础上,当时精选野生牡丹品种加以驯化培育。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提到,“细叶、粗叶寿安者,皆千叶肉红花,出寿安县锦屏山中,细叶者尤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