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截止刚刚,这个问题有638个回答,我几乎都看了一遍,我有话说。

前几天我让助理统计了下公司人员的年龄分布,她直接做成了饼状图给我看,其中接近80%的人是90后,包括我自己。

记得曾几时,90后还是年轻幼稚不懂事的代名词,而现在,他们已经是非常多公司的中坚力量了。

我是普通家庭出身,真的很普通,不带引号的,这么多年一路拼杀、狂奔,才取得了现在一点点小的成绩,在前些年,我是习惯自己往前冲的,后来团队人数不多时,我仍然是那个“带头大哥”,直到一年多前,公司人数扩张到几十人,我发现这样不行了,再这样下去,我只有一条路可走了——猝死!

因此,也是从那时候,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管理。

我算是占了贵人的便宜,我的核心团队都算是我的贵人,我们一路风雨走过来,他们成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所以在公司管理上,一直没出过太大的问题。不过随着公司业务量增加,不断扩招,管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也走了不少弯路,在这里我不太敢说能有多少管理经验分享,但我吃过一些亏,犯过一些错,也走了一些弯路,至少可以提个醒,给大家当个导航。

2,

说句不太讨喜的话,我看很多振振有词,写的头头是道的答主,其实应该是没什么管理经验的,或者经验没那么多。

乐于分享是好事,当然也可能并不存心误导别人,不过看的人要注意了,要懂得分辨。

路边的小狗,看到吃的,都要先闻再闻,舔一舔,然后在嘴里嚼一嚼,确定没事才敢吞下去,你可千万别来者不拒,一仰头就干了,管理是门技术,也是艺术,不是花哨和抖机灵。

举个例子,高票短答案说:“钱给到位,加班付费,双休别废。”

这句话看起来貌似言简意赅,总结到位,但其实和抖机灵并没有太大分别,因为它给出的是不切实际的指导,加班付费和正常双休,这个不是管理,是公司给予员工的基本保障,至于钱给到位,这个就难说道了,也算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基本矛盾,管理者总是认为钱给到位了,至少匹配了员工的价值,但作为员工,必然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认为工资给的不够,应该更多点。

3,

虽然公司业务繁多,我也整天飞来飞去,但在公司的时间里,我仍然喜欢参与面试(当然是HR筛过一轮的),因为我认为,对于公司来讲,人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面试者,其实我并不看他们有多少光鲜的履历,简历上的套话就更不看了,什么品德优良,意志坚定的,我始终觉得这些和废话没什么两样。

因为面试了几百号人,我连一个品德不优良,意志不坚定的人都没见过,既然大家都优良都坚定,那还写出来干嘛,就像你不会对面试官郑重介绍:你好,我是谁谁谁,性别为男。

我比较看中的,是面试者的气质和感觉,说简单一点,就是靠不靠谱,同样的能力,我自然更愿意选择那个气质更符合公司的人。

因此,在管理HR上,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这一点。HR是个很重要的岗位,是公司动力和发展的源泉,在筛选人上能把好关,这会为公司的管理带来许多的便利。

关于HR,我有点小故事分享,之前请过一个HR,性别男,85后,自他来了以后,我发现了一个小情况,每次他筛选过后,送过来让我二面的,都!是!美!女!

作为一个忙到没时间约会、荷尔蒙分泌正常的年轻男性,这自然是个好事啊,不过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这就未必是好事了,公司是为各个岗位输送人才的,不是选美啊,都是美女什么鬼?

尤其是,来的美女很多能力明显是不应该通过一面进入二面的,敢情这个HR秉承的是“颜值即正义”的招人法则,于是我赶紧把他请离了。

4,

再说回来,我不喜欢管理虚假做作满嘴跑火车的员工,也许你会说这样的人适合当商务或销售,我不这么认为,很多客户对公司的印象,其实就是来自于员工,员工是代表了公司的形象的,所以尽可能选择那些和公司的气质契合的员工。

公司在管理上,我一直坚持两点,一是效率、二是同理心。

效率:很好理解,我宁愿员工每天只工作3小时,其它时间爱干嘛干嘛,而不是本来3小时的工作,拖到8小时,看起来很忙的样子。因为我就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来的,基本什么岗位都呆过,所以我很清楚一件事的难度和完成时间。我会根据员工的能力来评估,他完成这件工作需要多久,是认真做了还是晃晃悠悠拖延,一目了然。而且我会把上面的诚实直接的说给他,告诉他我的想法。

我通常都不会训斥,很多人喜欢高压威严的作风,我不太认同,尤其是大家都是90后,都是年轻人,很多人从小独生子女长大,自尊心比较强,互相理解的沟通往往比训斥的效果要好。

比如一个只需要1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员工花了整整4个小时,那么我会问他,问题出在了哪里?

如果是他不会做,我会安排人教他方法;如果他在哪哪走了弯路,我会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然后告诉他避开弯路的办法,这样下次就不会再走同样的弯路(其实很多时候,哪有什么弯路,多半是不认真和糊弄,但直接挑破,对方面子就下不来,能让他合理的接受,是更好的选择,也是更高效的选择)

同理心:无论管理者还是员工,其实大家都是合作关系,不是君臣关系,我认识的很多管理者,可能宫斗片看多了,老把自己当君,下属当臣,强调忠诚啥啥的,这不搞笑么,你给5000工资,竞争对手给10000,各种福利待遇也好,员工凭什么不跳槽?

所以,我们公司有明确清晰的涨薪制度,而且我也强调对于能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的员工要主动涨薪,作为管理者,打鸡血灌鸡汤自然是必要的,但也别光说不练,把实实在在的好处给到,让员工跟着你吃上肉,喝上汤,公司才能留住人,才能健康发展。在管理上,做刘邦,别做项羽。

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我们公司的人才流失率很低,想在我这边挖人,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可能需要多掉块肉,掉到心疼。

同理心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对客户的同理心,甲乙方嘛,互相之间的每句沟通,其实内心里,都夹杂了好几句“草你妈”,这就是没有同理心的表现。

我做甲方,也做乙方,公司开会时,我总会强调,不要老骂客户傻逼,先想想,咱们能不能更好的帮他们解决问题,如果不能,问题出在了哪里,是预算不支持,还是对方要求太离谱,如果实在做不了,实实在在的说就行了,当然如果事实证明,客户确实是傻逼,那我们不做就是了。

不要总想着自己的利益,也为客户想一想,同样作为甲方的时候,不要老想着剥削乙方,欺负乙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最终我们是想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成为职业喷子。

还有就是以身作则,你作为老板,天天吃香喝辣宿醉泡妞不按时上班甚至还和秘书在办公室研究口技,你让员工怎么想,怎么跟你混?就这个熊样,中层干部产生“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还不是很正常?

5,

作为管理者,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为管理经验的提升而充值。

很多管理者,尤其是年少有为的,通常都会产生一种幻觉,就是感觉自己是天选之子,将来是要写在史书里的人物……

这个想法一升腾起来,立马脚下好像就有了仙气儿,要飘起来,飞出门去,而伴随着的,是莫名的蜜汁自信。

不足?像我这种人,不存在的。

管理?像我这种人,天生自带。

于是他们就沉浸在这种幻觉里,搞得好像公司里的君王一样,这要不得,虽然可能运气好,时机好,或者背景好,站在了风口,发展迅速,但从我的经验来看,这种人多半都不长久,或者成不了大事。

因为出身普通,所以背景啊资源啊相比别人要差挺多,我唯一的法宝就是敢于实践,还有虚心和好学,我去哪儿都带着书,后来因为不方便,改成电子书。

我习惯带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有啥想法立马写下来,有一次我在机场看到了某款豪车的宣传,然后一下子想到一个很好的宣传的点,立马就很兴奋,记下来,然后立马就给负责这家豪车宣传的4A去信,然后……一个月后,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对该豪车的两轮推广。

我不仅自己这样,我也会把这些都分享给员工,如果你的每一个小兵都厉害强悍,你的公司何愁不强?

另外还有一个推荐的就是去参加各种管理或创业训练营,当然这儿一定要擦亮眼睛,要找靠谱的,我为不靠谱的交过学费,还交了不少。

如果给钱就能去的,就要慎重选择,这种多半不靠谱,我一般只会选择那些会筛选学员的训练营,因为这样就能够确保,你的“同学”们,水准都不会太差。

长江商学院为什么那么贵,因为掏得起这钱的学员有价值啊,而且都这么贵了,人家必然会在所有配套上都是最强标准,请到的大牛也是世界级大牛,成功的人各有不同,但必然是有过人之处的,要保持谦虚,而不是“呵呵,我上我也行”。

很多人看了两本书,管过一个三五人的小团队,就自以为有了管理经验,其实不然。

三五个人的样本太小了,哪怕十几二十人,样本仍然太小,这样的管理经验,很难复制,如果要学习,应该去学习那些有过大量管理经验的人,尤其是有过管理大型企业或公司经验的人,内在的逻辑和道理,其实很也朴素,因为他们什么人都见过,什么事情都处理过,自然经验也就丰富,说俗一点,他们走过的弯路太多,以至于你走了和未走的大部分弯路,他们都已经走过了。

举个例子,就像最近两天我在参加的MINI创业营,就感觉很值,学到了很多管理和创业的东西,以后有机会的我会为大家多分享一些。

就说MINI创业营,我在参加之前是有过调查和了解的,它并不是给钱就能上,对方要筛选,而且筛选还比较严格,这一点在参加训练营后,感觉十分明显,参加的120名学员,都身价不菲,基本都是公司的中高层或者创始人,还有不少投资人,先不说导师,光接触认识这样一个群体,就有很大的价值,几天的时间里,大家有大量时间互动,很多合作在现场就谈成了,而且以后也有可能会有很多潜在的客户和合作。

导师的水准,也是我看中的,这次的导师有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小米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刘德,PPTV创始人姚欣,还有樊登读书会的樊登,特劳特全球合伙人邓德隆,有赞创始人白鸦等等,这些人分别在他们专属的领域都做出了成绩和成就,必然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而面对面的接触和学习,显然效果要远超过买他们的书,或者看他们的采访。

这两年来,我接触过很多创业者,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些热爱学习,不断进取,经常主动寻找机会提升自我的人,混的都不会太差,哪怕公司倒闭了(创业嘛,风险自然有而且很大),但这些人也都给你一种他们还能东山再起的感觉,你也愿意和他们合作和交往。而那些花更多心思去哪哪哪玩,买更好的车,千方百计多套投资人的钱的人,却普遍混的差一些。

这里面,有着很朴素的逻辑和道理,相信大家都不难理解。

而道理常是共通的,无论是管理90后,还是80后,还是管理自我,最核心的东西都差不多,无非是看的远些,无非是将心比心。

以上,一点微不足道的小经验,与大家共勉。

往期高赞回答: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