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同心县下马关镇三山井村万头肉牛养殖场,一座座宽敞整齐的高标准养殖圈舍连片排列。棚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或嚼食草料、或闭目养神,牛场饲养员在一旁配料、拌料、添料加草,忙得乐在其中。
2022年以来,同心县按照自治区“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要求,在下马关镇三山井村采取“党建+合作社+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联合三山井村、田园村、平远村等7个移民村成立安顺达畜牧联合养殖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切实增加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乡村产业振兴“抱团式”发展的“牛”路子。
引进“牛”团队。2022年以来,同心县下马关镇聚焦本地肉牛品种单一、饲草料开发不足、种养人才短缺等难题,联络3家本地企业、15家种养合作社主动对接团队专家,有效解决了优质肉牛品种改良、青贮和谷子副产物饲料化、母牛扩繁增量等技术问题,实现了日常问题技术人员协办、专业问题部门承办、疑难问题专家合办。同时,配合19名肉牛产业组专家和3名谷子产业组专家团队4次集中到村开展现场技术指导等工作,解决“卡脖子”技术攻关5项,变“单兵作战”为“组团式帮扶”。
筑牢“牛”堡垒。同心县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做好“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章,大力培育发展肉牛养殖特色优势产业,在购牛、饲养管理、出售等环节全程共享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的合力,实现抓党建、兴产业、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推行“阵地联建”举措,汇聚链上党建合力,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加强党支部建设,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共赢局面。同时,深化“两个带头人”工程,计划培养培育致富带头人30人,推进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持续增强,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构建“牛”局面,拉动“牛”经济。2022年同心县先后3次组织三山井村、田园村、平远村等7个移民村召开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会,整合田园、新园、平远等7个移民村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3432万元,大力培育发展肉牛养殖特色优势产业,养殖模式从小户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变,实现人畜分离,营造“家家有牛养,户户不见牛”的托管代养良好氛围,为全镇养牛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公司占地面积1216.13亩,养殖区现有养殖圈棚33座,饲草料棚4间,肉牛存栏2346头。
“将7个移民村的壮大村集体资金捆绑起来在这里壮大村集体经济,首先能够带动当地老百姓的务工,还能更好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在养殖2600多头牛,我们计划在2023年底让养殖数量接近5000头,出栏1300头。”三山井村党总支书记周长安说。
此外,同心县积极探索土地、资金、资产等要素入股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鼓励带动42户脱贫户及监测户通过认购肉牛等方式,积极参与肉牛养殖产业,让群众过上“牛”日子。目前,养殖场共吸纳周边群众17人在这里务工,每月工资3000-5000元。
培养“牛”人才。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三山井村肉牛养殖场建设以来,先后开展肉牛养殖专题培训3期,实施肉牛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人员到石家庄综合实验站参加肉牛繁育技术培训,并采取“专题技术培训+专项技术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的方式,依托11个养殖基地和2个养殖示范村带动效应,遴选15名具有培养潜力的本地“能手”与帮扶专家建立“一对一”或“一对N”跟师培养机制。建成3个科技示范点,培育26户科技示范户,线上线下培训养殖能手、种植大户600余人次,形成专家带人才的良性循环。
谱写“牛”文章,发展“牛”产业。如今,同心县依托肉牛养殖优势,在养牛模式、产业规划及市场品牌等践行新理念,开创新思路。
下一步,同心县将不断建全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养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精心打造肉牛养殖专业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促进全镇肉牛养殖扩容增量,拓宽群众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添“牛劲”,带领群众“犇”向幸福美满生活,在罗山东麓走出一条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