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外国牛中国化 中国牛国际化
——访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理事长许尚忠研究员
中国有几千年的养牛史,中华大地保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地方乡土牛品种,其中尤以高肉用价值的黄牛为尊。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引进外国牛时,当时还没有肉牛、奶牛的概念。虽然50年前的国外,日本的和牛、韩国的韩牛也都是役用牛,其生长速度、产肉率不及中国牛。然而在经过长期的品种改良后,和牛、韩牛都成为世界著名的优质肉牛品种。在日本市场上,和牛肉的价钱最高,一头和牛种牛可以卖到一辆小轿车的价钱。比较我国的本土牛,至今仍然没有完成向肉牛的转化。许尚忠说,现在一说肉牛改良,就简单地拿外来品种选配当地母牛,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样下去,有失去中国黄牛品种的危险。引进国外的、不能忘掉本土的,优化提纯本土品种和利用外来品种杂交运用都是品种改良。他说:“我这一生在努力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外国的牛中国化,一件是让中国的牛国际化。”
许尚忠,男,1950年生,河北省尚义县人。1978 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畜牧系畜牧专业;1988 ~1989 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研究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理事长,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遗传育种学分会、遗传标记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马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畜牧兽医局科技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以及牛产业化技术方面的研究。
艰辛改良之旅
我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入西门塔尔牛,而在其后的50—70年代,从前苏联、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家陆续引入了乳肉兼用、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1987年又从法国引入西门塔尔牛(蒙贝利亚牛);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从加拿大和美国引进肉用型西门塔尔牛。这些牛除在一些国营农牧场纯繁外,主要用于改良我国黄牛,其杂交改良后代大约占我国各类杂交改良牛的50%。1986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牛的品种区域规划中,确定了西门塔尔牛为改良农区、半农半牧区黄牛主要品种,该品种杂交改良后代遍及全国28 个省、市、自治区。
20世纪80年代,许尚忠带领他的课题组开始了西门塔尔牛中国化的研究。在肉牛育种研究过程中,他们采用了“重点保护+选育提高”的策略,即在国家制定的保种方案的基础上,选育新的肉用品系参加市场竞争,开展杂种优势持续利用技术研究。
课题组首先对引进的优良肉牛原种西门塔尔、利木赞和地方黄牛良种鲁西牛、渤海黑牛进行普查登记。在山东陵县、高密、禹城、齐河、鄄城、梁山、曹县、郓城、巨野及河南省唐河县建立10个试验示范县和高青1个推广示范县。对试验示范、推广县市拥有的58.64万头可繁母牛进行了普查。在登记过程中普遍应用肉牛线性评分方法,对肉用牛的体形外貌给予数量化的生物学评价,并根据体形外貌对基础牛群作出个体选配计划。
通过分析课题组发现,现行的育种方案中各选择组的公母牛使用年限不合理,育种成效不甚理想,全群平均世代间隔7.270年,投入产出比为1∶5.76,改进余地很大。根据分析结果,课题组得到一个更加理想的育种方案。此方案与现行育种方案相比,综合遗传进展、育种产出和育种效益分别提高30.86%、35.08%和41.24%,世代间隔为5.143年,投入产出比为1∶8.13。在山东省陵县、禹城市核心试验区除了对母牛进行良种登记外,课题组重点普及冷配改良技术,提高母牛繁育率,肉牛良种改良面已由项目实施前的86.55%提高到90.30%,母牛繁殖成活率达到了80.21%。课题组在示范区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对黄牛进行改良和推广高效杂交组合技术,使良种示范应用面达到67%,母牛繁殖成活率73.4%。
在攻关前期,课题组重点进行原种及地方良种牛的提纯复壮与选育,不同杂交组合的肥育实验,筛选出了适合不同地区条件的肉牛优良杂交组合;后期,他们在已建立的核心群基础上,利用肉牛超声波活体测膘、DNA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和MOET育种技术,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性状稳定的地方黄牛肉用新品系,利用胚胎生物工程配套技术强化制种能力和供种能力,进行不同杂交组合的肉用性能测定,筛选出了适合不同地区条件的肉牛优良杂交组合。专家点评:师守坤
课题组应用肉牛线性评分、种牛的性能测定及遗传评定技术和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本品种选育和杂交优势利用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鲁西黄牛新品系育种核心群,育种核心群规模达到278头。他们通过配套技术的组装和推广,使示范区育肥肉牛22月龄宰前活重达到491kg,屠宰率57.3%,净肉率46.1%,杂交犊牛6月龄体重171kg,10月龄体重285kg。5年共出栏肉牛110万头,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母牛繁殖成活率达到了80.21%,肉牛全程死亡率仅为2.04%,技术覆盖面100%。同时,他们应用人工授精技术等对黄牛进行改良和推广高效杂交组合技术,项目示范区良种覆盖面达到67%。
2001年,许尚忠成功完成了西门塔尔牛和本地黄牛的杂交选育,育成了乳肉兼用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中国西门塔尔牛于当年10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该项成果于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西门塔尔牛的成功选育,标志着让外国牛中国化已然成为现实。
锐意进取之举
中国西门塔尔牛的成功选育之后,许尚忠没有停留他的脚步。建造既省钱又舒适的规模牛舍,是他的又一心愿:让黄牛拥有美丽的大理石花纹是创中国乃至世界品牌黄牛的一个基本要求。如今,这些在许尚忠课题组的示范区都已经成为现实。课题组将配合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饲草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全价颗粒饲料饲喂技术和牛肉科学加工、贮存技术有机结合,对重点肉牛育肥场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其技术水平,推行肉牛标准化饲养,使其起到模范示范带头作用,然后再在示范区其它肉牛育肥场、肉牛养殖小区和屠宰场推广应用,逐步提高整个项目区的肉牛生产技术水平。
营养因素对肉牛消化吸收功能及吸收机理影响研究和肉用犊牛蛋白需要量研究,是课题组的又一攻关重点。课题组在对西门塔尔牛改良期间研究获得的能量、蛋白质适宜供给量和典型配方库等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的基础上,针对杂种肉牛的营养需要特点、项目区特定的饲料资源条件和饲养管理模式,重点对肉牛营养方面的肉牛氨基酸过瘤胃保护技术及供给量模型、微量元素适宜供给量及代谢规律、非营养性添加剂瘤胃调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同时,课题组从微生态酸化剂和防霉抗氧化等几个方面研究了青贮添加剂应用技术,围绕玉米全株青贮过程和使用期间的营养价值保存率和二次发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青贮饲料的品质进行综合评定的基础上,筛选出了最佳添加剂,确定了最佳添加量。
通过多项措施,许尚忠让中国牛国际化的研究已卓有成效,但他认为未来的路还很远,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近年来,许尚忠不断地在倡导着“弘扬黄牛文化、普及黄牛科技、振兴黄牛经济、形成黄牛产业”的发展理念。延伸到整个家畜改良发展企业化问题,许尚忠指出,我国种畜企业进行育种研发,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家畜育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投入很大,涉及的学科又多,企业首先要处理好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矛盾,目前一些企业重视的是眼前利益,对新品种更多的是采取“拿来主义”的作法,进行自主研发的内在动力不足。其次,企业对新品种选育方向、选育技术发展的了解应该不如科研机构。因此,许尚忠认为,目前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新品种选育,似乎难以一步到位。可行的做法应该是用5~8年的时间进行过渡,初期采取以科研机构为主,联合企业进行新品种选育,最后慢慢过渡到以企业为主进行新品种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