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这届年轻人
发挥自身长处
抓住机遇
善用新方式新方法
给家乡带来新机遇
他们当起了“新村民”
……
清华博士当起“新村民”
2017年,李久太应朋友之约来到大水泊镇,没想到这一来,让他抛下了过去所有的名与利,在这儿心甘情愿地留了五年。
李久太出生于河北唐山农村,从小在村里生活,他见过农田的露珠、见过打鼾的黄牛、见过连绵的小溪……大自然的馈赠让李久太对美开始有了想象。从哈工大建筑专业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李久太直接攻博到了清华大学。学习建筑十二年,见过了太多种“美”,但无论去过多少城市,走过多少路,他总觉得还差点劲儿。
2017年,初家村与众多偏远农村一样,人口稀少、老龄化严重、特色产业缺失,村落砖瓦破损、杂草丛生。
李久太下定了决心:“我觉得我能做,我能做这件事。”
能做什么?做成什么样?李久太从来到初家村就无数次问过自己,但答案都是一个:“我想重建一个我心中的理想乡村。如果乡村需要有人投身建设,我理应是其中一员。”
山上“飘”了一座房子
设计谷现状(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乡村振兴,怎么干?起初谁都没有头绪,但李久太认准一件事,就要干到底。
2017年,李久太和大水泊镇政府签订合同,选择在三岐山上一处废旧的厂房,打造了四栋别具风格的建筑。在他看来,这片土地就需要有这样一个建筑,他想先打造一个类似示范区的地方,这里的设计都是为了释放大自然本来就有的价值和能量。
“所以你会看到那个房子是一个桥的形状,是为了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山谷。山上‘飘’了一座房子,让人知道这里是最高点。你看到那边有个水池,水池里'泡'了一座房子,人们需要划船过去。”就是这么纯粹,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建设乡村上。
李久太和当地镇政府开始探索乡村振兴的方式,村中年久失修闲置的空房,激起了他的改造热情。他担任起了“首席专家”,成为一位“新村民”。
他想用创意盘活闲置的农房,打造成具有传统韵味的特色民宿,也能带动原来的村民改变生活方式。
村民对于这个年轻的外来博士,秉持着好奇和疏离,他们不知道他想做什么,也不知道他能做成什么。李久太开始动工,就像一个医生要给这个萧条的村庄“诊病”。房屋的结构、样式、布置,他逐一敲定。
李久太的部分设计手稿(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维护村情关系也成了李久太的一门必修课。大多与村民出现争执的时候,他都选择了妥协,想做的事情太多便化成了动力,让李久太忽略了这些委屈。
“在大水泊的这些首席专家们,没有一个在这儿没掉过眼泪的。都是委屈到哭,有时确实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
你哭过吗?
“当然,我曾经有次下大雨自己一个人在车里大哭。”
是什么事呢?
李久太不愿多说,他觉得,做就好了。
在李久太的努力下,村里有了“新样”。眼看村里的路变干净,房屋有了改变,村民们开始尊敬这个博士了。
“你会发现这些村民有的时候也很可爱,我们施工的时候遇上下雨,水泥堆在外面,老人能想到用一个东西帮我们罩起来。”正是这些,让李久太觉得自己干的一切值得。
小镇汇聚了16名博士、教授级专家
走进初家村,红瓦白墙错落,与稻田相望。院落虽小,却能仰望碧空,信步遐想。
“我参与乡村振兴有一个愿景,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生活之美带给别人,让城里和农村没有分明的界限。农村可以变得跟城市一样好,甚至比城市更好。”
在李久太的带动下,2018年,在大水泊镇已有十几个村开始进行“新村民”招募活动。初家村统一流转的33户闲置民房,被设计师们自己投资改造成宜业宜居的新家园。
初家村里经过改造的民居(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新村民”的到来,让“老”村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李博士没来之前,村里没有这么干净、整齐,房子也没改造。现在太好了,简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好。”现在村民们都亲切地喊李久太“博士”,他们觉得这个博士能解决很多问题。“村里项目有了,环境好了,文化活动也多了!”王书记感慨道。
李久太就是这样的一个梦想家。一直在践行他的梦想,如今快要实现了。
给山鸡“戴眼镜”的90后
开启“雉”富路
初夏时节,漫步湖北鄂州白雉山,绿树青草间不时传来几声嘹亮的鸡鸣,格桑花、蒲公英、车前草沿路盛开,山脚田畔的标准化鸡舍内,一群群五彩斑斓的白雉山鸡或悠闲踱步,或低头啄食。
湖北鄂州白雉山下,山鸡悠闲漫步
不同于普通的养鸡场,白雉山被一群平均年龄24岁的“新农人”建造成田园综合体,杨旭就是这个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
2011年10月,得知父母想办生猪养殖场,杨旭决定回家和父母一起创业。
为了掌握生猪养殖技术,他前往一家大型农牧集团学习了半年。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扫猪圈、铲猪粪,他都做得一丝不苟。杨旭学得很快,疫苗接种、受精接生等技术要求更高的工作也很快掌握。
2016年年底,鄂州市政府发布关于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的意见,以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杨旭意识到,传统畜禽养殖业污染大,他决定停止生猪养殖,打造生态农业,“朝着‘人与自然共生共享’迈进”。
彼时,伴随各级政府部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升温,杨旭渐渐发现,身边的90后、00后越来越多,回乡人才的学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
“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如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在他的邀请下,一支平均年龄24岁的新农人团队诞生了。
吸取了第一次创业的教训,杨旭把大量精力放在前期调研、政策解读上。团队向鄂州及周边农业专家请教,将全市农业资源整体梳理了一遍。
调研中,他们发现鄂州当地有座白雉山,“雉”字是山鸡的意思,相传系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前在此狩猎突见白色巨鸟长啸振翅而飞而得名。团队决定,以山之名,挖掘打造出独属鄂州的特色生态农业品牌。
小规模尝试后,杨旭发现“这条路行得通”。他们着手流转土地,借助白雉山的自然环境开展特色养鸡业,将荒山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养殖于一体的综合田园生态系统。
团队开荒播种,为鸡场打造配套的采摘园
刚来到白雉山时,杨旭眼前一片荒芜,他们就从开山垦荒、平整土地做起。从酷暑到秋凉,杨旭团队的年轻人都被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老茧,经历了几个月的艰苦奋斗,以鸡场为主,集帐篷餐厅、鱼塘、采摘园、爬山步道等为一体的“田园客厅”雏形初显。
杨旭团队打造的“田园客厅”一角
周围的村民也从开始的质疑转为支持,主动加入他们。杨旭的创业项目带动了50余名村民就业,包括除草、施肥、喂鸡、农家乐服务等。
有段时间,公山鸡之间总是打架,严重时会发生伤亡。杨旭立马上网搜索相关案例,了解到有专门为鸡设计的眼镜。一般情况下,鸡打架时只会直视前方,这种特殊的眼镜可以遮挡鸡前方的视线。杨旭采购了一批,大大减少了鸡打架的几率。“给山鸡戴眼镜”的故事也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趣闻,乡亲们口口相传,少了戏谑的成分,却多了对年轻人善用新知识的佩服。
“年轻一代观念变了,喜欢尝试更多新鲜的事物,用新玩法解决农业问题,也吸引了更多目光。”杨旭说。
团队成员给山鸡戴上特制眼镜,防止鸡打架
现在,爬山露营的客人常常能偶遇“野生”的白雉山鸡,平添了几分野趣。“我们来白雉山之前,它只是名字里带‘雉’字,现在名副其实有‘雉’了。”杨旭笑着说。
更让杨旭安心的是,村委会得知他们受灾的情况后,帮他们建造了钢结构栅栏,以租用的方式供他们使用。鸡场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村里也可以增加租借收益。让杨旭暖心的是,像这样的帮扶“这些年越来越多”。
2019年,在省、市两级团委帮助下,杨旭参加了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考核,进入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进修学习;去年,团队申报了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获得了8万元扶持资金。在受疫情影响最艰难的日子里,团市委和当地相关部门又补贴了2万多元资金,帮助他们维系运营和建设。
靠着自己的韧劲和多方扶持,杨旭团队从一次次困境中走了出来。目前,团队流转土地454亩,饲养锦鸡4000余只,药膳黑鸡2000余只,年产出鸡蛋70万余枚。
杨旭团队打造的“田园客厅”一角
集农家乐餐饮、烧烤、爬山、露营、垂钓、瓜果采摘等于一体的“白雉山田园客厅”也正不断完善、已开门迎客。“故乡是根,农业是枝,我将用毕生为它开枝散叶,让特色高品质农产品走得更远,让更多游客愿意前来领略白雉山的田园之美,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这块宝地,成就别样青春。”杨旭说。
“乡村短视频”也拥有了
独特的“流量密码”
刘小备(左一)和团队伙伴在墙绘前合影
一直被催更的视频博主“hello刘小备”(原名刘志诚)最近终于更新了。这一次,他用8分钟的视频记录了村里最大的3D墙画的诞生。这几年,通过视频了解到他的家乡,并来寻找他的画的人越来越多了,许多网友在视频下留言称,“云南是去过几次都还想再去的地方,希望有一天能真正现场看看这个美丽的村庄”。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短视频”也拥有了独特的“流量密码”:简单质朴的乡里乡亲、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刻在儿时记忆里的美味……广袤的乡村成为越来越多短视频博主的创作源泉,他们通过直播间连接田间地头和城市餐桌,透过手机屏幕展现乡村的勃勃生机。
旅游打卡的新地标
“好多到店里吃饭的客人都在问你的画在哪里。”这段时间,每当经过乡镇上的小餐馆,刘小备都会收到餐馆老板的告知。几年前,看到村子里空白的墙壁时,他萌生了为墙壁画满“风景”的想法。大鱼海棠、丰收图、哪吒、青衣……这些被他画在村民家外墙面上的绘画,如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当地旅游打卡的新地标。
2017年从深圳返回家乡广东阳春市春湾镇创业时,唐羽也没想到,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宣传家乡的特色农产品和风土人情,竟然把家乡的农产品销路打开了,“乡镇发力农村电商发展,就连村里的中老年人,也都拿出手机拍起了短视频”。
在刘小备和唐羽看来,乡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蕴藏着无限生机与希望,很多“沉睡”在乡村的资源,都可以通过新技术、新手段被重新“唤醒”。
去年下半年回到家乡云南省丽江永胜县的程海镇兴义村,刘小备希望用墙绘为家乡带来不一样的风景。但最初,这样的想法并不被村民接受。于是,他只能挨家挨户去沟通解释。
找墙、沟通、构思、绘画,期间要克服雨天和暴晒,刘小备说,“还好坚持下来了,得到村民的认可,这条路仿佛越走越顺了”。在这过程中,他也找到了自己与当地融合的新方式,“不仅是美化墙面,要让每一面墙上的每一幅画都代表主人家的思想,也要和周围环境进行结合和创意,甚至可以启发村里孩子的思维和想法”。
做墙绘的同时,刘小备在家乡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一边接商业订单一边坚持公益墙绘,如今已完成了近40幅画作。刘小备见证了新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他愿意把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农村展现给更多人。
刚返乡创业时,唐羽拍摄视频并没有聚焦家乡的农产品,最初的想法是在网上推广本地风光和传统美食。返乡第二年,恰逢短视频平台兴起,这给了他新的思路。
唐羽开始创作乡村美食类短视频,“拍摄需要走遍家乡各个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本地丰富的农产品销路差,农户收入低,那时想着也应该助力本地农产品宣传,扩大销路”。
在粉丝的建议下,刘小备把绘画过程中与村民的互动、趣事添加进了视频中,既有淳朴的风土人情,又有如画般的风景,兴义村连同周边村镇一起成了“网红村”,被越来越多的人列入旅游打卡清单中。有网友在他的视频下留言称:“依靠绘画改变乡村面貌,带动经济发展,农村大有可为”。
记录乡村变化、推介乡村好物
成为家乡的代言人
短视频平台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短视频平台“三农”兴趣用户超过2.4亿,新增“三农”原创短视频突破两亿条,“三农”创作者生产的短视频日均播放量超过10亿。过去一年,短视频平台乡村相关视频增加3438万条,获赞超35亿人次;全国网友累计打卡122万个村庄。
刘小备也观察到,如今家乡知名度提升了,周末来这里游玩的人多了起来。他坦言,“尽管有时候村民觉得是自己带来的流量,但其实这并非是一幅画的吸引力,而是乡村持续发展、厚积薄发的结果”。在他看来,短视频是一个新窗口,串联起了乡村与外界的深度链接,“为了留客,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游客的吃、住、行等配套设施,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在日益完善”。
成了当地的“网红”致富带头人,唐羽也自豪地说,自己在农村电商上的尝试推动了当地乡镇物流的发展,“我的发货量大,和本地快递公司谈妥后,农村电商在物流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当下,阳春市正在大力培训农村电商人才,他还做起了培训导师,“把我之前比较成功的电商直播运营案例复制给村民,让他们能够自己掌握新本领”。
返乡的年轻人在镜头前记录乡村变化和推介乡村好物,成了家乡的代言人,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新农人”。直播带货、短视频等,由他们创造的日益丰富的内容也正在反推地方经济发展,不仅带来新收入来源、新职业类型,还带来乡村振兴的新通道。
回到兴安盟,为家乡代言
“第一次来阿尔山到底怎么玩?”“如果你想来兴安盟旅游,这份攻略你一定要收好”……今年以来,网络达人李乐乐共发布了91条短视频作品,向网友推荐自己的家乡——内蒙古兴安盟。
9月16日,李乐乐在位于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的鹿园与梅花鹿亲密互动
“很多城市都有旅游宣传达人,为什么我的家乡不能有?热爱旅游的我为什么不能成为家乡的代言人?”带着这样的想法,23岁的李乐乐从厦门辞职,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她创办了工作室,组建了5个人的团队,开始拍摄短视频推荐家乡旅游文化,直播带货当地农特产品。
兴安盟总共有两个县级市、1个县、3个旗。作为家乡的旅行推荐官,李乐乐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兴安盟,挖掘家乡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在旅行途中,李乐乐发现家乡既有原始森林、湖泊、温泉等奇特的自然景观,也有通古斯原始部落的人文历史,还有驼鹿、马鹿、水獭等野生动物,“越了解,我越觉得我的家乡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旅行途中除了美不胜收的风景,也会发生意外的小插曲。李乐乐记得,有一次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到阿尔山市的途中,她自驾的车爆胎了,车上的备用胎又没有气。李乐乐把车停在路上,放置了安全指示牌,拦截车辆寻求帮助,“很多车都停了下来,但都没有工具”。大约一个小时后,李乐乐拦下一位自驾游车主,借到了气泵,打气、换胎,个子娇小的李乐乐使出全力总算修好了车。从那以后,李乐乐出门都会备着气泵、灭火器、拆卸轮胎的工具。
李乐乐负责出镜、撰写文案,她的搭档刘炯彤负责拍摄、剪辑,他们用自己特有的语言、镜头,记录、传播家乡的旅游文化。短短6个月时间,李乐乐运营的短视频账号,就收获了2.4万粉丝、15万个赞,短视频播放量达800万以上。
网上的流量转化为现实中的客流量,李乐乐介绍说,有很多网友看了我的视频来到兴安盟旅游,“还有的找我当导游”。这也成了李乐乐做短视频最大的动力,“这就是我的梦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来到我的家乡”。
除了拍摄短视频之外,今年5月开始,李乐乐变身主播带货,帮助兴安盟农牧民销售农产品,成为走在田间地头的助农主播。李乐乐主要销售菌类、大米、玉米等农特产品,每日成交额3000余元,目前成交额达17万元以上。
为了更好地帮助当地农户销售产品,李乐乐开展了5场公益培训,培训学员300多人。下一步,李乐乐准备打造沉浸式直播间,让大家直接看到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这样既能增加可信度,让大家买得放心,也能展示兴安盟农特产品质量过硬”。
辞职、立军令状!
“总书记向我们问候节日,我觉得无上光荣。我将初心不改,当好乡村振兴先锋,带老乡过上更好的生活。”31岁的汪威说。
今年年初,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选揭晓,宁夏共有6人上榜,汪威就是其中一位。
8年来,汪威带动周边2000多户老乡实现年均增收5000余万元,大伙儿跟着他盖新房、买汽车,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能放弃名校光环回来种地,小伙子干啥我都不奇怪,干啥肯定能成功。”银川市灵武市梧桐树乡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请给我3年时间”
辞职!回乡务农!
父母很不解,辛辛苦苦供他读书,好容易跳出农门,为啥又要回来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亲戚朋友咋看?
汪威当即立下“军令状”:“给我3年时间,干不出个样,任由处置!”
经过对市场详尽的考察,汪威敏锐地发现宁夏地区虽然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养殖业发达,但优质饲草料的供应仍需要从省外甚至国外进口,缺口很大。
2014年,他注册成立公司,确定了以土地流转经营、牧草种植、玉米青贮订单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主的经营思路。
种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
为了打开困局,他亲自上养殖场一家一户地推销。到了2020年,公司裹包青贮订单已达2万吨。
就在这一年,汪威成功探索出“小黑麦+玉米青贮”一年两熟复种模式,每亩可产优质小黑麦干草600公斤,优质玉米青贮饲料3.6吨,比传统一茬种植增产近40%,每亩增收800元。
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很多时候,一个人能否成功,在于他身处怎样的时代。汪威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大力主导发展养殖业,这让汪威看到了无限希望,干劲儿也更足了。
自个儿的企业做大了,可这个行业还存在经营松散、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等瓶颈。此时的汪威又有了一个大胆想法: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应该能更好地引领农民增收。
2020年9月,他联合多家公司从事饲草种植、畜牧养殖、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31家单位,成立了产业发展联合体。
众人目标很一致,就是要加快推进灵武市饲草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智能化、品牌化融合进程,奋力为构建宁夏现代草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头阵、当先锋。
一起做新时代农民
“我从农村来,我想带着老乡一起做新时代的农民。”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后,汪威为使命和抱负找到了出口。
他在发展自己公司的同时,采用“公司+订单+农户”模式,每年带动农户发展订单种植面积2万亩,订单联结带动农户数2000多户,年均增收300多万元。
2021年,公司牧草种植面积达5.2万亩,肉牛养殖近1400头,年销售收入1.12亿元。
带农、惠农、富农、兴农,是汪威不变的导向。
他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优先返聘”模式,2020年流转土地28000亩,仅流转费一项就为农户创收2000多万元。
他还主动把生活困难的农户吸收到公司,提供固定就业52人,带动临时就业5600多人次,年发放工人工资总额340多万元。
“没人是全才。故步自封,寸步难行。”善于借“东风”,是汪威自认为另一个强人之处。
汪威把这种理念也用到了农民各类技能培训上,每年都要搞好多场。问及缘由,他解释说:“宁夏号召科技特派员要做农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责任很大,必须干好。”
愿用所学回报家乡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人才。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返乡创业大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与活力。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
对2007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1%的受访青年明确表示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做好返乡准备,76.6%的受访青年认为要了解家乡的发展需求,71.9%的受访青年认为要熟悉家乡的就业市场。
受访者中,00后占28.6%,95后占20.7%,90后占30.2%,85后占10.8%,80后占9.7%。
91.1%受访青年明确表示
愿用所学回报家乡
今年25岁的叶胤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来牟镇一洞桥村。2018年从四川民族学院会计专业毕业后,叶胤曾在成都一家婚纱租赁公司做销售。2021年年初她辞职,准备创业,也是在这个时候她接触到了自媒体。“今年自家的果园面临无人打理的状况,我就考虑接管果园,通过自媒体、电商来销售水果”。
叶胤说,自己的家乡作为“千年盐都、川南茶乡、西部陶都”,有着丰富的物质与文化底蕴,但在电商发展上还处于空白,“这几年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我决定返乡创业,同时通过自媒体来记录、宣传家乡”。
调查中,91.1%的受访青年表示,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
今年35岁的白玉亮返乡创业10年了。他的家乡在陕西榆林的绥德县。在当地,年轻人被称为“后生”,由于在家排行老二,乡亲们都称呼白玉亮“二后生”,这也成为他返乡创业后,在社交平台上的身份标签。
2011年大学毕业后,白玉亮在城市找了一份对口的工作。有一天在网上,白玉亮看到了一条家乡红枣滞销的消息。经过新媒体平台的转发,这批红枣很快就卖完了,这给白玉亮触动特别大,也让他心中深藏的乡土情怀找到了归宿,“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对土地和农产品有着很深的感情”。
2012年,白玉亮辞掉工作返回家乡,进入了一个从没接触过的领域:电商。“刚开始没有客户,收入不理想,周围人对我也不认可。乡亲们不理解,觉得父母辛辛苦苦让你上了大学,好不容易从山沟沟里跳出来,为啥要回来”。
面对这些质疑,白玉亮坚持了下来。不懂电商知识,就买回来一摞摞书,自己学。没有团队,就自己当美工、客服,24小时在线,“哪怕是凌晨,只要一有提示音,我就立马坐到电脑前回复消息”。
就这样一个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辆电动车,白玉亮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两年后,他开始组建团队。如今,他已经有了一个由返乡青年组成的七八人的核心团队,大家分工有序,有负责电商的,有负责渠道对接的,还有负责视频剪辑的。品质做上去了,包装、物流也都能保障,白玉亮的口碑传开了,很多客户找到他,购买家乡的特产,这也让乡亲们对他有了认可,觉得这个后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
做好返乡准备76.6%受访青年建议
了解家乡发展需求
“我家的果园需要每天浇水,白天温度高,只能早晚浇。今年受天气影响,果子被晒坏了不少。”叶胤说,农业会受到天气的影响,经验不足容易导致亏损,所以在返乡创业前要做好准备,“创业是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可能没有收入而且需要大量投入资金,所以要考虑好。做实体农业需要考虑到销售渠道,是自产自销还是市场批发。农产品成熟后采摘周期短,销售时间的把握也很重要”。
“既然是创业,那么就有成功也有失败,心态很重要。”叶胤觉得,年轻人返乡创业,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做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准备。
叶胤觉得,年轻人返乡创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经验,“如果能有更系统的农业培训课,再加上一些政策扶持补贴,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返乡创业”。
对于返乡要做好的准备,76.6%的受访青年认为要了解家乡的发展需求,71.9%的受访青年认为要熟悉家乡的就业市场。其他还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64.5%)、职业发展规划(54.2%)、创业技能(42.7%)和融入家乡的心理准备(40.8%)等。
“我在创业两三年后,准备扩大团队时,手头比较紧张,就去当地人社部门申请了无息贷款。这笔钱对我创业帮助非常大,可以放开手做想做的事。”白玉亮觉得,现在城乡差距在缩小,对于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只要肯付出、肯努力,就会有收获,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像我们县城有农人圈、沙龙,有学习的机会。陕西省的团组织会组织创业培训,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老师作分享,鼓励有想法的年轻人去尝试”。
在自己创业的同时,白玉亮也带动了周围乡亲们就业,“现在我们有将近10个阿姨,负责电商平台的打包、发货。合作的农户就更多了,大家觉得跟着我干有奔头”。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选择了返乡就要坚持下去。”2020年,白玉亮入选了第八届“陕西好青年”。他觉得,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这个时代,不仅要自己发展起来,更要关注身边的人,带着大家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样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青春之约 最美漓江——摄影作品征集大赛征集令来啦!
“羊了个羊”过不了第2关?这份秘籍请收好
青年大学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重要讲话精神【附:全市第十四季第二期学习情况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