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识别与防治方法

东亚飞蝗养殖技术视频_东亚飞蝗蚂蚱养殖技术_东亚飞蝗价格

东亚飞蝗养殖技术视频_东亚飞蝗价格_东亚飞蝗蚂蚱养殖技术

东亚飞蝗

(一)危害特点

东亚飞蝗嗜食禾本科和莎草料杂草及作物,其中以芦苇、稗、红草(荻)最喜食,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粟、稻、高粱等。一般不取食双子叶植物。成虫和蝻咬食叶片和嫩茎,大发生时可将作物食成光秆或全部食光,造成颗粒无收。

(二)形态识别

成虫雄虫体长32.4~48.1㎜,雌虫38.6~52.8㎜;雄前翅长34.0~43.8㎜,雌44.65~55.9㎜;后足腿节长,雄19.2~28.2㎜,雌22.0~30.0㎜。体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头顶与额面形成圆弧状,额面垂直,无头侧窝。触角丝状,淡黄色。上颚青蓝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略呈弧状隆起(散居型)或较乎直(群居型),两侧常具棕色纵纹,群居型更明显。前翅褐色,有许多暗色斑纹;后翅无色。后足腿节内侧基半部黑色,近端部具黑环,胫节红色,外缘具刺10~11个。

卵囊及卵卵囊黄褐色,长筒形,长45~67㎜,中间略弯,上部稍细。上部1/5为海绵状胶质,下部含卵粒,卵粒间胶质黏结。每块卵45~85粒,最多200粒,呈4行斜向排列。卵粒呈香蕉状,长6.5㎜,宽1.6㎜左右。

(三)发生规律

该虫无滞育,年发生代数与时间因各地气温而异。北京以北发生l代,黄淮海地区2代,江淮地区2~3代,江西、广东、广西和台湾3代,海南4代。各地均以卵在土下4~6㎝处的卵囊内越冬。

在2代区,越冬代称夏蝗,第一代称秋蝗。4月底至5月中旬越冬卵孵化,5月上、中旬为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羽化, 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孵化为秋蝗。秋蝗期约30d,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秋蝗,盛期为8月中、下旬,9月份为产卵盛期。大部分地区和年份即以该代卵越冬,而在该区南部的秋旱温高年份,该代部分卵于9月中旬前后又孵化为第二代秋蝗,10月中、下旬羽化,但因冬季低温降临,成虫也不能产卵而冻死。由此增加了当年的为害,却减少了来年夏蝗的虫源基数。

飞蝗迁移时间多在晴天的9~16时,当遇阴雨天、浓云密布、中午地面温度超过 40℃ 或日落后,均停止迁移。群居型成虫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d的性成熟前期。微风时常逆风飞,大风时则顺风飞,可持续飞行1~3个昼夜。由于取食、饮水,在飞行中可降落,下雨时亦可迫降。飞行距离可达数百公里,能超过l 000m 高的太行山。

飞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种群密度和生态条件的影响,群居型和散居型可相互转变。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注意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排灌配套,做到旱、涝保丰收;提倡垦荒种植,大搞植树造林,创造不利于蝗虫发生的生态条件,使蝗虫失去产卵的适生场所。因地制宜种植飞蝗不喜食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麻类等。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

2.药剂防治

要根据发生的面积和密度,做好飞机防治与地面机械防治相结合,全面扫残与重点挑治相结合,夏蝗重治与秋蝗扫残相结合。于蝗3龄以前,喷洒下列药剂: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

10%氯氰菊酯乳油2500~4000倍液;

5.7%氟氯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

大面积发作时,用25%快杀灵(辛·氰)乳油1200倍液;

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