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制图、制表:张 锐、胡亚军
上图: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近年来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科学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鼓励大学生、在外青年返乡创业,实现从穷山村到美丽富裕村的巨变。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30年栉风沐雨,中国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到2020年,中国要完成现行标准下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立下的军令状。这一庄严承诺,再次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共产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引发全球关注。
纵观全局,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目前我国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较高,导致脱贫难度大。但“硬骨头”越是难啃,越要拿出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对症下药,瞄准靶心,找准扶贫的方法路子,夺取脱贫攻坚战彻底胜利。
——编 者
把关定向,
完善顶层设计
“领导干部被提拔到新岗位,可是人却依然在旧岗位工作。”这是今年四川省不少人谈论的一个“怪现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四川省17名县委书记晋升为副厅职,但令人诧异的是,他们仍然坚守在县委书记岗位上。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去年,四川省委明确要求,在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地区县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的相对稳定,换届调整后原则上不调整岗位,不脱贫不摘帽就不换人。
同时,该省出台意见明确:贫困地区优秀干部可破格提拔;挂职干部一律不再承担原单位工作任务;对做表面文章、搞数字脱贫、垒大户、造“盆景”的,要严格依纪依法问责追究。
去年4月,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的通知》,明确贫困县党政正职在完成脱贫任务前,原则上不得调离。通知一下,各省纷纷响应,将“不脱贫不调离、不摘帽不调离”作为铁的纪律。中西部22个省份党委和政府分别向中央签订责任书,全国832个贫困县党政正职立下军令状,保证在脱贫攻坚期内稳定在岗位上。
集中精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扶贫顶层设计不能松懈。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让责任人之间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
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对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2016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了考核,部分县的扶贫成绩令人脸红出汗。在不久前的贵州省第三次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上,5名县委书记的扶贫“考卷”分数全省倒数,当着省委书记的面公开检讨。
脱贫攻坚重在“以人为本”,责任体系的建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也为提高扶贫精准度和有效性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扶贫顶层设计的另一个方面是建立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打政策组合拳,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又一重要基石。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细化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办、国办出台11个配套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118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全国各地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举措……一时间,贫困群众和各级政府关注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等11个问题,都有了针对性措施,打赢脱贫之役“粮草充足”。
靶心导向,
夯实扶贫基础
踏入陕西省蓝田县蓝桥镇政府,一幅巨型地图“横亘”眼前,上面记录着整个蓝桥镇近千个贫困户的“过去”和“未来”。
今年3月,蓝桥镇组织驻村干部进行精准扶贫大排查,将每户村民的家庭成员结构、经济来源情况等信息一一记录,准确定位村民家所处的具体位置。随后镇干部们将“民情地图”进一步细化,创造性地绘制出了“村情民情图”“组织体系图”“产业发展图”“帮扶联系图”“河长路长图”等,细致入微地对帮扶对象进行扶贫定位,力求做到精准扶贫一户不丢。
如蓝桥镇一般,组建“民情大数据库”是不少地方的扶贫法宝。
2014年我国共完成了12.8万个贫困村、2949万个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实现了全国扶贫对象的集中管理。2015-2016年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全国动员近200万人进村入户摸底排查,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补录贫困人口807万,识别贫困户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2017年2月,各地对2016年脱贫真实性自查自纠,245万标注脱贫人口重新退为贫困人口。
可以说,正是有了对扶贫对象的动态化管理,扶贫工作才能准确到村到户到人,才得以有的放矢。
靶心导向的扶贫方法同样适用于对扶贫资金的运用和监管。
扶贫资金使用是否安全、高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脱贫攻坚的战果与成败。为保障扶贫资金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精准使用,《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于2017年3月13日出台,着力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指导地方加强精准脱贫规划编制,建设脱贫攻坚项目库,指定资金统筹整合适用方案,保证资金围绕脱贫攻坚项目任务精准使用。
去年2月至今年3月,中纪委连续启动了4批扶贫领域问题线索重点督办,并先后公布了多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将查处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作为今年工作重点。3月,财政部、扶贫办召开会议,联合部署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协同作战,中央和地方联动推进,剑指扶贫领域的腐败,释放了“凡是敢向扶贫资金伸手就决不客气”的强烈信号。
今年5月,广西检察机关严查涉农腐败初见成效,追回扶贫果苗资金与村民危房改造款数百万元,当地百姓拍手称快。
让扶贫款项对准脱贫靶心的举措还有很多,“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的设置、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检查审计、完善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对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都让扶贫款不再是赤裸裸的“唐僧肉”。
授人以渔,
扶贫先要扶志
编制柳条筐、纺线、发制品制造……这些原本是小窝棚里的手工活,让山东省鄄城县的5万多名群众脱了贫。2015年起,菏泽市因势利导,将一些对技能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农村,对家庭“小作坊”、“小窝棚”进行改造,建成1803个车间,引来383家企业入驻。
扶贫车间在鄄城县遍地开花,不但让贫困户的钱包鼓了,而且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探索出一条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新路子。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坚持产业脱贫致富,走的是低投入、见效快、广覆盖、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满足上述发展思路的电商扶贫,在众多产业扶贫项目中成为增收快、可持续发展的翘楚。
2015年,甘肃省陇南市经批准成为全国电商扶贫首个试点市。一年间,全市开设网店超万家,7.18万人实现就业,带动15万贫困人口增收。
电商扶贫有效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除了带动贫困农民实现收入快速增长、提升减贫成效,还促进了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更让人欣喜的是,促进了返乡青年、回乡大学生创业,成为搅动扶贫之水最富有行动力的“鲶鱼”。
以产业扶贫为先导对精准扶贫之路的探索,走的是一条“扶贫先扶志”的道路,引导其脱贫的本质是“授人以渔”。
同样有“授人以渔”功效的是教育扶贫,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到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到建立为大学生提供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资助的混合资助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另外,对特殊困难儿童关爱、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等举措,在贫困地区种上了希望之花。
行百里者半九十。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这就要强化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打牢精准扶贫基础,坚持分类施策的基本原则,针对致贫原因实施靶向治疗,让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中国国防报记者郭萌)
多培育“造血”功能
■陈志豪
千沟万壑的大小凉山,一座座“悬崖村”隐匿云端。这几年,一场场脱贫攻坚战,在一个个 “悬崖村”打响。为强化“造血”功能,村里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鼓励农户在青花椒林下套种白魔芋,并发展生猪养殖、水果种植等产业,让老百姓“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兜里有钱装”。
扶贫模式创新,增加了贫困群众就业机会,提升了自我“造血”能力,也为防止返贫夯实了根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古人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道理很简单,对于一个贫血的人来说,输血只能救一时之需;帮助肌体恢复造血功能,才是确保其身体健康的治本之策。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样如此,帮助群众脱贫,不能只是做简单的“输血”工作,关键还要在“造血”功能上多下功夫。
提高贫困群众“造血”能力,扶志是根本。《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有这样一段话:“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诚然,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多方面,但精神贫困是最要命的。俗话言,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当下工作中,个别群众“穷自在、不自强”,“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动力不足。对此,当然不能急躁,要真诚相帮,耐心引导,多交政策底,多唠致富经,让群众看到脱贫希望,增强生活信心,引导其以勤劳双手建设家园、摆脱贫困。
提高贫困群众“造血”能力,治愚是关键。教育扶贫是基础性的“造血”工程,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让他们掌握改变命运、赢得发展的本领,是管长远的扶贫之策。要加大教育投入,让贫困家庭孩子都能读书上学,学到知识文化、掌握一技之长,通过知识和技能不断创造财富,从而增强困难家庭自主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提高贫困群众“造血”能力,产业是“牛鼻子”。当前,陕西洛川、江西赣州、甘肃定西等地因地制宜,把种植苹果、脐橙、马铃薯等作为发展经济、带动脱贫的突破口和主导产业,走出了稳固长效的产业脱贫之路,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当然,产业脱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讲求科学规律,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不能不顾实际、人云亦云,否则,是会吃苦头的。
当然,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要想脱贫致富,最终还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和贫困群众一起,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样才能真正拔掉“穷根”,绘出令人向往的小康生活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