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工程,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北京市大兴区在推进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程中,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战略部署,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特征,组织动员各方面资源,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形成了三条颇具借鉴意义的“大兴经验”。

建立“1+3+3”工作机制

大兴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之初,就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建立行之有效的领导和工作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1+3+3”工作机制。“1”是构建一套党委主导、上下贯通、各负其责的三级组织架构。各级党委书记作为“第一统筹人、第一宣讲员、第一志愿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各部门、各单位、各组织及其成员的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担志愿服务平台项目发布,22个镇和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承担项目审核、发布、组织群众参与实践活动、信息反馈等职能,58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承担收集志愿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和评价的职能。“3”是落实三个保障,确保文明实践运转畅通。一是政策保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文明实践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折子指标,从政策层面对文明实践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经费保障,将工作经费分别纳入区级、镇(街道)财政预算,今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6014.3万元用于中心(所、站)组织搭建、正常运转,活动项目开展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力支持了工作开展。三是人员保障,按照区“十四五”规划连续五年打造50支志愿服务行业支队的目标,将文明单位、社会组织、行业部门整体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发动6673支志愿队伍、582名志愿服务指导员、41.83万名注册志愿者,面向15个行业领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另一个“3”是拓展实践资源,“三个中心”融会贯通。充分整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资源,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体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法律服务七大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志愿服务。

坚持人民至上组织志愿服务

大兴区坚持人民至上,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搭建“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功能齐备的线上平台,精准收集和满足群众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他们依托北京大兴APP建立文明实践网络互动平台,实践中心动态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安排,实现了群众点单功能,2022年共征集诉求1.2万余条,形成群众需求清单。

实践中心(所、站)结合“点单”情况,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主题,精心设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8375个,通过站、所、中心三级审核,及时派发至相关单位、志愿服务组织。12支志愿总队、102支中队、1132支小队,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接单服务。健全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褒奖激励等机制,做到群众需求有回应、“接单”质量有保证。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400余次,30万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服务群众62万余人次。他们还运用评价表、微信群、APP后台等载体,搭建文明实践活动群众满意度评价体系,定期组织群众微信投票、电话回访、入户座谈,对服务效果实时跟踪,并根据群众评单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

打造文明实践特色品牌

大兴区创新打造“双50”文明实践工程,连续五年每年打造区级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地10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0支。

他们重视培育宣讲队伍,让理论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主线,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新国门新大兴建设等主题,开展志愿宣讲工作,打造“奉献新时代 建功新大兴”区级宣讲品牌。先后推出“京南国门宣讲团”、“支书讲堂”等特色宣讲团20余支,累计开展百姓宣讲1300余场,直接受众达50000余人次。大兴区坚持宣传阵地建设全覆盖,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家园。其中,黄村西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拓了“总书记金句墙”“小院名师讲堂”“书记工作室”“社区红色板报”和“理论实践长廊“等宣传阵地,组织了小院讲堂宣讲队、板报小组、小喇叭广播队、拉家常解难队和环境卫生维护队。其他有特色的做法还包括:庞各庄镇实践所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零距离智慧大脑知民意”,林校路街道实践所推行“五型”志愿服务暖民情,同仁堂零号店实践基地“四季康养文化体验惠民生”……

目前,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大兴区正在积极准备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探索完善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努力创造更多的“大兴经验”。

千龙网讯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工程,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北京市大兴区在推进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程中,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战略部署,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特征,组织动员各方面资源,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形成了三条颇具借鉴意义的“大兴经验”。

建立“1+3+3”工作机制

大兴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之初,就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建立行之有效的领导和工作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1+3+3”工作机制。“1”是构建一套党委主导、上下贯通、各负其责的三级组织架构。各级党委书记作为“第一统筹人、第一宣讲员、第一志愿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各部门、各单位、各组织及其成员的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担志愿服务平台项目发布,22个镇和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承担项目审核、发布、组织群众参与实践活动、信息反馈等职能,58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承担收集志愿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和评价的职能。“3”是落实三个保障,确保文明实践运转畅通。一是政策保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文明实践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折子指标,从政策层面对文明实践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经费保障,将工作经费分别纳入区级、镇(街道)财政预算,今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6014.3万元用于中心(所、站)组织搭建、正常运转,活动项目开展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力支持了工作开展。三是人员保障,按照区“十四五”规划连续五年打造50支志愿服务行业支队的目标,将文明单位、社会组织、行业部门整体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发动6673支志愿队伍、582名志愿服务指导员、41.83万名注册志愿者,面向15个行业领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另一个“3”是拓展实践资源,“三个中心”融会贯通。充分整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资源,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体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法律服务七大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志愿服务。

坚持人民至上组织志愿服务

大兴区坚持人民至上,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搭建“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功能齐备的线上平台,精准收集和满足群众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他们依托北京大兴APP建立文明实践网络互动平台,实践中心动态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安排,实现了群众点单功能,2022年共征集诉求1.2万余条,形成群众需求清单。

实践中心(所、站)结合“点单”情况,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主题,精心设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8375个,通过站、所、中心三级审核,及时派发至相关单位、志愿服务组织。12支志愿总队、102支中队、1132支小队,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接单服务。健全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褒奖激励等机制,做到群众需求有回应、“接单”质量有保证。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400余次,30万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服务群众62万余人次。他们还运用评价表、微信群、APP后台等载体,搭建文明实践活动群众满意度评价体系,定期组织群众微信投票、电话回访、入户座谈,对服务效果实时跟踪,并根据群众评单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

打造文明实践特色品牌

大兴区创新打造“双50”文明实践工程,连续五年每年打造区级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地10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0支。

他们重视培育宣讲队伍,让理论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主线,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新国门新大兴建设等主题,开展志愿宣讲工作,打造“奉献新时代 建功新大兴”区级宣讲品牌。先后推出“京南国门宣讲团”、“支书讲堂”等特色宣讲团20余支,累计开展百姓宣讲1300余场,直接受众达50000余人次。大兴区坚持宣传阵地建设全覆盖,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家园。其中,黄村西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拓了“总书记金句墙”“小院名师讲堂”“书记工作室”“社区红色板报”和“理论实践长廊“等宣传阵地,组织了小院讲堂宣讲队、板报小组、小喇叭广播队、拉家常解难队和环境卫生维护队。其他有特色的做法还包括:庞各庄镇实践所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零距离智慧大脑知民意”,林校路街道实践所推行“五型”志愿服务暖民情,同仁堂零号店实践基地“四季康养文化体验惠民生”……

目前,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大兴区正在积极准备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探索完善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努力创造更多的“大兴经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