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仁图娜拉,内蒙古吉格斯太镇大红奎村一位平凡的妇女,夫妻俩都是蒙古族,也是地道的农民,家庭收入虽然微薄,但生活安逸幸福。2015年,萨仁的儿子郝金鑫参加高考并顺利考取北京理工大学,一家人高兴之余,也为一年近2万元的学杂费犯了难。然而,让这个家庭更雪上加霜的是,同年,丈夫郝永明因交通意外导致左腿膝盖粉碎性骨折,治疗费用花费将近9万元。儿子上学、丈夫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状况让这个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萨仁图娜拉一个人的肩上,2016年,萨仁图娜拉一家被评定为贫困户。但是,不甘心就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萨仁图娜拉,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指引下,坚定信心,下决心用辛勤和汗水改变命运。

这一年,萨仁图娜拉一个人种植了玉米50亩,在家庭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她又决定发展养殖业,利用政府帮扶的1.2万元产业发展资金,购买了近20只绵羊,同年,父母亲支持她购进绵羊50多只,壮大了她的养殖产业。

2017年,丈夫郝永明逐渐康复,利用年轻时学成厨师的一技之长,在饭店找到了一份合适的营生。萨仁图娜拉则继续依靠扶贫政策和政府送来的技术支持,不断扩大种养殖规模,这一年,她发展玉米和苜蓿种植近300亩,绵羊数量也增加到了近150只。

党的政策好,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2018年,萨仁的羊群已经壮大到了近300只羊,可羊肉的销售价格却不是很理想。“自己有厨师的手艺,自家有地道的本地羊肉,为什么还要给别人打工?”夫妻二人这样合计道。说干就干,萨仁两口子开起了自己的农家饭店。实践出真知。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通过夫妻二人的辛勤努力和经营,饭店每月的纯利润就达到了1万元以上。

2019年7月,萨仁图娜拉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同时,她的种养殖项目达到了一定规模,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家庭农牧场主”认定。从之前的种养殖大户经营,到现在逐步形成了“牧草种植+肉羊养殖+饭店制作销售”产业链,萨仁的家庭年收入达到了近25万元。

生活中的萨仁图娜拉乐观向上、多才多艺,积极参与村里的各类文艺活动,并且是村里文艺队中的明星,多次在文艺比赛中获奖。

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自此,萨仁图娜拉成为了村里脱贫致富的榜样,高兴的同时,她不忘初心,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心着与自己有相似遭遇的父老乡亲。从2018年开始,每逢汛期,她都会向大红奎村抗洪抢险的村民无偿提供水和食物,帮助大家共度时艰。现在她又发出招聘信息,雇佣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到她的饭店打工,与镇政府一道为乡亲们找出路,谋生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总书记的这句话在吉格斯太镇萨仁图娜拉的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改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必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素质,引导和激励群众对照标杆、学习标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志智双扶”,激发活力,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是要靠贫困群众用双手创造。我们希望仍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要像萨仁图娜拉一样积极行动起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发扬钉钉子精神,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使我们的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