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泥鳅养殖方法

1、养殖泥鳅种鳅需要一个池塘,面积在5-6亩之间,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深2-3米,上方要架设防鸟网,以防各种鸟类捕食。

2、准备放养前需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之后注水放入泥鳅。日常管理中,要根据泥鳅的大小和年龄来决定喂食的量和次数。

3、放种:池子砌好后,按每平方米放1—1?5斤计算投放鳅苗。苗可到市场上去购买或自己繁殖、捕捉;不管怎样,都应选择体壮无伤,大小均匀的鳅苗投放,并按三雌一雄的比例搭配。雌雄的鉴别方法,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雌鳅的产卵力极强,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一般年产2—3次,产卵万粒以上。

4、施肥: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2)泥鳅养殖多久时间可以上市

泥鳅养殖5个月左右即可上市,泥鳅从放苗到成熟的时间与养殖密度、养殖方法、气候条件和水质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泥鳅养殖的方法是:

1、在水源良好的地段,建立水泥池。水泥池大小:宽10米,长15米,深1米,为宜。设置进出水口应注意进水口应使用水管在水池壁上方,并且水管需向养殖池中间延伸半米。可防止泥鳅沿着入水口逃跑;

2、泥鳅种苗,泥鳅种苗最好选择野生人工诱捕的,大小10克左右为宜,健壮没有受伤。因为是无土养殖,所以对水质要求比较高;

3、在养殖池中可以种一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草,用来给泥鳅避暑栖息。水草也可以净化水质。为了保持水中的氧气量,水草覆盖面积不宜超过百分之七十;

4、投放饲料应注意投放时间和投放的量;

5、人工饲养的泥鳅,所生活环境的水温需在25摄氏度。

(3)泥鳅养殖如何预防疾病

1、鳅的饲养环境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泥鳅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在鳅苗下池恰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同时使鱼体处以应激状态,促进泥鳅分泌大量黏液,在下池后,能避免病原体感染。

3、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太稀,则造成水面资源的浪费;放养过密,由容易导致泥鳅生病。

4、定期加注新水,改良池水水质,增加池水溶氧,调节池水水温,减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的是,在加注新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的1/5左右为宜;在换水时要注意,在注入地下水或冷浸水时,要进行充分的曝气和自然升温,避免因池水温度忽高忽下二引发疾病。

5、加强饲料管理工作。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以及其他浮游生物;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是泥鳅贪食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发肠炎等疾病。

6、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消毒,调节水质,杀灭池中的致病菌。在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放养后根据水质使用追肥,保持水质一定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状态。

(4)大棚泥鳅养殖怎样换水

1、泥鳅池换水使用边排边放的方式,一般一次性更换水池容积的一半即可,根据季节不同每三十天到二十天换水一次。

2、越冬期也要定期换水,一般在2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不能过大,以防泥鳅应激反应。这主要是为了预防气泡病的发生,还可定期使用增氧剂,给泥鳅增氧的同时也预防了亚硝酸盐的增加。

(5)泥鳅养殖有哪些风险

1、苗种来源困难,除非自己繁殖。

2、泥鳅生长较慢。

3、泥鳅病害较多。

4、目前养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