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金 项 目:2020年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基 金 项 目 : 2020年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冯建新等

一、国内大宗淡水鱼生产概况

大宗淡水鱼是我国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在居民食物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0 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 6549.02 万 t ,淡水产品产量 3232.64 万 t ,其中大宗淡水鱼产量 1963.57 万 t ,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29.98% ,占我国淡水产品产量的 60.74% ,大宗淡水鱼养殖依然是我国淡水鱼生产的主要方式。

在国内的淡水鱼养殖生产中, 产量最大的品种是草鱼,占比超过 25% ,其次是鲢鱼、鳙鱼、鲤鱼、鲫鱼。

2020 年大宗淡水鱼价格较上一年呈现增长态势 。 以 草 鱼 为 例 , 2020 年 草 鱼 平 均 成 交 价 格 为13.4 元 /kg ,较 2019 年上涨 8.2% ,涨幅较大,大宗淡水鱼养殖效益有所提高。

二、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殖水域优化,淡水鱼产量稳定

2020 年河南省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优化养殖布局,落实水产养殖面积 12.86 万 hm 2 ,比 2015 年减少了 53.51% ,其中池塘养殖面积减少 12.93% 。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拓展养殖空间等措施,收获水产品产量98.06 万 t ,仅比 2015 年减少 4.21% 。 河南省池塘养殖单产从 2015 年的 3.52 t/hm 2 提高到 2020 年的 6.76 t/hm 2 ,处于较快发展水平, 淡水鱼养殖单产增速从 2016 年开始反超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进步对淡水鱼产量的贡献成效显著。

草鱼养殖模式_养殖草鱼成鱼技术视频_草鱼成鱼养殖技术

图 1 河南与全国淡水养殖平均单产历年变动情况

(二)养殖结构优化,养殖效益提高

2020 年河南淡水养殖产量 86.91 万 t , 其中养殖鱼类产量 79.13 万 t ,占淡水养殖产量的 91.04% ,比 2015 年减少 16.58% ,但非鱼水产品养殖产量增加了 223.83% 。

与 2015 年相比, 产量增加的品种有斑点叉尾鮰( +188.29% )、加州鲈( +742.81% ),青鱼( +29.21% ),虾蟹( +316.35% ),贝类( +229.83% ),蛙( +926.19% ),鳖( +8.09% ),其他品种产量均减少,其中大宗淡水鱼(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鲤、鲫和鲂)占省内总产量的 74.95% ,比 2015 年降低 17.91% 。

结构调整带来养殖效益提高。 2020 年养殖水产品平均鱼产值 1.27 万元 /t ,比 2015 年提高了 6.49% ;渔民人均纯收入 17723 元,比 2015 年提高了 48.28%。

养殖草鱼成鱼技术视频_草鱼养殖模式_草鱼成鱼养殖技术

图2

草鱼成鱼养殖技术_草鱼养殖模式_养殖草鱼成鱼技术视频

图 3 河南与全国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变动情况比较

养殖草鱼成鱼技术视频_草鱼养殖模式_草鱼成鱼养殖技术

图 4 河南省几个变动幅度较大的水产品种历年产量

草鱼成鱼养殖技术_草鱼养殖模式_养殖草鱼成鱼技术视频

图 5 河南与全国淡水鱼平均吨鱼产值比较

(三)生态养殖发展较快 , 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当前河南省水库网箱养殖已基本取缔,生态可控养 殖 ( 健 康 养 殖 示 范 场 ) 截 至 2020 年 达 到11.0512 万 hm 2 ,占水产养殖面积的 78.9% ,成为主流养殖方式, 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 ,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此外,河南省也在积极探索利用稻田拓展水产养殖,稻鱼综合种养集中分布在信阳和沿黄地区, 2020 年面积 7.58 万 hm 2 , 鱼产量5.14 万 t ,水产品平均每公顷产 654.75 kg ,每公顷新增效益 15000~30000 元,同时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约30% ,该模式对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三、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科技支撑情况

(一)创制优良新种质,引进推广新品种培育了新品种“豫选黄河鲤 2 号”并通过了省级审定, 筛选了 1 个具有显著生长优势的淇河鲫克隆系;连续选育了 4 代伊河鲂,开展了黄河鲇、四体倍黄河泥鳅、 淇河斑鳜等遗传改良科学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提高了河南省水产品种繁育创新能力,促进水产养殖提质增效。

( 二 ) 集成创新模式,促进绿色发展

1. 黄河滩涂提质增效型生态养殖模式

通过集成设施与设备、生态工程、鱼菜共生等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构建了完整的“池塘 + 生态沟 + 生态湖”循环水养殖模式,实现整个养殖小区养殖尾水循环利用、零排放。 采用投放优良品种(覆盖率 100% ),投喂优质高效能、低排放饲料,生态防控减少病害发生,采取多营养层级、低密度养殖模式,提高产品品质, 渔业水质和水产品分别达到绿色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要求,综合增效 20% 以上,节水减排 30% 以上,核心示范点减少 N 、 P 等物质排放 10% 。

2. 底排污循环水模式

该模式将池塘分割为 70% 左右的养殖区和 30%的水处理区,养殖区为具有底排污设施的池塘,水处理区为“潜流湿地”结构。 排污口设置在圆锥形底中央,通过管道通向水处理区集污池,经固液分离,固体有机沉淀物作为有机肥用于种植农作物、蔬菜等,上清液流入潜流湿地、 生态渠或进入池塘循环再利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与传统池塘相比,池塘底排污系统可以为鱼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使亩平均产量提高 20% ,饲料利用率提高 3%~5% ,成本折旧降低 15%~20% ,减少药物和水电使用量,实现节能减排、提质高效和生态保护。

3. 水库生态渔业增养殖技术

在大型水库生物和环境本底调查基础上, 通过人工调整水域鱼类等生物组成结构, 稳定和优化水库生态系统, 定期全面监测水域生态系统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措施,进而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渔业效益。

4. 稻渔综合种养“繁养分离、秋苗繁育”技术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繁养分离”技术是将稻田分为繁殖田和养殖田,繁殖田中秋季繁育的虾苗,在春节后放入养殖田,放多少捕多少,避免种质退化,提高养殖效益。 利用繁养分离技术可以实现秋季繁育,次年5 月前养殖成大规格成虾。

5. 渔农一体化生态养殖技术

“渔农一体化生态养殖技术”科学规划养殖(以水产养殖为主,也包括畜禽养殖)、种植(多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等) 和景观生态的面积占比, 合理配置种、养品种,构建渔农一体化循环体系,实现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与产出平衡。

(三)开发防病新产品,示范健康新技术

水产科研机构相继开发出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渔业智能施药方法、鱼类免疫增强剂(中药组方发酵剂,商品名“鱼健素”)、疫病区域控制、示范应用调水专用产品“生态护料”、草鱼疫苗高效导入等技术,有效控制了鱼病的发生率,减少了鱼药的使用。

研制一套“淡水鱼 7248 健康防病养殖技术”,该技术把淡水鱼养殖生产工艺划分为 7 个环节、 24 个工作节点、 8 项核心工作, 系统性的防范 24 个工作节点中存在的致病风险因素,实现了“健康鱼在健康水中健康养殖,生产健康鱼”这一目标。

(四)深化加工工艺,培育壮大品牌

引进吸收国内先进加工技术, 协助河南黄河金实业有限公司建成全国首条黄河鲤速冻加工生产线,开发了速冻“三去”黄河鲤产品,进一步优化液氮速冻加工工艺, 18 道工序仅需 8 min , 制定了详尽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规范,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研发了红烧、清蒸、麻辣、糖醋等 7 个水产加工产品和工艺,鲜鱼经过加工,通过冷链物流运送到城市和乡村,经过几分钟蒸煮,就可以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此外, 河南省大宗淡水鱼加工岗位专家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协助黄河金公司建立黄河鲤鱼区块链技术防伪溯源管理。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业基础工作薄弱

基础研究十分欠缺。 对多数养殖生物种群遗传结构与变异、 特异性遗传标记等方面的研究仍十分欠缺,一些主要养殖种类的遗传背景不清楚,这对于水产良种培育的持续开展十分不利。

种业基础设施老旧及装备落后, 不能满足一些优良品种繁育的技术要求,苗种繁育积极性不高,良种苗种生产量逐年下降,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繁育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不足。

(二)绿色健康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渔业发展方式粗放,设施装备落后,养殖废水直排,质量隐患严重,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养殖场区域布局大多缺乏合理性, 缺乏良好的水质循环和监测系统。

淡水鱼生产单位认证“三品一标”和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积极性不高,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产地准出、产品追溯机制尚未建立,无法形成倒逼行业自律的有效力量;水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环节众多, 在生产过程中, 渔民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管理能力,面对意外时的妥善处置能力不足,难以做到对症下药。

(三)淡水鱼加工产业链有待完善

河南省淡水鱼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 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加工产品价格便宜,加工量小,技术不高。 2020 年河南省用于加工的水产品量 3.36 万 t ,同比减少 16% ,可见河南省水产品加工产业规模正逐年下降, 亟需拓展新的增长途径。

(四)水产饲料应用研究有待深入

饲料成本在水产养殖成本中占 70% 以上。 目前水产配合饲料仍然存在饲料系数高, 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高等问题。 例如, 鲤配合饲料系数普遍在1.3~1.8 ,远低于国外 1.0 以下的水平。 而且多数饲料的 N 、 P 沉积率均低于 25% 。

五、产业发展建议

(一)实施种业创新工程

加强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建设一批良种繁育、产业化示范基地,构筑种业基础。

调查摸清我省现存水产种质资源, 开展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创制一批新种质。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围绕主要养殖种类,培育、筛选、示范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品系)。 为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种支撑。

(二)持续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

建设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示范样板; 创新生态养殖模式, 助力渔业持续发展; 推动传统品种高质化、海区品种淡水化、原生品种养殖化;稳步推进水域生态牧场建设;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平。

(三)提升加工业发展水平

优化产品结构,合理利用副产物,实现高效低碳加工和附加价值提升。 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以及高层次研发人才引进。 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和先进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传统水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劳动效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