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摇,鸭在稻间游。盛夏时节,新沂的生态稻田绿意盎然,鸭群嘎嘎觅食,水稻抽穗扬花。
“鸭促稻长、稻促鸭肥,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站在地头,新沂市合沟镇青石桥村村民杨云峰讲起“稻鸭共作”的良性生态循环:鸭子能吃稻田间滋生的飞虫和杂草,鸭子排泄物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鸭群田间穿梭的过程就相当于中耕,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在加快水稻吸收养分的同时,还能提升土壤的通透性。
60多岁的杨云峰种了大半辈子地,如今不再为施肥洒药而烦恼了。每年8至9月是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高发期,过去,乡亲们往往天不亮就起来配农药,背上数10斤重的喷雾器,踩着窄窄田埂徒步喷洒。每亩稻田施用化肥100斤、尿素60斤,不仅气味刺鼻,还影响水源。
对于要不要施肥喷药,乡亲们也曾纠结。有村民尝试减量,结果肆虐的病虫害导致粮食减产。而长期施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
转机发生在2017年5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江苏省稻田立体种养首席专家王强胜在合沟镇房庄村开展205亩稻田养鸭试验,当年即获得成功。
零化肥、零农药、零除草剂,水稻亩产量1000斤以上,鸭子120天后上市,平均每只售价60元,每亩养20只,收益达1200元。稻米、鸭子每亩综合收益达到6000元,另外种田成本每亩还节约300元左右。
在新沂的稻田里,还有吐着泡泡的小螃蟹、小龙虾……走进草桥镇卢圩村的稻田,稻田四周环绕着一米见方的深沟,清水缓缓流淌,低头仔细一瞧,不时有小龙虾露出头来。光脚踏进一片水稻田,小龙虾时不时拍打脚背,伸手想抓,却是两手空空。
“你抓不到它的,小龙虾会在泥里打洞,它一钻进去你就抓不到了。”草桥镇卢圩村党支部书记戴中辉笑着说,稻田里养虾,虾吃昆虫,粪便还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
在新沂市窑湾镇腰庄村,水稻摇曳,蛙声阵阵。一群正在翠绿禾苗间寻觅食物的蛙,一听见响动,迅速跳到隐蔽的地方躲藏。“今年蛙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可收获成蛙1500斤,按照市场价20元/斤计算,亩产值可达3万元,除去各项成本,每亩纯利润达1.5万元。”从事稻蛙养殖的农民邓和平笑容满面地说,现在田地的土壤变黑了,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越来越多。
被生态种养改变的,不只是土壤,还有水草、沼泽地,白鹭、野鸭、成群野鸟,小鱼、小虾、野黄鳝……目前新沂15万亩生态稻田为本土的昆虫、鱼、蛙、螺、虾、蟹、鸟等多种生物营造了适宜栖息地,大大增加了湿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食源,成为一个健康循环的天然“食堂”。 熊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