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标 准 号:T/GDSF 001-2021

源标准号:T/GDSF 001-2021

标准序号:T/GDSF 001

发布机构:中国-团体标准

中国标准分类:

B52

农业、林业 - 水产、渔业 - 淡水养殖与产品

国际标准分类:

65.150

农业 - 捕捞和水产养殖

其他信息其他信息其他信息

获取途径

适用范围/摘要

T/GDSF 001-2021《笋壳鱼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规范》主要技术内容:3环境与设施条件3.1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养殖场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4的要求,一般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源、水质良好、交通方便、通电、通水的地区建造。3.2池塘条件要求排灌、管理方便,池底淤泥少,壤土底质,塘埂坚实不漏水。进水系统一般由砂滤井或蓄水池、水泵、进水渠道等组成,且进、排水渠道分开,并按精养管理的要求配置必要的养殖设备或设施。池塘面积及水深见表1。表1笋壳鱼适宜池塘面积及水深池塘种类池塘面积/m2水深/m苗种养殖池塘667~20001~1.5成鱼养成池塘2000~66701.5~3.5混养池塘>23001.5~3.53.3养殖用水池塘养殖用水要经过砂滤、消毒等净化处理,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3.4增氧设备增氧机可选用水车式增氧机、旋桨射流式增氧机及底部充气式增氧机,每2m水深,每667m2的池塘配置0.75-1KW的增氧机。增氧机应正确安装使用,注意用电安全。在无电源地区应自备发电机组或选用柴油机带动的增氧设备。3.5检测分析仪器配置生物显微镜、水温计、溶氧仪或溶解氧分析盒、pH值分析盒、氨氮和亚硝酸盐分析盒等分析仪器。

4放养前的准备工作4.1修整塘基清塘前,应彻底检查塘基,堵塞蛇、鼠穴,加以修整。对进排水口栏栅进行彻底检修。4.2消毒除害鱼苗放养前20~30d排干池水,充分曝晒池底,然后注水6~8cm,用生石灰120~150g/m2全池泼洒消毒;或者施漂白粉使其在水中的浓度为50×10-6,杀灭有害生物。4.3培养饵料生物池塘消毒后7d,再灌水60~80cm。施加有机肥300g/m2,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鱼苗提供饵料生物。施肥应在晴天上午进行,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透明度保持在30~40cm,水色以绿豆青为好。肥水期间,每天中午前后开动增氧机3~4h,以利于池水的混合对流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5苗种放养和驯食5.1苗种质量要求规格均匀,色泽正常,体型健壮,游动活泼,无病无伤,无畸形。5.2放养条件待水温22℃以上池塘轮虫、水蚤等浮游生物充足时,放入人工繁殖的笋壳鱼苗到池塘。鱼苗放养前预先提前1~2d放小量鱼苗试水,经证明无毒性后可正式放鱼苗。5.3放苗方法及放养密度放苗前可用5%的盐水或用1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苗10min消毒防病,以杀灭寄生虫和病菌。放苗时苗种袋内水温与池塘水温相差不应超过2℃。

应尽量选择晴天的上午或傍晚放鱼苗,大风、暴雨天气不宜放。放苗位置应选择在鱼池较深的上风处进行。笋壳鱼放养密度见表2,具体视鱼苗大小而定。表2笋壳鱼养殖密度养殖类型规格鱼种大小养殖密度精养池塘鱼苗2~3cm9~15ind/m2鱼种3~4cm7~12ind/m24~5cm6~9ind/m2>6cm4~6ind/m2混养池塘鱼种5~10cm0.3~0.5ind/m2注:笋壳鱼可与四大家鱼、罗非鱼、胭脂鱼、黄颡鱼、鲫鱼等成鱼进行混养。不可混养乌鳢、鳗鲡等肉食性鱼类。混养初期,主养品种规格要大于笋壳鱼规格3倍以上。5.4驯食5.4.1食台诱食在池塘设置的食台,投喂小规格其他鱼苗或小蚯蚓等活饵,吸引笋壳鱼集中取食。然后逐渐将鱼块或颗粒饲料掺在一起投喂。5.4.2驯食方法刚驯食时,每隔2-3h投喂1次,以后每天喂4次,最后减至2次,每日上、下午各1次。经7d左右驯食,使笋壳鱼形成摄食小杂鱼、冰鲜鱼块或颗粒饲料的习惯。之后,采取抛投法投饲,以增加饲料在水中的运动时间和笋壳鱼捕食机会。5.5分级饲养当大部分鱼苗长到3cm以后,按规格大小、养殖密度分级饲养,分养工作应在天气良好的早晨进行,切忌天气炎热或寒冷时分养。

6成鱼养成管理6.1饲料管理6.1.1饲料质量待苗种长止至10cm后,开始转入成鱼养殖阶段。笋壳鱼成鱼养殖用饲料分为冰鲜低值鱼肉和鱼糜加30%鳗鱼配合饲料配置的人工混合饲料,饲料卫生要符合GB13078规定,鳗鱼饲料要符合NY5072规定。6.1.2饲料投喂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5%,以1h内吃完为宜。要视天气、水温、水质和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和调整。6.1.3投喂次数分2次投喂,早上5:00~6:00投喂量占全天的1/3,下午18:00~19:00投喂量占全天的2/3。6.2水环境管理及调控6.2.1物理调节a)进排水调节:放养初期,池塘水位可以浅一些,以便升温。7、8月份,逐步把塘水加至适宜水位,扩大养殖空间,以利其生长。一般每5~7d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0cm左右。成鱼养殖期,水质容易变坏,一般每7d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cm。每次换水后所排出的养殖尾水符合SC/T9101-2007的规定。b)机械调节:经常开动增氧机,让水层上下交换。阴雨天气及气压低天气闷热时,应提早开机和适当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6.2.2化学调节水体pH值超过9.0可用白云石粉,用量为11~18g/m2;若pH低于7.0,可用熟石灰粉,用量为3.5~6g/m2;过碳酸钠和过氧化钙等可用于缺氧急救。

6.2.3生物调节每667m2放养150~200ind大规格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用于水质生态调控。每15~20d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30cm左右。6.3日常管理6.3.1巡塘上、下午各一次,观察池塘水色变化、笋壳鱼摄食、浮头、病害发生等情况,检查塘基是否渗漏,并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是否进排水或增加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定期测定池水溶氧、pH值和温度。6.3.2增氧池水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4mg/L以上,增氧机的开机数量和时间应根据池水溶解氧含量进行调整。闷热天气,提前换水增氧,防止缺氧浮头现象发生。6.3.3分级饲养30~50d应分养一次。分养应选择在早上水温较低时进行,前一天停止饲养,分选时开启增氧机,操作中避免损伤鱼体。7病害预防7.1防治原则坚持“生态防病、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7.2鱼苗消毒鱼苗放养、分养或换塘时,操作应防止损伤鱼体,同时用3~5%的盐水浸泡5~10min,或20~30mg/kg的高锰酸钾或1%的聚维酮碘(PVP-I)浸泡10~15min。7.3水体消毒饲养期间,每隔30d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每次用量3.2~8g/m2;或每隔15d全池泼洒漂白粉,使水体药物浓度为1mg/L;或每隔15d全池泼洒,每次用量为二氧化氯0.3g/m2。

7.4常见病害的预防病害预防中渔用药物的使用与休药期应符合NY5071的规定。笋壳鱼常见病害预防方法见附录A。8质量检测成鱼出池前40d内禁止使用任何药物,上市前应进行质检,凡不符合NY5070的规定要求,应当进行净化处理。9养成收获9.1收获时机当鱼长到400g以后即可分批收获,采取“捕大留小”方式捕捞出售,一般经过2~3批收获即可将鱼收获完。具体收获时机视市场需求、价格及笋壳鱼生长情况、健康状况、水质变化以及天气等情况而确定。9.2收获方法采用拉网捕捞或笼捕,为保证运输过程中笋壳鱼的成活率,捕捞时操作要格外小心。捕捞前,停食1~2d,并适当降低池塘水位,再用笼捕或疏网慢拉捕鱼。同时在天气晴朗的早上7:00~9:00,进行拉网捕捞最为适宜。收获后干塘时的养殖尾水经处理达SC/T9101-2007的规定标准后排放

T/GDSF 001-2021《笋壳鱼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规范》主要技术内容:3环境与设施条件3.1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养殖场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4的要求,一般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源、水质良好、交通方便、通电、通水的地区建造。3.2池塘条件要求排灌、管理方便,池底淤泥少,壤土底质,塘埂坚实不漏水。进水系统一般由砂滤井或蓄水池、水泵、进水渠道等组成,且进、排水渠道分开,并按精养管理的要求配置必要的养殖设备或设施。池塘面积及水深见表1。表1笋壳鱼适宜池塘面积及水深池塘种类池塘面积/m2水深/m苗种养殖池塘667~20001~1.5成鱼养成池塘2000~66701.5~3.5混养池塘>23001.5~3.53.3养殖用水池塘养殖用水要经过砂滤、消毒等净化处理,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3.4增氧设备增氧机可选用水车式增氧机、旋桨射流式增氧机及底部充气式增氧机,每2m水深,每667m2的池塘配置0.75-1KW的增氧机。增氧机应正确安装使用,注意用电安全。在无电源地区应自备发电机组或选用柴油机带动的增氧设备。3.5检测分析仪器配置生物显微镜、水温计、溶氧仪或溶解氧分析盒、pH值分析盒、氨氮和亚硝酸盐分析盒等分析仪器。

4放养前的准备工作4.1修整塘基清塘前,应彻底检查塘基,堵塞蛇、鼠穴,加以修整。对进排水口栏栅进行彻底检修。4.2消毒除害鱼苗放养前20~30d排干池水,充分曝晒池底,然后注水6~8cm,用生石灰120~150g/m2全池泼洒消毒;或者施漂白粉使其在水中的浓度为50×10-6,杀灭有害生物。4.3培养饵料生物池塘消毒后7d,再灌水60~80cm。施加有机肥300g/m2,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鱼苗提供饵料生物。施肥应在晴天上午进行,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透明度保持在30~40cm,水色以绿豆青为好。肥水期间,每天中午前后开动增氧机3~4h,以利于池水的混合对流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5苗种放养和驯食5.1苗种质量要求规格均匀,色泽正常,体型健壮,游动活泼,无病无伤,无畸形。5.2放养条件待水温22℃以上池塘轮虫、水蚤等浮游生物充足时,放入人工繁殖的笋壳鱼苗到池塘。鱼苗放养前预先提前1~2d放小量鱼苗试水,经证明无毒性后可正式放鱼苗。5.3放苗方法及放养密度放苗前可用5%的盐水或用1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苗10min消毒防病,以杀灭寄生虫和病菌。放苗时苗种袋内水温与池塘水温相差不应超过2℃。

应尽量选择晴天的上午或傍晚放鱼苗,大风、暴雨天气不宜放。放苗位置应选择在鱼池较深的上风处进行。笋壳鱼放养密度见表2,具体视鱼苗大小而定。表2笋壳鱼养殖密度养殖类型规格鱼种大小养殖密度精养池塘鱼苗2~3cm9~15ind/m2鱼种3~4cm7~12ind/m24~5cm6~9ind/m2>6cm4~6ind/m2混养池塘鱼种5~10cm0.3~0.5ind/m2注:笋壳鱼可与四大家鱼、罗非鱼、胭脂鱼、黄颡鱼、鲫鱼等成鱼进行混养。不可混养乌鳢、鳗鲡等肉食性鱼类。混养初期,主养品种规格要大于笋壳鱼规格3倍以上。5.4驯食5.4.1食台诱食在池塘设置的食台,投喂小规格其他鱼苗或小蚯蚓等活饵,吸引笋壳鱼集中取食。然后逐渐将鱼块或颗粒饲料掺在一起投喂。5.4.2驯食方法刚驯食时,每隔2-3h投喂1次,以后每天喂4次,最后减至2次,每日上、下午各1次。经7d左右驯食,使笋壳鱼形成摄食小杂鱼、冰鲜鱼块或颗粒饲料的习惯。之后,采取抛投法投饲,以增加饲料在水中的运动时间和笋壳鱼捕食机会。5.5分级饲养当大部分鱼苗长到3cm以后,按规格大小、养殖密度分级饲养,分养工作应在天气良好的早晨进行,切忌天气炎热或寒冷时分养。

6成鱼养成管理6.1饲料管理6.1.1饲料质量待苗种长止至10cm后,开始转入成鱼养殖阶段。笋壳鱼成鱼养殖用饲料分为冰鲜低值鱼肉和鱼糜加30%鳗鱼配合饲料配置的人工混合饲料,饲料卫生要符合GB13078规定,鳗鱼饲料要符合NY5072规定。6.1.2饲料投喂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5%,以1h内吃完为宜。要视天气、水温、水质和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和调整。6.1.3投喂次数分2次投喂,早上5:00~6:00投喂量占全天的1/3,下午18:00~19:00投喂量占全天的2/3。6.2水环境管理及调控6.2.1物理调节a)进排水调节:放养初期,池塘水位可以浅一些,以便升温。7、8月份,逐步把塘水加至适宜水位,扩大养殖空间,以利其生长。一般每5~7d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0cm左右。成鱼养殖期,水质容易变坏,一般每7d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cm。每次换水后所排出的养殖尾水符合SC/T9101-2007的规定。b)机械调节:经常开动增氧机,让水层上下交换。阴雨天气及气压低天气闷热时,应提早开机和适当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6.2.2化学调节水体pH值超过9.0可用白云石粉,用量为11~18g/m2;若pH低于7.0,可用熟石灰粉,用量为3.5~6g/m2;过碳酸钠和过氧化钙等可用于缺氧急救。

6.2.3生物调节每667m2放养150~200ind大规格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用于水质生态调控。每15~20d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30cm左右。6.3日常管理6.3.1巡塘上、下午各一次,观察池塘水色变化、笋壳鱼摄食、浮头、病害发生等情况,检查塘基是否渗漏,并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是否进排水或增加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定期测定池水溶氧、pH值和温度。6.3.2增氧池水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4mg/L以上,增氧机的开机数量和时间应根据池水溶解氧含量进行调整。闷热天气,提前换水增氧,防止缺氧浮头现象发生。6.3.3分级饲养30~50d应分养一次。分养应选择在早上水温较低时进行,前一天停止饲养,分选时开启增氧机,操作中避免损伤鱼体。7病害预防7.1防治原则坚持“生态防病、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7.2鱼苗消毒鱼苗放养、分养或换塘时,操作应防止损伤鱼体,同时用3~5%的盐水浸泡5~10min,或20~30mg/kg的高锰酸钾或1%的聚维酮碘(PVP-I)浸泡10~15min。7.3水体消毒饲养期间,每隔30d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每次用量3.2~8g/m2;或每隔15d全池泼洒漂白粉,使水体药物浓度为1mg/L;或每隔15d全池泼洒,每次用量为二氧化氯0.3g/m2。

7.4常见病害的预防病害预防中渔用药物的使用与休药期应符合NY5071的规定。笋壳鱼常见病害预防方法见附录A。8质量检测成鱼出池前40d内禁止使用任何药物,上市前应进行质检,凡不符合NY5070的规定要求,应当进行净化处理。9养成收获9.1收获时机当鱼长到400g以后即可分批收获,采取“捕大留小”方式捕捞出售,一般经过2~3批收获即可将鱼收获完。具体收获时机视市场需求、价格及笋壳鱼生长情况、健康状况、水质变化以及天气等情况而确定。9.2收获方法采用拉网捕捞或笼捕,为保证运输过程中笋壳鱼的成活率,捕捞时操作要格外小心。捕捞前,停食1~2d,并适当降低池塘水位,再用笼捕或疏网慢拉捕鱼。同时在天气晴朗的早上7:00~9:00,进行拉网捕捞最为适宜。收获后干塘时的养殖尾水经处理达SC/T9101-2007的规定标准后排放

研制信息

T/GDSF 001-2021的起草单位: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T/GDSF 001-2021的起 草 人:李本旺;王广军;王健青;林强;李希国;王晓斌;

T/GDSF 001-2021的归口单位:

广东水产学会

关联标准

全文节选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