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养殖有了“牛保姆”、种地有了“田管家”。内蒙古通过牛羊代养、土地托管等精准扶贫措施,帮助农牧民早日脱贫。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嘎查的肉牛养殖基地,刚出生的西门塔尔牛犊正享受着精心配比的营养餐。自称是“牛保姆”的郭海玉说,这些小牛犊是他为贫困牧民代养的。
没能力养殖的村里可以托管兜底,不懂技术的还可以上门服务。这不,正在为小牛犊手忙脚乱的贫困户张其木格,就请来郭海玉帮忙。
“牛保姆”服务让牧民们尝到了甜头,也逐渐放弃了以往传统的散养模式,走舍饲圈养的现代养殖新路子。为此,村里牵头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通过改用青储饲料让喂养更规律,改良后的肉牛品种,不仅每头平均价格高出普通牛2000多元,还实现了一年下一个牛犊的规模化繁育。
养牛有了“牛保姆”,种地还有了“田管家”。在阿拉善盟右旗,“田管家”的模式延伸到了沙草产业。由于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不少村庄生态环境脆弱,种养殖效益低。为了改善生态和农牧民生活,当地不仅加大沙草产业补贴力度,还与农技部门联手,把“技术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教授农牧民种植技术。
如今,沙林呼都格嘎查的人工梭梭林已经发展到50万亩。整个阿拉善盟有五分之三的农牧民从事沙草产业。今年,内蒙古将通过产业扶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异地扶贫搬迁等多种措施,减少贫困人口38万,实现“人脱贫、县摘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