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王维维
6月29日,记者来到麻山深处的望谟县打易镇边王村胡蜂养殖基地,只见一群群胡蜂飞进飞出,场内蜂棚排列井然。“天上飞的是钱,笼里卧的也是钱。我们现有4000多群胡蜂,总产值大约80多万元。”基地负责人王小良这几天正加班加点将蜂群挂养在周围的山林中。
曾为深度贫困村的边王村,距离县城30公里。这里交通闭塞,村里仅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山高谷深、土地稀少更是制约着村种植业的发展。“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曾是边王村的真实写照。为了摆脱贫困,王小良16岁时就背上行囊外出,辗转于广州和佛山等地打工。
受益于近年来脱贫攻坚好政策,乡村的交通、环境、生活条件都好了,边王村过去到县城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只要半个小时。
2019年夏天,王小良回到村里。硬化的进村路、连片的砖瓦房,还有建在半山腰的养鸡棚……“我做过调研,蜂蛹是两广和云贵地区群众餐桌上一道特别的菜肴,市场前景好,一窝胡峰可以收入5000多元。”王小良说,边王村森林覆盖率超过90%,为胡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王小良先到云南考察,然后又到兴义一家养蜂企业系统学习。随后在村里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胡蜂养殖示范基地。王小良的手机里,除了收藏有数十个各类胡蜂养殖专业网站,各地养殖户分享的经验贴更是数不胜数。
去年6月,王小良与边王村勤工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有57户贫困群众参与、分红。王小良负责村民培训和日常管理,参与村民、基地、合作社按约定分红。蜂群从原来的800群增加到1万多群。
“我回乡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王小良说,他还要继续学好养殖技术并传授给村民,努力提高胡蜂的产量和质量,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打易镇党委副书记查方尖说,结合培育致富“领头雁”目标任务,边王村有了一支致富能人队伍共10余人,在村内带头发展林下土鸡、黄牛、胡蜂等特色产业,已带动村内13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