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河蟹,是我国特有的养殖经济甲壳动物,经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河蟹养殖业已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淡水渔业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技术概述: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河蟹,是我国特有的养殖经济甲壳动物,经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河蟹养殖业已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淡水渔业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我国河蟹产业中也存在着产品规格小、品质下降、优质蟹比例偏低和养殖环境修复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水体,提高蟹池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单一河蟹养殖产量低、规格小、效益差的诸多问题,促进河蟹产业持续稳定发展。2007年以来,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牵头联合河蟹优势产区的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水产技术推广单位等多家单位,针对制约河蟹养殖产业的主要问题,以产、学、研联合攻关为技术支撑,形成了河蟹苗种培育及高效生态养殖相关技术。通过技术熟化和基地示范,进行了全方位的成果推广应用,在江苏省共建立7个优势河蟹标准化示范区,2010年示范区面积41.028万亩,总产量24617吨;建立优质河蟹苗定点生产基地14个,合作生产优质蟹苗85800公斤。河蟹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2012年通过鉴定,核心技术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一等奖,201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奖。“沙塘鳢规模化繁育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于2013年7月通过鉴定,核心技术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三等奖。
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实现亩产河蟹60 kg、青虾30kg、其它优质鱼类100kg左右,亩效益2500元左右的池塘综合生态高效养殖技术。通过沙塘鳢与河蟹混养,亩均沙塘鳢产量26kg,亩均增效可达2400元以上。
技术要点:
(一)河蟹苗种培育技术
河蟹苗种培育是指利用河蟹大眼幼体在良好生态环境条件下育成规格适宜的蟹种。目前河蟹大眼幼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厂化育苗,二是沿海土池育苗,三是长江天然苗。目前最主要方式的是室外土池生态培育。
1.培育环境
(1)环境条件:要求交通便捷,水源充沛,水质良好,周边生态环境适宜,没有污染源;水利设施良好,不会发生易旱易涝;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地方。
(2)养殖池条件: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池塘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面积3亩~5亩,池塘埂坡比1:2~3。塘口底质以粘壤土为宜,使用前要除去淤泥,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铝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
(3)清塘消毒
清塘工作在当年4月上旬进行,选择晴好天气,每亩用100~15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泼洒生石灰的当晚及次日要巡塘,人工清除岸边敌害生物。四月中旬起向池内重新注入新水,进水必须用60目以上的筛绢网制成过滤袋扎牢在进水管上,池塘水深控制在20~30厘米。
(4)种植水草
幼蟹池在4月中旬应开始种植水草。为使池塘适应河蟹生长栖息的要求,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匀,种类要搭配,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生植物要合理搭配,保持相应的比例,其中沉水性植物应占主要部分。培育池四周设置水花生带,带宽50厘米~80厘米。水草移植面积可占养殖总面积的2/3左右。
(5)施肥培水
适度肥水是提高大眼幼体培育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大眼幼体入池前5~7天要更换新水,通过施适量有机肥(每亩施15~30千克经过发酵的畜粪)培育大眼幼体的饵料生物,肥水工作要结合土质的肥力、天气、水质等情况具体把握。适度肥水还能抑制青苔等敌害生物滋生,但在肥水过程中要避免过早形成浮游动物种群优势而影响一期幼蟹的蜕壳。
2.苗种放养
(1)选购蟹苗标准
蟹苗质量是影响蟹种培育成活率的关键因素,选购优质大眼幼体,除注重品系外,质量掌握上总的来讲应做到“三看一抽样”。一看蟹苗个体大小是否一致,二看蟹苗体色是否一致,呈黄褐色,具有光泽者为佳,颜色不一致或体色透明发白者为差;三看蟹苗活动能力,用手抓取一把轻捏后放开,能迅速散开者为佳,散开慢者为差。最后抽样检查,随机称取1~2克蟹苗,折算数量,每公斤14~20万只为正常,14~16万只为优质苗,22~26万只为劣质苗。蟹苗出池温度与培育池水温之差应控制在2℃~5℃以内。
(2)大眼幼体运输
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均。蟹苗称重后,用手轻轻将蟹苗均匀撒在箱中。运苗过程中,应防止风吹、日晒、雨淋、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蟹苗箱湿度以大眼幼体不抱团为宜。较适的运输距离应控制在8小时以内,建议在夜间运输。
(3)放养密度
蟹苗入池时间最好控制在晴好天气的早晨,应尽量避免冷空气侵袭或是长期阴雨天。尤其注意的是蟹苗入池后2~3天的气候情况,应选择温差不大的晴天。建议蟹苗放养密度为0.5~1kg/亩。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用池塘水淋洒,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 切忌一倒了之。实际放养量根据放养时间、苗的质量、水质、天气等情况来确定,一般4月下旬和5月上旬放苗密度可适当高一点,5月下旬或6月初放苗密度要低一些。
3.饲养管理
幼蟹培育饲料可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仔蟹培育阶段及规格幼蟹培育阶段。二个阶段的饲料组成及投喂各不相同。
仔蟹培育阶段: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上下,直至投苗后四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规格幼蟹培育阶段:幼蟹培育饲料可用天然饲料(浮萍、水花生,苦草、野杂鱼、螺、蚌等),人工饲料(豆腐、豆渣、豆饼、麦子等)和配合饲料。饲料质量应符合GB 13078和SC 1052的规定。
幼蟹培育饲料日投喂量约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各不同时间饲料组成略有不同,其中七月前,九月后,动物性饵料可占70%以上;七月至九月期间动物性饵料约占50%左右。所投饵料以面粉做成颗粒状,均匀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
投喂时间和方法为七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七月中旬至八月底隔天投一次,时间宜放在傍晚;九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每天傍晚时投喂一次。
4.水质管理
幼蟹培育期间水质调控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仔蟹培育阶段及规格幼蟹培育阶段,二个阶段各有重点。
仔蟹培育阶段: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前三天可不加新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然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每隔5d,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培育池pH值宜调节在7.5~8.0之间。
规格幼蟹培育阶段:幼蟹培育阶段应注重培育池的注水与换水,可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10㎝;七月份后培育池水深应保持在1.5m左右,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约为20㎝~50㎝。幼蟹培育池七月份后可视池塘水质情况每周泼洒生石灰水一次以调节培育池的pH值,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0g/m3~15g/m3。
5.日常管理
要坚持每天早晚巡塘,观察幼蟹的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检查池埂是否渗漏,拦隔设施是否严密,杜绝幼蟹逃逸。严防野杂鱼苗进入培育池,对进入培育池中的青蛙、黄鳝、老鼠等要及时清除。要及时捞除池中飘浮的脏物,清除池埂杂草,保持塘口整洁,做好塘口档案记录。
6.病害防治
一龄幼蟹培育过程中病害防治工作要突出一个“防”字。首先投放的大眼幼体要健康,不能带病,没有寄生虫。一期幼蟹上岸往往是大眼幼体带有纤毛虫等引起;二是饵料投喂要优质合理,霉烂变质饲料不能用,饵料要新鲜适口,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要高;三是水质调控要科学,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7.销售运输
(1)捕捞方式
蟹种捕捞要提高捕捞效果,减少损伤。在11月底或12月初将池中的水花生分段集中,每隔2~3米一堆,为幼蟹设置越冬蟹巢。春季捕捞只要将水花生移入网箱内,捞出水花生,蟹种就落入网箱内,然后集中挂箱暂养即可。捕捉结束后将池水彻底排干,待池底基本干燥后采用人工铁锹挖穴内蟹种,要认真细仔,尽量减少伤亡。挖完后选择晚上往池内注新水,再用地笼网张捕,反复2~3次,池中蟹种绝大部分都可捕起。
(2)暂养和运输
捕起的蟹种要暂养在网箱内,但必须当日销售,尽量不要过夜。暂养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挂网箱的水域水质必须清新,箱底不要落泥;二是每只网箱内暂养的蟹种数量不宜过多,一般每立方米暂养数量不要超过25千克,挂箱时间2~3小时。
蟹种经分规格过秤或过数后放入聚乙烯网袋内扎紧即可,过数的蟹种要放在阴凉处,保持一定的湿度,蟹种运输只要做到保湿、保阴凉两点就行,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减少幼蟹的脱水时间。
(二)河蟹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1. 池塘改造
通过“彻底清淤”、“浅改深”等措施,将低标准池塘改造为高标准池塘,从而扩大水体容量,营造符合河蟹生长生活的池塘环境。一是彻底清淤,冬季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留有淤泥5厘米,并且冻晒一个月。二是实施鱼池更新改造工程,抓住冬季有利时机,加深加宽水位,使得水深1.5~2米的面积占全池面积的40%以上,坡比1:3,用盖塑板或防逃网做成防逃设施,并配套改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三是消毒杀菌,具体做法是采用生石灰加水稀释,全池泼洒,亩用生石灰150~200公斤。
2. 环境营造
在池塘清整结束后,即可进行水草种植。全池以伊乐藻为主,采用切茎分段扦插,每亩用草量10~15公斤,行间距5~6米,全池栽插,并在伊乐藻中间搭配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其他沉水植物。全池水草覆盖率保持在50%左右。清明前后,每亩投放活螺蛳200~250公斤,在7~8月份,再每亩补放150~200公斤。
在水质调节方面,要使水质保持“鲜、活、嫩、爽”,具体达到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40厘米以上,pH值7.5左右,氨氮0.1mg/L以内。平时做到5~7天注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10~20厘米,特别是在河蟹每次蜕壳期,要勤注水,以促进河蟹正常脱壳生长。在水位调节方面,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水位调节。3~5月份水深掌握在0.5~0.6米,6~8月份控制在1.2~1.5米(高温季节须适当加深水位),9~11月份稳定在1~1.2米。
3. 合理放养
在池塘清整消毒后,即1~2月份,亩放规格1000~2000尾/kg的虾种10kg。3~4月份,投放蟹种。蟹种要求体质好、肢体健全、无病害的本地自育长江水系优质蟹种,规格为100~200只/kg,投放量为600只/亩左右。
4. 饲养管理
采取“统筹兼顾、各有侧重”的投饵方法进行科学投喂,让河蟹吃饱吃好的同时兼顾青虾的摄食,从而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和报酬率。在饵料品种上,“因种制宜,区别对待”,先投喂虾饲料,再投喂河蟹饲料,确保河蟹、青虾正常摄食。
5. 微孔增氧
蟹池底部铺设微孔管,可以大幅度提高池水溶氧。安装方法为:供气管架设在池塘中间,高于池水最高水位10~25㎝,南北向贯穿于整个池塘。在供气管两侧间隔8~10米水平设置一条微孔管,微孔管一端接在总供气管上,另一端延伸到离池埂1米远处,并用竹桩将微孔管固定在高于池底10~15㎝处
在河蟹、青虾快速生长的5~9月,闷热天气(气温35℃以上无风、气压偏低),傍晚7:00开始增氧,每间隔2小时增氧2小时,至第2天早上7:00,累计增氧7小时。正常天气(气温35℃以下,有风,气压正常),晚上12点至次日凌晨6时增氧,每间隔2小时增氧2小时,累计开机时间4小时。
6. 病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积极采取“清塘消毒”、“种植水草”、“自育蟹种”、“科学投饵”、“调节水质”等技术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一是注重微生态制剂的应用,采用“上下结合”的办法,每10~15天用PSB、EM原露等生物菌全池泼洒,改善水质,同时用生物底质改良剂改良蟹池底质。并全年用生物菌溶水喷洒颗粒饲料投喂,提高河蟹的免疫力。由于生物菌耗氧,所以泼洒生物菌时应开启增氧机,防止池塘缺氧。二是提早做好药物预防,全年着重抓住“防、控、保”三个阶段:4月底至5月初,采用硫酸锌复配药杀纤毛虫一次,相隔1~2天后,使用溴氯海因或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并用1%中草药制成颗粒药料,连续投喂5~7天,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病害发生;梅雨结束高温来临之前,扑杀纤毛虫,并进行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控制高温期病害发生;9月中旬,补杀纤毛虫,结合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同时,加强投喂,增强河蟹体质和抗病能力,确保河蟹顺利渡过最后增重育肥期。
7. 捕捞上市
冬季轮养的青虾,经过春季饲养,在5月中旬即可上市,应用地笼即时捕捉,至5月底6月初。
成蟹捕捞时间建议在10月~11月,各地可根据自己本地的实际情况略有调整。捕捞工具建议使用地笼。捕捞方法可采取地笼张捕为主,灯光诱捕、干塘捕捉为辅。河蟹成熟后,即可用地笼捕捉,待基本捕捞结束时再进行干塘。
(三)河蟹沙塘鳢池塘高效生态混养技术
1.池塘条件
1.1 外部条件
池塘应保持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无污染源,交通便利,四周开挖环沟,沟宽3m,深0.8m,池埂坡比为1:2~1:3。养殖池塘的形状以东西向长方形为好,面积以20~60亩为宜,土质以粘土为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10cm。
1.2进排水系统
池塘需具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且进排水系统分开,进水及排水口用铁丝网或铁栅栏围住,进水口必须用60目以上网布套袋过滤,排水口用20目的筛绢或聚乙烯网片等作防逃栅栏。
1.3增氧设备
池塘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深(1.0~1.5) m。池塘中安装增氧机或微孔增氧设备。每(15~20)亩水面配置功率为2.2KW的增氧设备为宜。
1.4防逃设施
养殖池四周用塑料薄膜或钙塑板等建防逃墙,也可用60目机织塑料密眼网片(高度120cm),下部埋入土中(20~30)cm,上部高出池埂(70~80)cm;每隔1.5m用木桩或竹杆支撑固定在网片外侧,网片上纲内侧缝上宽度30cm的农用薄膜,拐弯处呈圆弧状,内留出(1-2)m的堤埂。
1.5暂养区设置
在池塘边用20目网片围拦1/5的面积,作为沙塘鳢的暂养区,集中强化培育。沙塘鳢苗种下塘前1周在暂养区泼洒豆浆(用量为干豆1kg/亩),培育枝角类、桡足类等开口饵料。
2.养殖前准备
2.1清池
冬季排干池水后,清理塘底淤泥,使淤泥厚度保持在10-20cm,并让其自然暴晒,修整池埂;放养前2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100kg/亩,兑水成浆全池均匀泼洒,并曝晒15-20天,以达到氧化底层有机物和杀灭有害生物及各种病原菌的目的。
2.2水草种植
养蟹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匀,种类要搭配,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要合理栽植,保持相应的比例,以适应河蟹生长栖息的要求。目前水草品种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长成后应控制在池塘中的覆盖率不超过60~80%。
2.3加注新水
放苗前一周向池塘环沟加注经过60目网布过滤的新水至20~30cm,后逐渐加深水,漫过池塘底部使水位缓慢升高,便于水草发芽。放苗时水位加至(60~80)cm 。
4 放虾投螺
在沙塘鳢苗下塘前15天投放淡水糠虾,投放量为5kg/亩;5月下旬投放抱卵青虾补充饵料,投放量为2kg/亩。活螺蛳分2~3次投放,清明节前投放200~300kg/亩,后期蟹池螺蛳密度减少,5~8月份每月投放活螺蛳50kg/亩。这些均能为蟹苗和沙塘鳢苗提供鲜活饵料。
3.苗种放养
3.1放养规格
沙塘鳢的规格1cm,放养时间4~5月;规格为3~4cm,放养时间6~7月;
河蟹为1龄蟹种,规格100~150只/kg,放养时间为1~2月;
3.2放养密度
沙塘鳢500~800尾/亩,河蟹500~1000只/亩;
3.3放养方法
沙塘鳢苗放养时间为4-5月,放养前需确定池塘中已培育好饵料。应选择正规育苗场繁育的沙塘鳢苗种,以体表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活力强,质量较优为标准。若设置暂养区,放养苗种规格为1cm左右,苗种放到暂养区先培育一个月,待鱼苗长至3-4cm,再拆除。若未设置暂养区,放养苗种规格应为2~3cm。放养密度为500-800尾/亩。
4.饲料投喂
4.1饲料品种:要求颗粒和色泽均匀、切口整齐、耐水性大于2h、软化时间合适(20~40min)、含粉率低、粗蛋白含量大于35%;有条件的可在前期适当投喂冰鲜小杂鱼,以提高养殖成活率,促进生长。
4.2投喂方法:日投喂2次,上午6~7点投喂日投量的30﹪,下午5~6点投喂日投量的70﹪,采取沿池埂边和浅水田板边多点散投;日投喂量:一般按存塘虾量的3~5%估算,具体饲料投喂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质、摄食情况和水草生长情况作调整,饲料投喂后要检查,实际日投饲量以饲料投喂后3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准。
5.日常管理
5.1池水调控
池水通常是水位“前浅后满”、水质“前肥后瘦”,整个养殖过程一般不需要换水,仅要添加新水就可以,通常3月份水位控制在60厘米左右,以后每隔10~15天加水10厘米,到6月时达到池塘最高水位;保持池水有适当肥度,透明度一般早期30㎝以上,中后期35㎝以上;定期泼洒生石灰、EM微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等,调节养殖池水,改善养殖环境。
5.2微孔增氧设备的使用
蟹放养后可根据天气情况使用微孔增氧设备;进入6月份以后,天气逐步炎热,每天都应使用微孔增氧设备,开起时间:每晚11~12点到第二天太阳出来(早晨5~6点)和晴好天气中午1~2点,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调整开机时间,总的原则是不能让河蟹出现攀爬缺氧的现象。
5.3病害预防
养殖期间一般不会发生病害,所以养殖期间尽量少用抗菌药和消毒剂等药物,但要注意水草的变化,保持饲料的质量和新鲜度。
5.4巡塘
每日坚持多次巡池,检查防逃设施,发现破损要及时修补,发现逃逸、及时找出原因;观察鱼、蟹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发现生病立即隔离、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每天做好塘口记录。
6.捕捞
9月下旬起捕捞河蟹,并视气温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气温偏高可适当推迟。一般采用改进的地笼张捕,地笼前端加长2节,并将末端集鱼网袋的网眼改成16号,便于沙塘鳢钻出地笼,避免受到河蟹的攻击或残食。
11月开始起捕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鱼,具体捕捞计划应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安排。若河蟹捕获完毕则采用传统地笼张捕沙塘鳢,并通过多次抽水、进水、同时增加地笼投放数量达到捕捞完全。沙塘鳢捕捞完毕,采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
适宜区域:
1.河蟹苗种培育及高效生态养殖:适宜全国淡水养殖池塘。
2.河蟹沙塘鳢池塘高效生态混养: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等养殖区。
注意事项:
(一)池塘水质
池塘水质应符合《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
水温:适宜水温15℃~30℃,最佳水温22℃~25℃。
溶氧:溶氧≥5毫克/升,尤其是池底溶氧不能低于5毫克/升。
pH:适宜7.0~9.0,最佳7.5~8.5。
透明度:适宜30厘米~50厘米,最佳50厘米以上。
氨氮(NH3-N):NH3-N≤0.1毫克/升。
硫化氢(H2S):不能检出。
淤泥厚度:淤泥厚度
底泥总氮:底泥总氮
(二)河蟹沙塘鳢混养
1.关键技术一是水草移植与养护,二是苗种放养密度控制,三是饲料的质量与投喂;
2.苗种放养前要清除池塘中敌害生物,以免影响沙塘鳢成活率;
3.养殖池水早春水位要低,加水要慢,逐步提高水位,增加池水温度,促进水草生长;
4.捕捞河蟹应用专设地笼,以免沙塘鳢被误捕后被河蟹残食。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茶亭东街79号
邮政编码:210017
联 系 人:周刚(河蟹苗种培育及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