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泥鳅养殖技术_泥鳅养殖技术的大全_养殖泥鳅大全技术图解

有着“水中人参”美誉的泥鳅,一直都是养殖的热点,尤其是前些年的台湾泥鳅养殖热,让很多做泥鳅苗种的赚了不少钱。当然,前几年确实有炒作的成分,但是浪潮过后,泥鳅依然是养殖热门,泥鳅养得好,还是很赚钱!

目前大家说的泥鳅养殖,主要是指台湾泥鳅。由于称谓的关系,不少人都误以为台湾泥鳅来自台湾,其实,台湾泥鳅是由长江流域的黄板鳅与台湾本地泥鳅杂交种选育而来,属于大鳞副鳅。台湾泥鳅只是一个行业惯用名(俗称)。

台湾泥鳅的商业化养殖起步于2000年左右的连云港地区,其后逐步在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进行小规模推广。2012年,广东泥鳅养殖在新会开始兴起,其发展势头已超过浙江、湖北等传统养殖区。

由于泥鳅容易养殖和运输,养殖成功率高,风险小,养户收益相对稳定,而且养殖周期与对虾相近,2~4个月就可以收获,资金回笼和周转快,经销商愿意给养殖户投资,因此台湾泥鳅成为广东地区替养白对虾的主要品种。

在珠三角地区,根据饲料销量计算,2016年泥鳅养殖面积大概4~5万亩,养殖群体一般为广东本地散户,现在也有不少浙江和台湾人进行大场规模化养殖。

相比于其他养殖品种,台湾泥鳅的环境耐受力更强,肠道和皮肤具有辅助呼气功能,适合进行高密度养殖,所以市场上的台湾泥鳅基本上属于精养。养殖密度根据水源、池塘条件、养殖技术、养殖季节等客观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每年的4~9月放养密度较低,为4~8万尾/亩;10~3月份养殖密度较高,达到7~13万尾/亩。

台湾泥鳅经过长期驯化和选育,已具备了本地泥鳅无可比拟的养殖优势,包括个体大(最大可达半斤一条)、生长快(2~4个月即可养一造)、不钻泥、产量高、适应性强、肉质好、适应人工配合饲料、均匀度高等特点。

塘边大学

第七期塘主:刘明

黑龙江人,擅长泥鳅的繁殖、养殖以及泥鳅养殖模式

养殖泥鳅养殖技术_养殖泥鳅大全技术图解_泥鳅养殖技术的大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