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必春
门古寺镇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
▲方必春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奔富路
25年前,土生土长、20多岁的农村小伙方必春,被村民推选为房县门古寺镇原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后大坪村等5个村合并为项家河村,方必春又被选为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肩负党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他凭着一腔热血和执着追求,带领村民修公路、打水窖、建水渠、架电线、兴产业,把青春挥洒在项家河这片热土上。
25年间,方必春牢记村党支部书记的使命,一心投入到带富一方百姓的事业中,在最基层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在他的带领下,项家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贫穷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组组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的产业村,他也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产业书记”。
2015年5月19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农广天地》栏目专题片《从农田到餐桌》介绍了项家河村产业发展经验;2016年7月,以方必春为班长的项家河村党支部被湖北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11月,方必春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授予“荆楚楷模”荣誉称号;2017年1月8日,新华社以《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为题,对方必春带领村民致力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至此,方必春成为千里房县乃至全市脱贫攻坚战场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成为全国农村基层干部中的一名“新闻人物”。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市两会期间,市委书记张维国在参加房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高度赞扬方必春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所作的突出贡献,号召全市各地认真学习项家河村的好经验、好做法,“让十堰出现千百个方必春、千百个项家河”。
“
这么多年,我其实只是用心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当好一名村支书。
”
25年来,方必春担当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和群众致富的“主心骨”,致力夯实基层党组织、硬件设施两大基础。如今的项家河村,电通了、水通了、路通了,人心也更顺了。
项家河村春润山羊养殖合作社
4月17日中午,记者乘车从房县县城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到达项家河村。该村距门古寺集镇15公里,距房县县城37公里。这里山高谷深,一条河流从群山之中流出,顺着山谷蜿蜒而下。村民居住的小洋楼或点缀山间、或分布河流两侧,水泥路和小石桥将这些星星点点散落着的民居连在一起,村民们出行十分方便快捷。
虽值正午,项家河村委会里却十分热闹,方必春正与镇里来的干部商量着部分通组公路加宽和硬化等事宜。今年50岁的方必春皮肤黝黑、神情严肃,干练的寸头已有许多白发点染其间。走起路来,步子较他人更大更快。“常年走这山路,养成的习惯。”这位农民的儿子憨厚地笑着说。
“
我自己是穷怕了,无论如何也要带领大家富起来!
”
1967年,方必春出生在房县门古寺镇原大坪村;1989年,任原大坪村2组组长;1991年,任原大坪村村委会主任;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村民们推选为原大坪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10年。
2002年至2003年,项家河一带发生重大变革,项家河、大坪、大岩、磨石、大柳等5个自然村合并为如今的项家河村。方必春凭借过去出色的工作成绩和与村民深厚的感情,以85%的得票率当选为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当天的村民大会上,方必春用质朴的语言对全体村民承诺:“我自己是穷怕了,无论如何也要带领大家富起来!”
但当时的项家河村积贫积弱,基层党组织涣散,合并后的村民人多心不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个“空壳壳”,还欠着39万元的外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只会种“望天收”庄稼,这样能吃顿饱饭都很难,要实现脱贫致富谈何容易!
“
班子团结了,民心也顺了,就是天大的事办起来也不难。
”
面对贫穷落后的现实和错综复杂的村情,方必春采取最 “笨”的办法——逐户走访,了解各家难题,按照轻重缓急一一解决。走访中他发现,由于过去一些村干部的不良作风,导致村民极为不满。对此,他义愤填膺地说:“只有软弱涣散的组织,没有消极落后的群众!”于是,他着手制定规章制度,严禁村干部吃拿卡要、拖延推诿、抹牌赌博,督促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经过重手整治,村民们对村“两委”班子的评价大为改观,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逐步显现。
“班子团结了,民心也顺了,就是天大的事办起来也不难。”2003年,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山村面貌,方必春决定开建彭家湾至庙湾5.5公里的通组水泥路。他扑下身子带头示范,白天做义务工、当技术员,晚上在工地看管租赁的施工机械和材料,几乎每天24小时吃住在工地。
2003年8月的一个夜晚,狂风暴雨突然袭来。由于事先毫无准备,眼看成吨的水泥就要被雨水冲成“稀泥”,在工地值守的方必春和村民田庆国赶紧拆掉工棚的油布,覆盖住堆积在地上的水泥,并用身体压在上面,直到雨停。虽然被雨水淋得透心凉,但看到用于修路的水泥保住了,浑身湿透的两个大男人双目对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当时一心想着要把路修起来,饿了随便扒拉两口冷饭,渴了就在沟里喝口凉水,大家都跟我一样,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方必春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感慨道。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一呼百应,积极投身到公路建设中,原本包给工程队需要花费近40万元的路,只用了32万元就拿下了。
“
当好村支书,必须打牢两个基础,一个是村支部的自身建设,另一个就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
这么多年,
归根到底我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尽心尽力地当好一名村支书,
无愧于党组织的重托和乡亲们的信任。
接下来的几年里,项家河村采取向上争取资金、组织村民筹劳的方式,以5.5公里通组公路为起点,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不断延伸村组路网,村组公路里程达38.5公里,基本实现了“哪里有产业哪里就通路、哪里有住户哪里就通路”的目标。在此期间,该村先后筹资修建项家河村小学,解决学龄孩童上学难问题;修建拦河坝20多座、水渠5900米、水窖7处,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积极向国网房县供电公司争取,实现电力全覆盖;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修建2个集中安置点安置贫困户38户、分散安置14户……项家河村由过去无学校、无电用、吃水靠肩挑、出行走泥路的落后村,变成基础设施完善的先进村,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么多年,看起来零零碎碎做了很多工作,但归根到底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尽心尽力地当好一名村支书,无愧于党组织的重托和乡亲们的信任。当好村支书,必须打牢两个基础,一个是村支部的自身建设,另一个就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必春说。
“
要让大家从根儿上脱贫,必须动脑筋用活土地、发展产业。
”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让大家从根儿上脱贫,必须动脑筋用活土地、发展产业。”25年来,方必春苦干实干巧干,带着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两大产业,让项家河这片山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走,去我们村的合作社看看。”4月17日下午1时左右,方必春骑上那辆沾满泥巴的破旧摩托车,带着记者向山腰进发。约摸10分钟后,房县春润山羊养殖合作社出现在记者眼前。
此时,合作社放养的山羊尚未回栏。顺着方必春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春日的阳光下,广阔的草场如同绿色的幕布,沿着山坡铺展开来,成群的山羊像游动的云朵分布其间,正悠闲地吃着草、晒着太阳。
随后,方必春又带着记者来到代池山山顶,项家河村千亩烟叶基地、千亩果药基地等尽收眼底。在方必春的带领下,项家河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羊、黄牛、烟叶、白羽乌鸡、核桃、药材等产业。2016年,该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达14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多万元。然而谁能想到,过去这片土地还是人们口中的“穷山恶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项家河村共有765户3143人,耕地面积6100亩,其中水田只有1100亩,旱地达5000亩,山场面积近5万亩。过去,村民仅靠有限的耕地种庄稼,能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大山阻隔了山里通往山外的路,更困住了山里人发家致富的梦想。直到本世纪初,全村15%的农民还靠救济过日子。长期以来,项家河人穷惯了,等、靠、要的思想慢慢磨去了人们的意志。
同大部分项家河村民一样,方必春自小家境贫寒,家中兄妹6个,他是弟兄中最大的。读初一时父亲便去世,他被迫辍学,用柔嫩的肩膀支撑起这个家。聪明精干的他,15岁时便尝试着把山里的木耳运到县城贩卖,以补贴家用。
进入21世纪,项家河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这让不甘贫穷的方必春看到了发展产业的希望。“烟叶价格稳定,收购有保障,而且还能利用因村民外出打工而闲置的大量撂荒地。”方必春很快把目光瞄准到烟叶种植。但村民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中,对发展产业认识不够,不想折腾也不敢折腾,任方必春磨破嘴皮、反复动员,乡亲们都不为所动。
干部干部,必须先干一步,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好样子。方必春理解乡亲们的观望心理,在2006年他率先种了25亩烟叶。
先行者是孤独的。方必春冒着可能血本无归的风险,熬更守夜、苦心经营。有时村务繁忙,他不得不把重活交给妻子,妻子积劳成疾导致心衰,仅去年就先后住了4次医院,前不久甚至经历了极度危险的时期。为此,方必春对妻子充满了愧疚。
苍天不负有心人。方必春种植烟叶的第一年就获得成功。看着烤烟房里金灿灿的烟叶,不少村民动心了。第二年,有20多户村民跟着种,全村烟叶种植面积发展到300多亩。方必春因势利导,推行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倡导实施奖励措施,强化技术服务,此后几年村里烟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效益不断提升,项家河一举成为房县烟叶种植大村。目前,全村有97户村民种植烟叶,总面积达2000多亩,超过全村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去年,该村烟叶亩均产值2500元,全村种烟收入近500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种植烟叶,项家河耕地稀少的问题逐步显现。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产业,让更多村民富裕起来?方必春又盯上了村里广袤的山场。项家河素有养羊传统,但一直零零散散、自给自足、不成气候。方必春便带着几个 “胆大”的村民,搞起了种草养殖、规模养羊。一方面,他四处奔走“取经”,学习先进技术、引进优质种羊;另一方面,他不断了解市场状况,寻找合作客户。那段时间,他几乎忙得不着家,妻子李平抱怨说: “一天到晚,他不是在自家的羊圈里,就是在别人家的羊圈里。那段时间,他跟羊最亲。”
2016年,方必春牵头成立房县春润山羊养殖合作社,按照 “养殖在户、服务在社、销售在社”的方式,为养殖户提供包技术、包种羊、包饲料、包销售的 “四包”服务,引导村民开展标准化养羊。合作社还建设优质人工草场2800亩,混播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草种。这一种草养畜模式,既保护了生态,又能保证四季都有充足的草料,还提高了农户养羊效益。目前,项家河村以合作社为依托,发展养羊户104户,存栏山羊5800只,年产值达250万元。
“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要让大家从根儿上脱贫,必须要用活水田、旱地、坡地、山场、林地等每一寸土地资源。”方必春说, “再贫困也有发展资源,只要找准路子、用好用活资源、劲用在点上,脱贫致富就不难。”
“
只有家家都小康了,我这个村支书才无愧于党、无愧于群众、无愧于自己。
”
“只有家家都小康了,我这个村支书才无愧于党、无愧于群众、无愧于自己。”25年来,方必春以带富一方百姓为己任,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组组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的项家河正朝着小康目标阔步迈进
看完产业基地,方必春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径直前往3组村民汪功成的家, “烟叶马上要开始种了,有些事我要跟功成交待一下。”
原来,汪功成今年增加了4亩的烟叶种植面积,方必春担心他只顾增加面积,忽视了烟叶质量,特意前去叮嘱几句。
汪功成今年45岁,患有较为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去年才做了手术。他的老父亲今年84岁,长年卧病在床。仅去年一年,汪功成一家人的医疗费就花了2万余元。 “两万块钱的医疗费,放在过去我想都不敢想,根本病不起。”汪功成感激地说, “多亏了方书记,让我把荒地捡起来,指导我种了30多亩烟叶,村里还出资帮我建了两座烤烟房。由于烟叶质量好,去年我家种烟亩均产值4000多元,仅此一项纯收入就有8万多块。有了钱,病治好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也盖起来了。”
去年7月,汪功成住院手术期间,正值烟叶烘烤时节,妻子一个人在家根本忙不过来。汪功成躺在病床上,想着自己30多亩丰收在望的烟叶就要烂在地里,急得直掉眼泪。其实,汪功成大可不必着急,因为方必春早早得知情况,自掏腰包3000元请技术人员帮他烤烟、分级,为他保住了丰收的成果。“没有方书记替我操心操劳,我投入的5万块种烟钱就会血本无归。”
25年来,许多村民在方必春的帮助下,告别了贫穷的生活。8组村民彭家地,过去靠在外搬砖递瓦打零工为生,辛辛苦苦一年只挣几千元,不堪贫困的妻子早在13年前就离家出走。2015年方必春劝他回乡养羊养鸡,村上补贴2.5万元帮他盖了5间羊栏,养羊100多只、养鸡600多只,年收入8万余元。7组村民席良斌过去跑个体运输,常年奔波在外,辛苦且风险大。方必春带着他到房县青峰镇和郧阳区等地考察,由村里扶持资金10万元,帮他建设白羽乌鸡、黑山羊繁育基地,创建房县蓝天畜禽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他全家纯收入15万元。在项家河村,像彭家地、席良斌这样被方必春感召回乡的外出务工人员有100多人。在方必春的倾情帮扶下,他们捡起自己撂荒的土地发展产业,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和脱贫。9组村民杜德龙还清晰地记得,去年冬季他出栏100余只羊,方必春顶着风雪连夜赶到县城帮他联系买家,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4元的价格卖出,仅此一项纯收入达8万元。方必春还从全村2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挑选出最困难的23户包保帮扶,拉扯着他们一起向小康目标迈进……
“全村765户村民,除少数无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外,村里都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谋划了产业项目,忙起来就能富起来。”方必春说,“只有家家都小康了,我这个村支书才能睡上安稳觉。”去年,项家河村种植、养殖产业大户达370余户,全村人均纯收入6700元,不少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4户555人,已脱贫92户282人。除去无劳动能力、需兜底保障的低保户、五保户153人,该村仅120人尚未脱贫。按照目前的发展形势,到今年底该村将实现整村脱贫。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人还是那些人。而当这些不变的要素与方必春结缘后,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折服,令人深思。
记者离开项家河村已是傍晚。晚霞倾泻而下,把山间的河流染成红色。散落河流两旁的民居慢慢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奔忙一天的方必春,还要回家照顾患病的妻子,他的步子还是那么大那么快。方必春渐行渐远,背影逐渐变得模糊;而更远处的山脊,在晚霞的衬托下,愈加清晰起来、挺拔起来。
立下愚公移山志,定叫山村换新颜。方必春如同蓄足能量的火山,正喷发出浓烈的光和热;他用山一般厚重的脊梁,撑起全体项家河人更好更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