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养殖方法

田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食品。适合人工饲养的有中国田螺、北京田螺、中华圆螺等。

一、种螺的饲养管理。雌螺每隔 25 天~30 天排卵一次,直到 10 月份,少的几十粒,多则2000 粒。种螺池应选择水源方便,底质富含腐殖质,水体未受农药及有毒物体污染的地方,水深宜在 30 厘米~80 厘米,面积可大可小,每平方米放养种螺 100 只左右。池中和池边应插较粗的竹杜和木棍,以供种螺产卵。人工投料以浮萍、人粪尿、米糠、麸皮为主,每星期投放 2 次,每次投料约为田螺重量的30%。

二、幼螺的饲养管理。田螺对环境要求不严,池塘、水渠、稻田、木桶、大盆等都可以放养,一般每平方米放幼螺 1000 只。它的主要食物是水中的微生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茎叶。人工饲养要施一定的农家肥以培养水质繁殖浮游生物。另外,利用池边杂草沤制的有机肥料也是饲养田螺的好饲料。各种粮食加工厂的副产品、废弃的蔬菜等均可投喂。每次投施的粪肥按螺体重的30%即可,米糠麸皮等精料按螺体的10%为宜,每星期投 2 次。

三、田螺饲养应注意的问题。田螺在水中是靠鳃呼吸的,要注意水中的溶氧量,经常注入新水,并要清除过多的水生植物。田螺怕署不怕寒,冬天离水数天也不死亡,而酷暑数小时就可致死。遇上高温季节应加深水位或增加荫蔽物以防暑降温。还要注意防止蚂蚁、蜘蛛、蟑螂等危害田螺卵子。另外做好防逃工作,田螺虽活动不灵,但也易逃逸,尤其要在养殖池出水处加强防逃设施。

牛蛙养殖方法

放养密度 将幼蛙按大小分开,放养密度每平方米 100 只左右。室内尧 外培育幼蛙变态正值高温季节,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幼蛙转入室内饲养。可利用空房、猪舍、地下人防设施等,凡是荫凉的地方都能养蛙。室外的坑塘、洼地、稻田等也可放养。但幼蛙池的面积不宜过大,大幼蛙分散不易集中摄食,出现两极分化,产生大蛙吃小蛙的现象,且产量也不高。室外养殖有一个优点,可用电灯诱蛾,采用天然饵料与人工配合饲料相结合的饲养方法。

防暑与防寒 幼蛙在室内、外养殖,都要注意防暑防寒。牛蛙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22℃~28℃,在饲养期间,温度最高不宜超过 35℃,最低不宜低于 20℃ ( 冬眠除外 ) 。因此,高温季节,蛙池要适当遮荫,如瓜棚、葡萄架、树荫等均可。室内要打开门窗,保持通风。在冬季,幼蛙不耐低温,容易冻死,故要注意保温。幼蛙越冬最好用塑料薄膜搭成简易温室,晴天阳光照射可使塑料棚内温度比外界温度高约 5℃左右。若遇冰冻,在塑料棚上加盖稻草保温、加深水位、密闭门窗,可安全越冬。定时投饵在适温期,每天投饵 2 次~3 次,投饵量占蛙体重的 3%~5%,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也可投喂一些新鲜饵料,如小杂鱼虾、蚯蚓等。经常换水袁 清洗食台 室内养殖要每天换水,清洗池内和食台上的残饵和排泄物,保持水质清新。这些排出的水可用来养殖蝌蚪。室外的土池,虽不须每天换水,但要注意水质不能过肥,甚至发臭,也要经常加注新水。注意观察袁及时防病 在每天投饵时,要注意观察蛙的摄食状况和精神面貌。若发现有离群,或腹部鼓起浮于水面,或垂头伏于池底,都是已患病的蛙,要将病蛙捞起,对症下药。幼蛙的主要疾病是腐皮病,此病属细菌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传染很快,可以造成大批死亡。预防敌害幼蛙的主要敌害是老鼠和蛇,要经常检查围栏设施是否损坏或被老鼠咬坏。损坏的地方要及时修补,以防幼蛙逃走和敌害侵入。在围栏外面定期投放鼠药,也可避免老鼠入侵。及时分养幼蛙饲养一段时间后,要将个体较大的蛙分开饲养,同时将密度分稀,可按每平方米 50 只的密度一直养到商品规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