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
鰤鱼的主要养殖方式为海水网箱养殖,一般养殖1到2年即应该收获,这时经济效益最好。人工繁殖技术已解决。鰤鱼的网箱养殖最早起源于日本。中国粤、闽、浙几省沿海陆续进行鰤鱼养殖。养殖周期为2年,5月将苗种放入网箱,养殖密度按每平方水体放养20公斤鰤鱼为宜。随着生长,网衣的网目必须增大,依次为1、1.5、1.7、2.5、4.3和6.0厘米。当海水密度因大雨等从1.025降至1.015时,生长会受影响。每天投喂饵料一次。为防投饵过量,每星期可停饵1—2天。随着生长,每公斤体重需要的饵料量也随之减少。主要病害为诺卡氏菌病,假结核病、链球菌病等。
鱼苗采集和培育技术
每年的4月—6月,在太平洋和日本沿岸海域出现鰤鱼苗,太平洋沿岸水域中的含苗密度高于日本海。鰤鱼苗通常在漂流的海藻下方或周围游动,体长多数为30—70毫米。鰤鱼苗生长速度较快,在日本九州北部海域,3月初采的鱼苗体长10毫米左右,到3月底体长便达到20—30毫米,5月中旬体长可达到17。毫米。鱼苗培育期间:必须根据其摄食习性,投喂适口的饵料:10毫米左右的小苗主要饵料是桡足类,稍大些可加喂少量的沙丁鱼卵,当鱼苗体长长到120毫米以上时,则需完全投喂肉食性的饵料,包括磷虾、沙丁鱼卵、毛领动物、步参科鱼类鱼苗以及其它鱼类等。鰤鱼苗的另一个特性是,从体长50毫米长到150毫米时,会出现鱼苗之间同类相残现象。 [6]
从海里采捕到体长30毫米左右的鱼苗,可先放养在水族箱里进行培育。水族箱的容积一般是60x30x36厘米,每只水族箱放养鱼苗30尾左右,饲养17天,可以投喂桡足类、丰年虫无节幼体、剁碎的玉筋鱼及金枪鱼肉等饵料。其中以桡足类为饵料的鱼苗存活率较高,可以达到67%。
培育亲鱼和采卵孵苗技术
鰤鱼一般三龄性腺完全成熟,其体长65—70厘米,体重5公斤以上。一尾成熟雌鱼怀卵数50—150万粒。每年的2—3月鰤鱼开始产卵至6月止。日本自六十年代末开始进行人工培育缔鱼亲鱼及采卵孵化鱼苗的试验研究。从海区采捕成熟亲鱼后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法,将催情剂注入亲鱼体内催产。注射48—72小时后卵趋于完全成熟,然后挤压亲鱼卵巢采得成熟卵,再以干法授精。将受精卵放在操网中用海水进行洗涤后再置于注满海水的塑料或玻璃容器中孵化。这时正常的卵会漂浮在水体上层,而异常发育的卵则会下沉水底,需要用虹吸管及时除去。同时卵孵化期间需要不断充氧,水温要控制在21—24℃,约52小时后卵开始孵化。鱼苗孵出后3—4天便开始摄食。鱼苗在育苗池中培育到6厘米以上即可置于网箱中培育鱼种。
饵料
传统鰤鱼养殖大多以新鲜或冷冻小杂鱼,如:沙丁鱼、秋刀鱼、玉筋鱼等为饵料,随着沙丁鱼渔获量的减少,养殖鰤鱼的饵料出现不足。另外投喂生鲜饵料还容易导致鱼病和水质恶化等问题,所以配合饵料的研制开发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鰤鱼每天投饵1—2次,每周可停止投饲1—2次,随着鰤鱼的生长,每千克鱼体重需要的饲料量也随之减少,日投饲量与季节、水温有关。一般夏季水温高,饲料量增加,但当水温超过31℃时,投饲量需减少。冬季水温较低,故投饲量也要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