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本“致富经”系列报道⑦

从“脱壳消薄”到“破百万关”

——看两年间南下村集体经济如何“高速”增长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容容

“很好,都是颗粒饱满!装车和转运的时候都小心点,莫坏了品相……”金秋十月,喜迎丰收。湘潭县排头乡南下村驻村干部李德平叮嘱黄豆地里收割师傅,悉心呵护来之不易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果实。

过去,南下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还只有3000元租金收入,村干部一筹莫展。至2021年,在南下村驻村两年多的第一书记李德平蓄势迸发,与受邀返乡担任村书记的致富能手符以亮联手,因地制宜种豆、养鱼壮大合作社,去年带领南下村成功“消薄”,今年更有望突破100万元大关。

化零为整

山多林多长期阻碍了南下村的发展,只因“盘活资源、化零为整”新思路,昔日短板弱势成了资源优势。

在抛荒整治过程中,南下村抓住契机,将零散的荒山、荒坡、荒地,通过整治和流转共治理出500亩土地,大规模种植小籽黄豆和辣椒等经济作物,最大程度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经营。

其中,第一年,南下村经济合作社开辟了70亩黄豆试种基地,全程采用机械化种植,亩产达到200多公斤。今年,南下村与本村日香合作社合作,将本村种植规模扩大到680亩,带动周边村民种植共计近1000亩黄豆。为保证销路无忧,村上牵线搭桥,指导日香合作社与花石镇一家香干厂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当前,正是黄豆丰收的季节。“去年,黄豆种植为村上带来了15万元收入。今年,受旱情影响,总产值比预期稍低,村集体按30%的比例收益,预计也能挣26万多元!”第一书记李德平带着村干部忙着张罗收割,他自豪地告诉记者,黄豆项目一试便成功,迅速发展成南下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撂荒的土地这下也成了“淘金地”“致富地”。

借鸡生蛋

南下村辖区内有2座水库、93口大中型骨干山塘,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但苦于没有技术和资金。

驻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多渠道外出考察适宜本村发展的水产项目,经过多轮协商,最终与一家台商签订黄骨鱼养殖合作协议,由台商提供养殖技术;同时积极争取后盾单位支持,由市人防办提供30万元发展资金,解了项目启动“燃眉之急”。

在完成3口鱼塘、10亩水面的清淤改造工作后,2021年10月,南下村首批放鱼15万尾,今年3月收网,产值达到28万元。乘势而上,南下村紧接着将养殖水面扩大到43亩,分两批累计投入110万尾新鱼苗,计划11月起鱼,预计产值将增加到80万元左右。

尝到甜头的村“两委”,思路渐宽、魄力渐长。村上把夏述塘开发为垂钓基地,高标准整治出宽阔的水面、成型的塘埂,围绕池塘树起一排智能户外监控探照灯,本月底将正式开钓。村书记符以亮干劲十足:“借他人的资金和技术,我们的水产养殖越做越大,往后还会巧用各类资源,源源不断地来发展自己、提升效益。”

抱团发展

作为排头乡“早专晚优”万亩示范优质稻基地核心产区,南下村建有文斌种养殖、鸿赛种植、日香专业种养等多家骨干合作社,但这些大户长期各自为战,从未考虑合作发展。

驻村工作队指导村经济合作社牵头,鼓励村民群众参与,通过土地参股、现金认购股权、吸引外来投资和争取政策支持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培育王文彬、胡赛娇、陈日升等种养殖大户,推动村级种养殖业抱团发展、做大做强,“筑巢引凤”吸引更多村民留乡发展。

按照规划,村集体筹措一部分资金投入,占股30%,同时在项目对接、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协调服务。在村“两委”的大力宣传发动下,一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陆续回村投身乡村振兴。目前,各合作社共吸纳23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使村民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立足水产养殖,南下村携手台商利用食叶草、美人蕉为主要原料,共同研制出了有机畜禽、水产饲料,并谋划在全村发展饲料原料种植加工产业,以此延伸水产养殖产业链,预计正式投产后将带动30余户村民就业,每户保底可增加年收入2万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