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正是玉米制种的关键时期。
从去年11月开始,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中心主任窦秉德就一直守在海南的育种基地。播种、定苗、套袋、授粉……每个重要环节,他都亲力亲为。
“今年3月多,我们会把种子运回来,播种在关中的试验田里。80天左右,玉米就成熟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既甜又糯的鲜食玉米,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百姓致富、地方发展的特色产业!”窦秉德说。
窦秉德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新疆、江苏、浙江等地的高校从事小麦、玉米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2013年,他加入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从事鲜食玉米育种工作。
教学、科研与新品种选育完全不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育种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论文、评职称,而是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让农业‘芯片’能真正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作用,为农民造福。因此,育种一定要了解市场的需求、农民的需要。”窦秉德说。
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产业技术是窦秉德团队的主攻方向。从2017年试验田落地至今,除了每年在海南育种的几个月,其余时间窦秉德几乎都扑在省内外的试验、示范田里。
经过长期的科研攻关,窦秉德团队选育出的陕K512甜玉米、陕K818甜糯玉米等5个鲜食玉米品种通过省内外审定;选育出的酿酒水果玉米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选育的水果玉米荣获中国鲜食玉米大会最佳风味、最佳外观、最高产量综合奖及优秀加工品种奖。
最让团队感到自豪的是花青素系列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成功。团队推广人员刘占邦介绍,科研人员在收集花青素含量高的黑玉米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定向改良、杂交组配等方式,选育出的黑玉米花青素含量是黑豆、黑米等的6到8倍。
“花青素是天然的水溶性色素,是类黄酮天然活性物质和健康因子,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美容养颜、改善视力、延缓衰老等功效。”刘占邦介绍,团队选育的新品种花青素含量高、口感好,将有效提升玉米的精深加工价值。同时,花青素玉米的秸秆含有较低的木质素,畜禽消化吸收率高,可作为优质饲草。
目前,团队选育出的黑糯系列陕科8143、陕科9115、陕科9148正在接受审定,黑糯(机收)、黑甜糯、花青素水果玉米等新品种也在培育当中。在新品种选育的基础上,团队还联合从事土壤营养、绿色栽培、深加工以及饲料饲草等领域的专家,进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开发。
如今,鲜食玉米品种已在省内的渭南、榆林、安康等多地成功种植,在宁夏、新疆、江苏、安徽、海南、云南等地的玉米产区也表现出良好的性状。鲜食玉米生长期短,在陕西关中和南方地区一年可种植两茬。据估算,从鲜穗、速冻玉米到系列深加工食品和饮品,鲜食玉米的亩均效益可以达到普通玉米的2到3倍。
“全国玉米种植面积5亿多亩,鲜食玉米只有不到两千万亩。我和团队会继续努力,不断优化品种性能,跟地方政府与农业企业合作,加快研究所成果转化和品种推广,打造鲜食玉米生态循环产业链,培育区域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乡村振兴。”窦秉德对鲜食玉米的推广满怀信心。(记者 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