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9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干部吕怡达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自到任后,他与全村上下一起抓生产、搞建设、创文化。期间,村里发生了许多故事,一起来看。
吕怡达(左二)
“蹭饭”拉家常 谁迟到谁请客
热拉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在物质贫困的背后,是精神动力的不足。经过我一个月的摸底调查发现,部分村干部存在着工作懒散、不守纪律的情况,集中表现在开会迟到、工作推诿等。如果不能团结这些村干部,不能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脱贫有政策兜底估计问题不大,但全村致富奔康恐怕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仔细考虑并充分征求前几任第一书记意见后,我开展了第一项工作:蹭饭。去村书记、村长及几个组长家,拉拉家常、讲讲故事、增进友谊,并诚恳地向几位村干部表达了我希望改进村委会工作风气的愿望。出乎意料的是,我的这一想法获得了全村大部分村干部的支持,在支委会上,党支部工作制度得到了顺利通过,并议定形成迟到请客吃饭机制,由全体与会同志共同监督实施。“迟到请客吃饭”机制建立后,往日开会迟到、工作推诿的现象有了极大的改善,大家干劲儿越来越足。
从被拒绝到被认可
在2018年3月3日召开的全村党员大会上,大家重点讨论2018年的产业规划,我提出希望党员能够在奔康致富中起到先行先试作用,因地制宜的发展藏香猪、牦牛、凤尾鸡等本地特色产业。然而,只有两名同志响应了号召,其他同志都以农务繁忙、无启动资金等理由婉言拒绝。虽然初期号召的效果并未达到我的预期,但是我坚信人民群众始终是向往美好生活的,要帮助党员们建立信心。我从身边的同事、亲戚、朋友、帮扶单位及能够动员的一切力量入手,想方设法销售村内农产品:村里的牛肥了,就联系帮扶单位帮忙销售;村里的蔬菜熟了,就到县中推销蔬菜;村里的猪出栏了,就去附近的工地食堂推销猪肉;村里的鸡长大了,就想办法把鸡卖给成都的朋友。在派出单位、帮扶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热拉村的农产品不仅销量喜人,而且还通过过硬的质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藏香猪、牦牛、凤尾鸡养殖户等都获得了良好的回报。在发展成果面前,党员干部们都动心了,有的开始自筹资金建设养鸡场,有的开始翻耕荒地种植娃娃菜,有的开始购买猪苗养殖藏香猪,相较去年,2019年春天的热拉村更显出了勃勃生机。
“六和”营造和谐氛围
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村内家庭内部、邻里之间、村组之间往往因为鸡毛蒜皮的事闹矛盾,不仅消耗了村组干部大量的工作精力,而且严重耽误了生产生活和项目实施进度。我会同村委会议定,决定重拾传统道德文化精华,总结凝炼形成了 “六和”文化:倡导“夫妻和”促进家庭团结,仁青家过去因经济困难夫妻矛盾较大,时常吵架甚至有时还打架,村组干部主动传授夫妻和谐共处经验,现在夫妻间相敬如宾。巩固“婆媳和”营造稳定环境,公足生家老人因病长期难以自理,媳妇甚至产生了家庭暴力行为,村内组织批评教育,帮助处理家务琐事,让媳妇懂得尊敬老人,让老人懂得体谅晚辈。宣传“家庭和”打造四星家庭。69岁的小三郎恩波长期生病,妻子在家将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儿子多次前往成都市务工赚钱,孙子学习之余积极将家庭环境打扫得整洁干净,被评为“四星文明家庭”有效起到了示范作用。协调“邻里和”形成和谐村风,俄尔坝组内过去经常因为牲畜破坏农田、柴火堆放占地等小事产生邻里矛盾,村内组织专项谈心谈话,把问题放在桌面上,把矛盾在调解室内解决。鼓励“村组和”开展良性竞争,2018年村内召开组长联席会议20余次,强化专项政策宣贯和项目解答40余次,组织村组公共卫生评比10余次,开展联合共建2次,完成结对共建、加深感情、共同致富。做到“干群和”强化鱼水之情,驻村干部把工作做在群众家里,让党中央的声音原汁原味传递到基层,动员一切力量为贫困户找办法、找出路,用实实在在的扶贫措施、用“真扶贫、扶真贫”的一颗真心培育了村民的感恩意识。
随着“六和”文化的宣扬,村子里的氛围更加融洽,村民们不再对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大家相互理解,有了共同的目标——致富奔康,过上好日子。
驻村工作近2年来,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更有许多对家人的愧疚:妻子小产无法照顾、千里之外的父母自己不能尽孝......尽管如此,作为一名藏区第一书记,我无怨无悔。我深知,舍小家是为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辜负群众的期待。希望在驻村的日子里,我能多为藏族同胞干点实事,让热拉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