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一大早,精河县阿合其农场农七队职工刘新源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忙着采摘、晾晒菌袋上的黑木耳。
“你看,每一棒上都长满了黑木耳,别看这黑木耳不起眼,现在已经成了我们家致富的大产业呢。”刘新源开心地说。
刘新源种植黑木耳的事,还得从1992年说起,那时刚初中毕业的刘新源去乌鲁木齐蔬菜研究所参观,谁曾想,这一看,竟然对食用菌种植着了迷。“当时看到人工培养的蘑菇、木耳种在一个个菌袋里,感觉特别神奇,而且听技术员介绍,它们的市场价格也不低,当时就跟着技术员开始学习怎么种蘑菇和木耳。”刘新源回忆说。
经过一个星期的认真学习,刘新源带着厚厚一本笔记回到了家。闲暇时间,开始利用闲置房间培养菌种,还在院子里搭起了简易的温棚。起初,刘新源尝试着栽培了3万株蘑菇,没想到头一茬就收了近2吨蘑菇。
刘新源种蘑菇挣钱了的消息很快在村队里传开,不少职工都来向刘新源取经。刘新源也没有丝毫保留,全都悉心教授。当时,村里一度有20多户职工从事蘑菇种植。但由于大家以种植棉花为主,只是将种植蘑菇当作副业,再加上种植蘑菇技术繁琐,对光照、湿度、通风都有要求,所以慢慢的很多人都放弃了。
2008年,精河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这为刘新源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凭借当时的好政策,刘新源建起了4座大棚,补贴后自己仅掏了15000元。有了政策的扶持,刘新源的食用菌产业走上了正轨,每年都有10余吨蘑菇供应周边市场。
为了扩大食用菌产业,刘新源还培育起了黑木耳。有着多年蘑菇培育经验的刘新源本以为培育黑木耳也不成问题,于是用一座大棚是种植黑木耳。没想到,迎来的不是成功,而是连续3年的失败。“培育黑木耳和蘑菇相比在种植技术要求更高,不仅要注意光照、湿度、通风,还要适时浇水,控制好昼夜温差。”刘新源说。
为了攻克难关,2016年,刘新源索性将家里的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和爱人一起专心研究黑木耳培育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他成功培育出了一批黑木耳,看着一瓣一瓣的从菌袋里冒出头的黑木耳,刘新源兴奋地说:“上个月我从山东购进了两台装袋机,计划明年扩大种植面积,再建几座大棚,全部种植蘑菇和黑木耳。另外还计划尝试培育一批秀珍菇,希望把菌菇产业发展成我们农七队的另一个支柱产业。”
28年来,刘新源凭借独到的眼光,依靠种植蘑菇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现在,我的生活越来越好,食用菌产业也在慢慢发展壮大。同时,也感到自己的责任越来越重了,我要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村里的职工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刘新源坚定的说。
图文/精河县融媒体中心 刘新佳、陈勇良
监审/金多 编审/阿曼卓乐·阿依旦、马林 编辑/黄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