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河蟹蟹种高产培育关键技术在蟹种培育环节,优质与高产是确保良好效益的因素。在生产实践中,蟹种产量一般为100~200千克/亩,平均规格通常为150~250只/千克少数养殖户可达300~400千克/亩,平均规格亦与前者相近,其亩均收益是前者的2~3倍。对蟹种培育而言,其关键技术包括培育池塘面积、大眼幼体质量与放养密度、底质与水质调控、增氧模式与方式、饵料投喂种类与模式等。如何在有限的池塘中最大限度地培育更多的优质蟹种,本文将对河蟹蟹种高产培育关键技术做一总结及分析,以期为高产优质蟹种的培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一、培育池塘面积按培育池塘面积分,蟹种培育主要有3种模式,第1种为2~3亩模式,第2种为5~10亩模式,第3种为20亩以上模式。对比以上3种模式,第2种模式最适宜蟹种高产。这是因为第1种模式池塘偏小,虽蟹种相对集中,饵料投喂也更均匀,但池水容积偏小,水体自身净化及解毒能力有限,容易导致氨氮等有害物质含量偏高,不利于蟹种的存活。第3种模式池塘偏大,虽水体具有较强的自身净化及解毒能力,但蟹种相对分散,饵料投喂无法实现全覆盖,大量蟹种会逐渐出现规格分化较大的局面,亦不利于优质高产的获得,第2种模式能够弥补第1种与第3种模式的缺陷,在水质调节与饵料均匀投喂中获得平衡,更有可能获得高产。

二、大眼幼体质量及放养密度1. 大眼幼体质量大眼幼体,俗称蟹苗,是培育蟹种最初阶段放养的种苗,通常规格为14万~16万只/千克。大眼幼体的质量优劣是关乎蟹种培育是否优质高产的首要关键条件。选购大眼幼体需遵循两大原则,一为亲蟹的品系及规格,品系优良纯正的蟹苗质量相对优等,亲蟹规格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蟹种培育及成蟹养殖规格,一般保证雌蟹不低于125克/只、雄蟹不低于150克/只。二为外观,一看规格是否整齐,整齐者优,规格相差大者差;二看体色,整体呈现均匀的黄褐色者优,体色差别大、透明、发白或出现黑头者差。三看蟹苗的活动能力,平摊在手心里能够迅速散开者优,散开慢者或不散开者差。四是抽样估测,平均规格14万~16万只/千克优,超过20万只/千克差。2. 大眼幼体放养密度大眼幼体的放养密度因各地培育模式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通常有3种放养密度,第1种为0.75~1.0千克/亩,第2种为1.5~2.0千克/亩,第3种为2.5~3.0千克/亩。通常繁殖力强的生物往往后代存活率低,河蟹亦在其中,大眼幼体自放养池塘始至蟹种培育完成,绝大部分会在一系列的蜕壳发育过程中死亡,只有少数自身免疫力及活力较强的个体才能存活下来。

按照实际生产中平均3万只/亩的蟹种产量,如成活率为100%,最少只需0.1875千克/亩的大眼幼体放养量,以上3种放养密度为最低放养量的4~16倍。虽然蟹种产量不会随大眼幼体亩放养量增多而单向升高,但在高产培育模式中,在其他池塘条件均优良的前提下,放养密度越高更有可能高产,因此,第3种放养密度更利于高产。三、底质与水质调控1. 底质调控按照实际生产中平均3万只/亩的蟹种产量,具体密度为45只/米2。蟹种培育过程中,从大眼幼体第1次蜕壳变态为I期仔蟹后,即可开始投喂0#开口配合饲料,随蟹种不断蜕壳增大,日投饵量也逐渐增多,底质有机物将逐渐增多,随温度升高腐败变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通常情况下,从Ⅲ期仔蟹开始施用底质改良剂,施用原则如下。(1)定时施用。有益菌群需保持一定的浓度才能繁殖为优势菌群,才会对有害菌群形成竞争,抑制有害菌群的毒害作用,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繁殖周期极短,几分钟繁殖一代,经过几十代繁殖后其种质将逐渐退化,因此需要施入新的菌群以保证其效力。5月下旬至6月中旬,每隔10日施用1次,6月中旬至8月下旬,每隔7日施用1次,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每隔10日施用1次,施用剂量根据不同品牌的底质改良剂灵活掌握。

(2)全面施用。活菌降解型底质改良剂有些只包含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主导菌种,为发挥以上有益菌的各自效力,对池底进行充分降解,故应施用不同种的单一微生物制剂或富含以上菌群的复合微生物制剂。(3)适时施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为好氧性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为厌氧性细菌,反硝化细菌为兼性好氧厌氧性细菌,因此需根据当时的天气及水质情况灵活施用。一般在高温闷热时,尽量不施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好氧性细菌,这是因为大量的活菌繁殖及代谢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加重池底蟹种缺氧。在阴雨季节,不施用光合细菌,这是因为光合细菌需有一定的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对于乳酸菌、酵母菌厌氧性细菌而言,虽不耗氧,但其改底的过程即为发酵的过程,产生大量热能,底热会引起底层缺氧,应酌情避开高温雨季时使用。2. 水质调控(1)定期施用生石灰。生石灰中充足的钙是蟹种蜕壳生长必备的物质,生石灰也是改善水质的通用调水剂,可有效中和由于饵料及粪便腐败变质导致的水质弱酸性。一般每隔25~30日施用1次,夏季高温季节,每隔10~15日施用1次,施用剂量为10~15千克/亩,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

(2)定期换水。换水是改善水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换水太频繁会导致池水理化因子变化太快,加重蟹种应激性,导致提前蜕壳,可能会促进蟹种性早熟。一般换水量不超过池水的1/3,每隔20~25日换水1次,夏季高温季节,每隔7~10日换水1次。换水时,避开底质改良剂及生石灰的施用及生效阶段。四、增氧模式及方式1. 是否增氧的讨论对于培育蟹种需不需要增氧,各地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理论认为无须增氧,河蟹的鳃与鱼类不同,只要保持湿润就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属水陆两生,认为溶氧增多会导致蟹种对高溶氧量的依赖,如若以后的成蟹养殖池塘溶氧较低,可能导致不适应低溶氧而死亡。另一种理论则认为蟹种密度很大,耗氧量高,遇恶劣天气适时增氧有利于减少因缺氧而导致的死亡,增加产量。笔者认为,前一种理论缺乏有力的科学根据,河蟹对于溶氧具有广适性,生产实践中发现有池塘增氧的蟹种养殖成蟹成活率依然较高;后一种理论具有片面性,对于普通产量的培育模式,增氧的效果并不显著,但对于高产蟹种培育模式,增氧设施不可或缺。2. 增氧方式蟹种培育池塘通常采用微孔增氧模式,配置标准为0.2~0.3千瓦/亩。河蟹相比鱼、虾耗氧低,但适时增氧有利于高密度蟹种的生存,特别是刚放入池塘的大眼幼体。

大眼幼体放养池塘前5~10小时,通过微孔增氧向池水充分增氧,防止大眼幼体下塘后不适应低溶氧水质,这是因为大眼幼体在淡化过程中采取持续增氧模式,放养池塘后保持相似的溶氧条件更有利于其尽快适应池塘条件,提高成活率。放养时,关闭增氧设备,这是因为大眼幼体会趋向增氧出气口,大量聚集不易分散,不利于成活。在幼蟹培育阶段,通常在施用活菌降解型底质改良剂后连续增氧2~3日,增加溶氧量以促进有益活菌繁殖,之后可在清晨及夜晚适时增氧。遇高温或连续阴雨天气,及时增氧。五、饵料投喂种类及模式1. 大眼幼体的初期投喂大眼幼体放养后至Ⅲ期仔蟹是整个蟹种培育过程的高度危险期,也是种内竞争最激烈、死亡率最高的阶段,约有超过50%的个体死亡,这也是每亩放养约20万只大眼幼体最后只收获3万~4万只蟹种的原因。在此阶段,饵料是种内竞争的核心因素,营养获取不足的大眼幼体无法获得供给自身合成组织及蜕壳变态的能量,导致死亡。高蛋白、富营养对Ⅰ~Ⅲ期仔蟹成活率起着关键作用,蛋白质、脂类、粗纤维、矿物质及维生素等是蟹种合成自身组织及蜕壳生长的决定因素。Ⅲ期仔蟹以后,饵料的营养对蟹种成活率的作用将逐渐减弱。因此,大眼幼体的初期投喂对蟹种的成活率至关重要。

大眼幼体经淡化放养池塘后3日内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延续了其在淡化过程中的摄食习惯,不仅可以滤食水中细小的浮游生物,也可利用螯足捕食较大的浮游动物,如淡水枝角类、桡足类等。另外,大眼幼体还有捕食同类较弱个体的习性,如若水中浮游生物不足,大眼幼体捕食同类势必导致成活率下降,因此此阶段须确保水的肥度(预先肥水),确保浮游生物充足。大眼幼体经第1次蜕壳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相比大眼幼体体形更大,形态更接近成体,摄食旺盛且发育很快,仅靠水中的浮游生物已远远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需人工额外投喂饵料。Ⅰ期仔蟹后,投喂0#高蛋白(含量42%~45%)配合饲料,每天按蟹体重100%投喂,少量多次为宜。实际生产中,也有部分养殖户采用鱼糜混合猪血、蛋黄或豆腐糜等人工配制饵料的投喂方式,其缺点是鱼糜混入水中易导致水质恶化而影响蟹苗成活率。Ⅲ期仔蟹后改为1号破碎料,每日按1.5~2.0千克/亩全池均匀抛撒。每日上午9时与下午5时各投喂1次,上午投喂量占30%、下午投喂量占70%,饲料投喂遵循“四定”原则。2. 幼蟹的投喂自大眼幼体连续5次蜕壳至V期幼蟹之后,其摄食与习性基本与成蟹相似,自此至蟹种培育完成死亡率将维持在低水平,为5%~10%。

自V期幼蟹后可逐渐降低饲料蛋白含量至32%~35%,每日按2.0~2.5千克/亩投喂,投喂原则与上述一致。夏季高温季节,辅以投喂煮熟的玉米、小麦、南瓜等植物性饲料,其投喂量约占总投饵量的60%,如此可有效减少蟹种蛋白及脂类的摄入量,延缓性腺发育,可有效降低“性早熟”蟹种比例。蟹种“性早熟”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有效积温过高与营养过精过剩是两大诱因。生产实践发现,蟹种亩产量越高,蟹种性早熟比例越低,这是因为越高的蟹种密度平均获取的营养物质越低,减少了供应性腺发育的营养物质,性早熟比例降低。10月份后,气温降低,蟹种摄食减少,可逐步改为隔日投喂1次。进入11月份后,蟹种培育进入越冬阶段,需强化投喂动物性饵料,如冰冻野杂鱼、蚌肉、螺蚬肉等,按5.0千克/亩全池投喂,每隔两日在下午5时投喂1次,以此让蟹种积累一定能量,以供休眠期的消耗。投喂期间,尽量延长投喂期,不能因整体摄食量下降而过早停喂。付龙龙 陆全平 李跃华 周刚 周军 李旭光(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