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蛇形山镇双泉村,曾经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没有产业,交通不便,全村基本分布在一条山冲里,村中老人回忆起过去的双泉村,“这里低头看山,抬头望山,走出去买点物品得费一整天工夫。”
贫穷压不垮山里人,双泉村人在村党支部书记钟伟华的带领下拓宽思路抓机遇,勤劳致富谋发展,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山沟沟里种出致富增收的摇钱“薯”,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顺着曲蜒山路,两旁青山叠翠,鸟叫虫鸣,绿油油的红薯藤覆盖了原本裸露的荒山,清早,清风徐徐,沿着乡道闲庭信步,便可看到几位农人在红薯基地除草耕耘,宛若置身山水人文画中……
双泉村乡村一隅(陈波 供图)
一个支部“一面旗”
村支部以娄星区“三基三创”基层治理提升行动为抓手,狠抓支部建设,给在家的无职党员设置矛盾调解、政策宣传、安全巡查、产业发展示范等服务岗位,明确职责,织密党员联系群众的服务网;
探索以屋场为基本单元的治理新模式,将全村细化成6个屋场,把党支部建在屋场上,开展“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实践活动,组织党员穿起红马甲活跃在乡村建设的一线;
制定流动党员管理办法,以“指尖课堂”的形式将支部动态、村庄变化发送给外出党员,引导他们在外不忘家乡,致富不忘乡亲,“带技术、带见识、带资金、带项目”回乡创业发展……
各项工作一线“党旗”飘飘,双泉成为娄星区的党建示范强村,干群关系密切融洽,大家干劲十足。
多产发展“一同富”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了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双泉村支两委请来了市、区农业专家对本村的地形地貌、区位条件、农业生产进行了综合调研,给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种红薯,建红薯干、红薯粉加工厂。
“国家政策好,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通到了每家每户,我们的致富路也一定能铺好!”双泉村支部书记钟伟华信心十足,他带领村干部不断去各地考察,学习种薯和加工技术,选购优质薯苗,争取农业项目资金,咨询加工厂建设手续,开展市场调查,制定发展规划,一条立足特色的红薯产业成为双泉村实现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党群共绘“一张图”
“请杨里冲屋场的村民晚上八点到屋场理事长王秋兴家开个会……”从村村响大喇叭传出一个通知。
几条板凳,几壶凉茶,杨里冲的“议事屋场会”开始了,“全村统一规划种植,形成规模效应,支部抓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群众得实惠,在家农户种植红薯卖给粉丝加工厂,可以守着家里人赚钱,外出务工的村民年底能领取流转土地租金,采取定点批量销售和农户零售的方式获利。”
村支书钟伟华把他的“村合作社+加工厂+农户”的致富经详详细细跟村民讲明白,村民们也是全力支持,“村里要发展产业,种能生钱的红薯,明年荒田荒地也能长出票子来哩,这样的好事我们双手赞同。”
选准好路子,认清了发展模式,群众又信赖党员干部,还有什么能阻挡村子的发展呢?
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工作,整合出100多亩土地,荒山荒地都插上了薯苗,红薯基地已初具雏形,加工厂也要赶在第一批红薯收获前紧锣密鼓地抓紧建设,满眼的“青山绿水”变成了来年的“金山银山”,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往一个方向使劲,步调统一迈开了振兴的铿锵步伐。
乡村振兴“一盘棋”
党支部产生了凝聚力,村民更有干劲。双泉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共同治理河滩、水库保证饮水安全,清理铺设管渠为红薯基地灌溉问题;
开起农民种养培训班,旨在培育一批自己的“土专家”“田秀才”,让他们成为创新创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加快推进人才振兴;
组建起志愿服务队伍,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振群众的精气神。
下一步,他们将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围绕丰富的乡村资源,全力打造集餐饮、农耕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乡村,让农耕记忆、乡愁情怀、自然风光都在这里落地生根,让乡村绿水青山不断“擦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时光为卷,奋斗作笔。在希望的田野上,稻香鱼肥,瓜果飘香。
双泉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党建引领发展,以发展推动党建的故事正如火如荼地书写,正逐步汇成全面推进当地乡村振兴的美丽答卷。(成荣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