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
这是一片绿色天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享有中国茶叶之乡、丝绸之乡、药材之乡、温泉之乡等美誉。
这是一片人文圣地,古有刑典之祖皋陶,殷有贤相傅说,汉有淮南王英布,唐有大学士沈佺期,宋有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
这是一方红色沃土,红二十七军在此组建,红四方面军从此开始西征,红二十五军由此北上长征,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光辉的历史诗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火热战场,40万英山儿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8年克难攻坚,下足“绣花”功夫,交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单”——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813户104084人全部脱贫,7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千百年来肆虐的绝对贫困,在今天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人间四月芳菲尽,毕昇故里幸福花儿开,一幅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在春天里绽开……
党建引领,干群同心决战决胜
英山曾是国定贫困县,这里“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64亩,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30%,全县313个村中,贫困村就有78个,平均每4个村就有1个是贫困村。
初心决定使命,历史昭示方向。
面对时代考题,英山决策者掷地有声: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坚持党建统领,举全县之力,鼓起攻坚之勇,下足“绣花”之功,靶向施策,精准攻坚,推动贫困村一个一个地出列,贫困人口一个一个地销号,坚决消灭绝对贫困。
这承诺,是决战决胜的担当。
县级领导向攻坚一线下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挂帅出征,所有县级领导干部一沉到底,全面参与镇村脱贫攻坚工作。先后研究出台《英山县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等系列文件60多个。
部门扶贫职能向指挥部集结。全县统一成立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先后组建产业、健康、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专班30个,专班人员集中脱产实体化办公,半月一调度、一月一督办。
干部力量向作战前线汇聚。建立“1131”蹲点调研制度、“五天四夜”驻村帮扶制度、“每周扶贫日”制度,全县704名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定点帮扶313个村全覆盖,7000多名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亲连心,帮钱帮物帮脱贫……
石头咀镇曾是重点贫困乡镇,41个村,4.2万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33.6%。
面貌变不变,根基在党建。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石头咀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促脱贫这个定海神针作用,创新实施“岗位在村、阵地在村、责任在村”机制——
镇党委一班人带头把岗位钉在村里,38名镇干部每周在镇工作5天、住4晚,为群众帮难解困。
通过实施头雁工程、能人回乡工程,充实村“两委”班子,新改扩建21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坚实了服务群众阵地。
比作风看担当、比绣花看精准、比实绩看作为、比进度看变化,全镇成立7个专班抓督查,让排名靠后的村面子挂不住、身子坐不住。
强班子、抓队伍、兴产业,促增收。全镇大力发展茶叶、药材、旅游、电商四大支柱产业,组建44家村级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12个党员“双带示范基地”,带动126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92%的村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24%的村达到10万元以上。
石头咀镇抓党建促脱贫“三在”工作经验,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交流推广。
这是一场硬仗,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党员干部初心不改、砥柱中流。
5年前,英山县扶贫工作正处于“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36岁的草盘地镇镇长彭哲被委以重任,接过扶贫办主任的接力棒。
责任重于泰山。从镇长到扶贫办主任,工作变了,但服务群众的那颗初心没变。6年来,彭哲除了协调落实全县脱贫攻坚总体工作,还联系了两个村、包保了9个贫困户,用实际行动践行他“当好参谋长,做好排头兵”的诺言。
面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彭哲说“这项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是全县脱贫攻坚一线各级干部努力奋斗的结果。”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正是因为有一批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爬坡过坎,才换得了英山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历史伟业。
2019年4月,英山县被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9年11月和2020年7月、12月,英山县代表湖北省先后接受了年度全国脱贫攻坚省际交叉考核、国家脱贫攻坚大督查和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三次大考,英山以合格的答卷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脱真贫、真脱贫”的谆谆教诲,誓让脱贫“成色”让人民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
产业治本,利益联结扶贫益贫
4月3日,春阳高照。陶家河乡英太寨村6组,一派春耕农忙景象,培柴、播种、盖土……农户正在种植天麻。
如今在陶家河乡,90%农户种药材,总面积达3.5万亩,以苍术、桔梗、天麻、茯苓为主,药材总收入过亿元,人均药材收入过万元,全乡产业扶贫户775户。
48岁的陶家河村脱贫户包仕祥是受益者之一。他家三口人,曾因妻子生病致贫。5年前,在乡政府帮助下,他加入振畅中药材合作社种植天麻。“前年两亩多地,有十几万元收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种药材,既添绿又增收。英山农商行陶家河支行数据显示,2019年底,全乡存款2.4亿元。自2015年以来,每年增长3000万元。
摆脱贫困,冀以小康,根本靠产业。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英山县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坚持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特色种养、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五大重点产业,形成了多种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扶贫体系。
2013初,在北京创业有成的闻彬军回到家乡孔家坊乡,成立湖北先秾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先后投资2.4亿元建起神峰山庄,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山区特色农业。
8年来,神峰山庄依托当地山水资源,着力打造订单式生态农业,建设5600亩生态农业基地,构建起以英山县为中心、辐射全国20余省市、销售额近4亿元的农产品产销网络,同时推进“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开发生态农业体验游、乡村风情休闲游等旅游综合线路和林冲康养度假区,每天接待能力达到1700多人次,带动英山县及周边7万农民增收脱贫。英山产业扶贫的“神峰模式”,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典型案例。
产业融合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有效途径。英山是中国茶叶之乡,茶叶既是农产品,也是旅游资源。
红山镇乌云山村是当地茶叶种植区之一,村里成立了湖北乌山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名茶为业、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媒,客入茶园观光、采春茗,上茶轩、观茶道,进农家、尝山珍……三产融合产业链越来越红火,公司吸收45户村民入股,年分红50万元,平均带动每户年增收过万元。
旅游是英山特色产业,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英山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岗位就业、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办农家乐民宿等方式,带动近10万人吃上“旅游饭”,1.8万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给贫困群众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也带来了村级“造血”功能全面增强。
全县所有313个村均组建“村级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全面推广实施“合作社+市场主体+产业基地+贫困户”一体化产业扶贫模式,优化壮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提供支撑。
一片茶、一味药、一朵花、一棵菜……过去的“穷根子”成了今天的“富苗子”,在英山连点成线、连片扩面,形成了茶叶、中药材、特色种养等特色鲜明,效益稳定,长效增收的主导产业,让脱贫奔小康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能力。
志智双扶,激发动力聚气提神
身体上缺铁,容易得贫血症;精神上“缺钙”,就容易得“软骨病”。
英山县坚持把精神扶贫摆在脱贫攻坚的突出位置,打造营养丰富的“精神套餐”,唤起贫困户自强不息的力量,通过“补血”“补钙”相结合,既凝聚精神动力,又提升造血功能,帮助贫困户实现精神和物质上同步脱贫。
精选文化大餐,激发内生动力。
人不自助天难助,“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路上最难过的坎。英山县通过实施精神扶贫工程“补脑”,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帮助他们迈过自己心里的坎。
精心组织创作编排文艺节目,以歌舞、曲艺、小品、快板、鼓书、打油诗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把精准扶贫惠民政策、“我脱贫我光荣”等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搬上舞台,配合以“铭记党恩不忘本,自强自立奔小康”为主题的精准扶贫百姓宣讲活动,在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让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精准扶贫进了村,村里面貌大翻身;群众冷暖有人问,政策落实不操心……群众都夸政策好,全村老少沐党恩;干群齐心同努力,共建共享美新村。”季陵沟村百姓宣讲活动中,百姓宣讲员用“顺口溜”讲述精准扶贫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脱贫致富要靠实干,要靠具体行动,光嘴上说不实干是脱不了贫致不了富的。今年我要让我家的‘细果儿’销到县城的超市、菜场……”在百姓宣讲活动中倍受鼓舞的田畈村贫困户肖松如是说。
文化大餐,补足了精神营养,鼓舞了脱贫士气。县乡精神扶贫百姓宣讲团和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深入全县各镇村组垸落、田间地头开展“铭记党恩不忘本·自立自强奔小康”百姓宣讲380多场次,受众达到13万多人。
评选先进模范,树立榜样标杆。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让身边榜样的力量,立起贫困户脱贫的志气是补齐“精神短板”的有效路径。
英山县广泛开展以“脱贫致富、遵纪守法、孝老敬亲、诚实守信、团结和谐、文明新风、学文重教、计划生育、环境卫生、义务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把“脱贫致富星”放在首位,激发贫困户争当“脱贫之星”热潮。营造乡村处处竞相“追星”的浓厚氛围,通过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励贫困户树立脱贫的信心和斗志。
涌现出了用鼻尖打字与命抗争、开网店脱贫的残疾励志青年刘杭;同病魔较量、发展药材产业的脱贫之星汪先进等480个脱贫典型。
典型模范的树立,增强了贫困户战胜贫困的斗志,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筑牢精神支撑,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人有精神老变少,地有精神土生金。”英山县精神扶贫助力群众开放思想之门,凝聚智慧力量,塑造奋力脱贫的英山志气。
乡村振兴,争当样板先试先行
“青山绿水小洋楼,天然氧吧人长寿。生态文明现代化,乡村胜似城里头。”这是对英山农村的真实写照。
4月17日,英山县举行第29届茶文化旅游节暨省首届山歌节开幕式和文艺演出,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借节会来撬动市场,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助力乡村振兴。
4月23日,市委书记张家胜赴英山县调研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化等工作情况,强调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当好绿色发展模范生,绘就美丽英山新画卷。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思想破冰方能引领发展突围。
百花共向林间发,农业赋予新活力。英山四季花海呈现了“农村新面貌,农民新生活”的乡村振兴样板。
72岁的大垴寨村小组长严祖怡家的土地、山林全部流转到英山四季花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每年有一笔稳定的流转收入。严老本人参与项目用地协调工作,70多岁的爱人当保洁员,儿媳当酒店前台接待员,儿子在景区建筑工地,全家年收入近20万元。
老人家感慨说:“过去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一年也存不到什么钱,如今全家团圆,养老和子女教育都不愁,家庭收入还增加了。我做梦都没想到!”
面向未来,风光无限。英山县高瞻远瞩擘画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英山特色“五大产业”,促进农特产品加工和深度开发,做实做强自强互助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产业振兴;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河塘沟渠清淤和村容村貌提升、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振兴。
瞄准文化定位,传承英山文化根脉,保护民间工艺工匠,持续推进精神扶贫,厚植文化底蕴,持续推进文化振兴。大力推进“能人回乡”和“三乡工程”,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持续推进人才振兴。
深化抓党建促脱贫,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和组织力,持续推进组织振兴,集中动员全县力量,全域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冲锋号角再次吹响。
实现乡村振兴,英山,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沉稳静气!更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朝气!
链接
数看变化
近五年,英山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累计统筹整合专项资金42.59亿元用于脱贫攻坚。
特色产业变强。全县形成了茶叶、药材、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五大扶贫产业”,带动25984个贫困户、82594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
生态优势变好。大力推进绿色种养业扶贫,全县建成茶叶专业村60个、中药材专业村40个、蔬菜专业村21个;发展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7个、省级以上旅游名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9个、乡村旅游基地20多个,带动48个贫困村的3200多个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全面实施水、电、路、厕、房、网、环境改善“七到农家”工程,解决3.29万户10.67万余人的饮水困难;共改造111所农村薄弱学校;全覆盖开展贫困村电网改造;全县实现水泥路“村村通”、广播“村村响”、农户电视“户户通,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英山荣光
◆英山县“神峰山庄”三产融合扶贫模式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佳典型案例”,闻彬军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石头咀镇抓党建促脱贫“三在”工作经验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英山县旅游扶贫模式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英山县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村扶贫工作等经验。
◆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县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观摩考察现场会、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等大会先后在英山县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