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在田间察看芦笋长势。
村民将收获的芦笋分拣打捆入冷库,等待菜贩上门收购。记者 崔 坤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8月18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睢县潮庄镇郭庄村。成方连片齐腰深的芦笋苗,无论是在揭开“盖头”的大棚里,还是在一览无余的大田地,郁郁葱葱,闪着银光。
采摘芦笋的人们已经下班了,村里两个农民种植合作社芦笋收购点正在忙碌。嗤——嘀、嘀——啪嗒,一声刹车声后,紧跟着两声货车笛声,万邦物流的司机小刘一甩车门,停在鹏发合作社收购点前。合作社负责人高建立二话没说,打开可容纳100吨芦笋的冷库,带着人开始装车。
“这一车能装多少?运往哪里?”记者问正在指挥装车的小刘。“六七千斤,一天一趟,往郑州送。”小刘说。
2017年注册“中国芦笋小镇”产业品牌的潮庄镇现有芦笋种植近2万亩,郭庄是这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起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郭庄村曾经是睢县11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262户1320名村民中,贫困户就有162户711人。“村里贫困基数大,贫困家庭大多劳动力不足,要想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就必须发展人人都能干、收益又相对稳定的产业。”睢县商务局驻郭庄村第一书记赵红珍谈起发展芦笋的初衷时说。
2014年之前,郭庄村90%以上的土地是小麦、玉米轮作,群众普遍收入低。当年,还是村医的张防震和搞运输的高建立分别流转几十亩土地种辣椒和芦笋,实践证明芦笋种植的效益和前景更诱人:亩收入达1.2万元。
芦笋一次种植可连续收获10年,亩产2000公斤左右,亩收益稳定在8000元至1.4万元之间。2015年,刚到郭庄驻村的赵红珍自然把目光盯在了芦笋上。
刚开始动员时,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何?芦笋不能打除草剂,除草、施肥的劳动强度太大。赵红珍把情况给局领导作了汇报。很快,睢县商务局为村里购买了6台不同规格的旋耕机。当年,村里群众就自发种植芦笋200多亩。
2015年、2016年,高建立、张防震相继成立鹏发、防震农民种植合作社,并均以每亩年租金1000元的价格分别流转村里土地110亩、130亩,专门种植芦笋。两个合作社通过“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高海龙、 高红岩 、张光辉 、崔银生等27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2017年年底,张防震和高建立几乎同时建起了能够容纳100吨鲜芦笋的冷库。不愁销路、不担心存放,村民种植芦笋的热情又上来了。2018年,村里芦笋种植面积发展到620亩。现在,郭庄村这两个农民种植合作社承担着全镇50%以上的芦笋收购任务。
芦笋一年收3茬,用工稳定,且田间管理、采摘、分拣、冷库装卸等都需要大量人手,仅靠为合作社芦笋基地打工,村民每人每年收入上万元。2018年,郭庄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全村贫困户精准脱贫。就在这一年,都是四十多岁、正值年富力强的张防震、高建立分别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两位致富能人众望所归地成为村里的致富“领头雁”和“主心骨”。
今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芦笋外运一时受阻。“收了,不知道啥时候能卖出去;不收,群众损失巨大,怎么办?必须先保群众利益。”张防震、高建立一商量,收了,付钱,再筹款,再收。一车车芦笋拉到冷库里,密密麻麻堆起来。驻村第一书记赵红珍则通过抖音、快手“直播带货”,郭庄芦笋声名远播。
疫散花开,芦笋行情一路看涨。“现在,一斤能卖到4.5元,亩收入最低1万元,像郭景义家那十来户管理好的,一亩能有1.5万元收益。”高建立掐着手指头说。
69岁的脱贫户郭景义老两口2014年之前日子过得相当紧张,“一个钱掰八瓣”还不够花。2015年,郭景义家的4亩地全种了芦笋,连年收益稳定,2019年老两口又租了邻居2亩地“扩大规模”。
记者一行走进郭景义那柿树、石榴、杏树、梨树“撑起”的绿荫小院时,老两口正在装卸上午从地里采摘的芦笋。
“现在一天能卖多少钱?”记者问。“也就四五百元吧。”“种芦笋一年收入多少?”“一年收三季,四五万,好了还弄五六万哩。”“累不累?”“说实话,累还是累。现在党的政策好,吃得好,穿得好,精神也好了,累并快乐着。”
郭景义没大言语,他老伴快人快语,哈哈哈的笑声在小院里回荡。
郭庄村村情
相关链接
潮庄镇郭庄村地处睢县西南部,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200亩,全村总户数262户,总人数1320人。共有贫困户162户711人,占比61.8%。截至目前,已脱贫160户704人,兜底2户7人。
该村以前经济基础薄弱,村内道路年久失修,人居环境也相对脆弱,是典型的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两委”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大力发展芦笋种植,截至目前全村芦笋种植面积616亩,其中大棚芦笋60亩,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保鲜库2个,收购点2个,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公司运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政府扶持、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把芦笋种植作为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长效产业和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支撑产业,全村共有31户贫困户直接种植,每户年增收3万元,29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基地共吸纳212名群众务工就业。(黄业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