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行动掀扶贫产业百花齐放 精准施策促困难群众脱贫增收
——思南县胡家湾乡春风行动结硕果
自今年2月春风行动拉开帷幕,胡家湾乡上下深入推进农业产业调整“八要素”工作部署,认真落实“五个到村到户到人”要求,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多业并举,迅速调整替代高效经济产业,紧紧围绕一长两短,即“1+2+N”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运行模式,倡导减少成本投入,把风险降到最低,稳定销售渠道,增加产出效率,稳定农户收入,迅速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主导发展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现今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思路清晰,干劲十足。村级产业百花齐放,油茶、辣椒、优质稻米、猕猴桃、李子、西瓜、红薯、养牛场、藤编厂……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各村百姓晨炊星饭,田间地头硕果累累。藤编厂室内室外热火朝天、作业群众干劲十足。各村养殖场兴办犹如雨后春笋,牛羊猪膘肥体壮,干部群众心花怒放。
(▲胡家湾乡周家垭村连片油茶基地)
小油茶成就大梦想
2017年,胡家湾乡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利用财政扶贫资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以打造万亩油茶之乡为抓手,发展了油茶产业8600亩,建成油茶基地12600亩,户均2.5亩,覆盖全乡15个行政村416户贫困户,贫困户可直接获得项目补助金达62.4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可达3000元。胡家湾乡为整体推进油茶产业,利用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座谈会、进村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经济优势和市场前景,提高群众主动参与油茶管护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油茶种植一片、成活一片、收益一片;并由产业办、林业站组织农户、合作社召开油茶技术培训会,加强对农户技术培训,重点培训油茶的病虫害防治和油茶林间管理技术,进一步提升管护水平,确保油茶户人人懂技术、个个会管理,户户能增收。
油茶产业作为胡家湾乡的主导产业,支撑起了全乡经济结构,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产业,在发展的每一环节上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今年6月以来胡家湾乡组织产业办、林业站技术员深入油茶基地,手把手教学,现场解决疑难杂症,严格指导群众按照管护技术标准进行油茶苗木的除草、施肥、病枝处理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确保管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积极动员农户开展互帮互助互学活动,相互取经,相互指导,取长补短,进一步带动更多的群众懂技术、会管理、能增收。
胡家湾乡通过改革创新,建立油茶种植激励机制和监管长效机制,实现科学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切实将油茶产业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将油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着力打好油茶脱贫产业牌,让小油茶成就群众脱贫致富大梦想!
红辣椒筑牢大产业
(▲辣椒烘干厂作业)
“三个辣椒,顶件棉袄,五个辣椒,能摘贫帽”。胡家湾乡始终以1+2+N产业发展思路为指导,未雨绸缪,年初已建成灯塔村、白岩塘村、南盆村三个辣椒基地,共33个育苗大棚,每个大棚占地180平方米,33个育苗大棚可供全乡2000亩辣椒种植,覆盖全乡15个行政村。以黄龙泉村为全乡辣椒种植示范点,全村种植面积已达500亩以上,同时各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分别发展100亩以上辣椒产业。辣椒产业是2018年胡家湾乡刚引进的产业,年初即完成了3000亩辣椒土地流转,整地待栽工作正有序开展。完成大棚育苗1800亩,投资107.5万元的辣椒加工厂全面竣工,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模式,实现了“集中育苗-技术服务-保底收购-集中烘烤-集中销售-贫困户年底分红”全产业链运行模式。投资75万元,引进贵州遵义市湄潭县徐氏泡椒厂龙头企业,采用“订单+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展辣椒产业,由公司集中育苗,并负责技术指导及产品回收。这种惠民扶持模式,吸引了广大农户积极参与。
( ▲油茶套种辣椒)
年初,胡家湾乡订单种植辣椒“线椒”3000亩,涉及种植农户85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71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15家,并且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免费提供1亩辣椒苗,鼓励种植,保底收购,促进增加。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特别是缺乏壮劳动力的贫困户种植辣椒的积极性高。“政府牵线搭桥,我们和合作社签下了订单收购合同,确定1.2元/斤的保护价,还要确保收完收尽,我们只管甩开膀子干就成了。”一位周家垭村贫困户高兴地说。
“这个产业投资小,见效快,容易复制,预计亩产量在3000斤左右,综合产值比较高。”公司负责人表示,将为农户提供24小时的技术指导服务,按1.2元/斤保价回收辣椒,让农户种得踏实、卖得放心、收入稳定。
(▲黄龙泉村辣椒挂果情景)
5月份辣椒苗移栽以来,如今田间地头挂满了辣椒,也就2个月的时间,小辣椒已经渐渐的由绿变红,结出了红红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就像过节时门前挂的红灯笼,格外耀眼。主导产业油茶套种辣椒等短平快作物的产业模式成效显著,油茶套种辣椒立竿见影。如今辣椒长势喜人,火红的辣椒,红了胡家湾乡的产业,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丰收在望,百姓心花怒放。
稻米厂拓展大市场
“这里面怎么一袋一袋的运大米出来阿?我记得以前这里是养殖场。”“我看你是刚从外地回来吧,现在这里是大米加工厂了,曾经的养殖场因为污染严重重建了,废墟变成大米加工厂,全乡的稻谷都可以拿到这里加工成优质贡米。”“我们可以种植更多的大米,不怕没有销路。”“还可以去加工厂打工,不用出门都可以养活一家人了,我看你啊也别去打工了,咱们乡现在有很多务工选择,月收入3000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啦。”前来观看优质米加工厂的群众议论着。
(▲光明村优质大米加工厂)
现在的竹园大米加工厂曾经是华誉养殖厂,由于养殖厂污染较大,不符合环保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在去年5月份已经责令拆除。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发展产业,经过多次深入光明村实地调研,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广纳民意、广集民智,最终将土地盘活,资源整合,变废为宝地将废墟变为大米加工厂。
胡家湾乡竹园贡米本在历史上是有知名度的,以前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再好的商品也无法流通出去,外人只闻其名不见其物。而现在张胡公路的建设,许家坝-德江合兴高速途径胡家湾正在开工建设,两条公路的开工建设保障了优质大米产销对接。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光照充足,方圆10公里以内无污染企业,无化工项目,能够大量的提供优质大米原材料。加工厂在光明村与皇主山村的交界地,隔竹园街上100米,附近的村庄人口数量多,65岁以下的群众只要身体健康,都能够进厂务工,不但解决贫困户就业困难的难题,更是扩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据了解,竹园优质贡米加工厂总投资46万,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具有年产500吨大米的加工能力。同时胡家湾乡在光明村、皇主山村集中连片种植优质水稻基地1000亩,辐射带动全乡种植3000亩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带动全乡的水稻种植业发展。加工厂的修建,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水稻种植及供应合同,农户在公司指导下生产公司所需的优质稻品种,公司则向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并按合同价足额收购农户生产的稻谷,从而降低农户种植风险,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增加了农户经济收入,确保了龙头企业加工原料供应,也确保了农户粮食的生产销售和稳定增收。
藤编厂念好致富经
今年5月,乡党委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兴办厂房,在创造经济收入同时更是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利用高速便利、人员素质高、政策支持力度大等优势,成功把浙江一家藤编企业引荐到胡家湾乡,并迅速完成了融资、厂房选址及建设、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群众培训、人工工资待遇商定等方面工作。
(▲群众积极学习藤编技术)
藤编厂项目建设共投资600万元,厂房建造在黄坝村马桑平。项目实行订单生产,出口销售,抗风险能力强。藤编工作主要以手工艺为主,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非常可观,成功解决了200名贫困户的就业难题。就业群众在藤编厂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免费编织技术培训,培训期间还免费提供午餐晚餐,发放补助工资,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由于藤编是手工艺,工人选择范围可以扩大到残疾人,一些腿脚不方便的贫困户也可以到藤编厂劳动。通过集中培训后群众都可以进行实际编织工作,手艺较好的一天可以编制五把藤椅,每个藤椅工时费40元,月收入可达6000元左后,手艺不熟练且年纪偏大的贫困户,只要认真工作,也可以实现月收入3000元左右。如今有了藤编厂,贫困户在家就可以实现工作梦,不仅解决思乡之情,更是留住了人才,为家乡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力量。
多产业终圆脱贫梦
“现在我们乡变了大样,多了很多谋生的办法,可以种油茶、辣椒,也可以流转土地并加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可以到藤编厂、辣椒烘干厂、优质贡米加工厂务工,可以说现在是我们选择工作,而不是工作选择我们了。现在日子一天天好过了,我们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了!”胡家湾乡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东一边忙着采摘辣椒,一边笑着说。“如今党的政策好,辣椒收购有保护价,还有辣椒农业保险,让我们老百姓能够安安心心的种!踏踏实实的卖!”
(▲胡家湾乡产业发展部分视角)
为了实现产业全覆盖,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胡家湾乡采用“政府+企业+村两委+农户”的农业合作组织方式。乡政府负责统一规划,村委会负责统一土地管理,企业负责统一投资建设,农户统一用土地入股分红。
“我们乡今年多次调研,积极招商引资,特别是成功引进了500头黄牛规模的养牛场项目,这个项目不仅盘活了土地,整合了资源,更是乡里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乡产业办主任谢文华说。“我们还鼓励村委和有能力的大户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只要能带动贫困户,无论是什么产业我们都支持,给予技术帮助和市场指导。”
如此这般,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示范引导下,春风行动以来,胡家湾乡村级产业百花齐放,油茶、辣椒、优质米、猕猴桃、李子、西瓜、红薯、魔芋、养牛场、藤编厂……蓬勃发展,调动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拓展了群众脱贫致富增收的新门路。(王曦)
总 编:王 芳
策 划:晏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