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养猪致富
6月4日,天蒙蒙亮,新田镇马峰社区3组居民宁生明就杵着拐杖来到地里。劳作时,他以锄头为支撑点,单腿在地里“蹦来跳去”地干活,动作娴熟一点不比正常人差。
宁生明在提水。
“今年,我准备种5亩红薯,最后一批马上就可以移栽了,正抓紧时间挖厢提埂。”宁生明说。
今年58岁的宁生明,1996年右脚受伤,久治不愈,2003年只能高位截肢,落下残疾。父母80多岁,妻子身体有病,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勤劳肯干的他不等不靠、充分发挥自己技术优势养殖生猪,兼顾种植玉米、红薯,多年来不仅自己脱了贫,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上午10点过,宁生明收拾起锄头回到家里,吃过早饭,又忙着去喂猪。只见他把配好的饲料分别倒进几个猪食桶里,然后一一称重。
“科学养猪就要定时定量,这样操作简单,生产效率也高。”宁生明说,这还是十几年前残联组织他们去学习获得的养殖技术。
房子底楼改建成猪圈,现存栏母猪1头、商品猪12头。宁生明来到楼下,加水将饲料搅成糊状,用左腋下撑着一根拐杖,左手拿着另一根拐杖,还提着猪食桶,空出右手提着桶,撑着左臂腋下的拐杖到圈舍给猪喂食。
宁生明说,喂完猪,还要到地里干活。他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这样,下地干活,回家喂猪。
宁生明靠自己的努力,为家人拼搏。2019年养了14头商品猪,种植玉米5亩,红薯6亩,加工红薯粉条1000斤,除去成本纯收入9万余元。
如今,女儿出嫁,小儿子在重庆打工。“除了左脚残疾,其他都很好,趁着现在还干得动,就想多做点。”宁生明说,现在家庭收入比较稳定了,下半年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再建一个100平米的养殖场,养殖8头母猪自繁自养,再养殖3头母牛。”宁生明这样计划。
宁生明家里养猪一直都是自繁自养,他有一套科学的养殖技术,经验也丰富。尽管腿脚不方便,但是一个人完全可以经营相对规模的养殖场。
夫妻齐心奔富路
晏贞华,是靛水街道洋藿村村民,一家四口人,因学致贫成为建卡贫困户。不服输、敢拼搏、肯吃苦在他和妻子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在精准帮扶政策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他不仅脱了贫,还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从前的记忆里,以前晏贞华的生活里就是不断重复搬运,每天不到100元的微薄收入。他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被贴上“贫困户”标签,“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想法在心底里逐渐滋生。于是,在脱贫政策指引下,在帮扶责任人的指导下,夫妻俩开始谋求产业发展。
晏贞华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更要自力更生,不能光想着在家坐享其成,还是靠自己劳动得来的,我心里才踏实啊。”
晏贞华在养蜂场忙碌。
今年,晏贞华家中养殖中蜂48桶,种植烤烟40亩,种植蔬菜20亩,纯收入近10万元。在脱贫路上,夫妇俩始终没有停下步伐。与此同时,他还利用农闲时间,自己主动在周边务零工增加收入补贴家用。
通过精准脱贫帮扶,晏贞华家不但解决了自家经济上的问题,在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还想着帮助更多人和他一样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于是在农忙季节,自己家中忙不过来时,他会请周边贫困户晏贞强、邓允平等来帮忙。晏贞华还经常与其谈心,从思想上转变贫困户的消极看法。用他的话说就是,物质上的贫困不可怕,精神上的贫穷才可怕。
晏贞华下一步的想法是,利用自己养蜂的经验和技术,发动更多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一起养殖中蜂,共同致富。
在谈及脱贫后的生活,他感激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也感谢帮扶责任人的帮助。我相信,我们家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养牛开启致富之门
今年27岁的徐义丰,普子镇桐泉村2组人。一次感冒发烧改变了他的命运。“高烧不退,造成内风湿关节炎。”徐义丰说,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不能活动只能卧病在床,家里也因病成了贫困户。加之徐义丰母亲早逝,父亲年迈无劳动力,家庭重担更是全部落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肩上。
2015年,普子镇政府在入户核查中决定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后,镇村帮扶干部经常入户与徐义丰谈心,为其讲解身边的致富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其重拾生活信心,树立致富意识。列举产业发展清单,结合徐义丰自身意愿,最终确定发展养殖业,镇村干部承诺为其争取资金6万元,用于发展产业,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通过一系列举措,徐义丰决定发展肉牛养殖,积极致富。
徐义丰养殖肉牛脱了贫。
“以前是每天到山上去放牛,但是身体有点吃不消,所以2018年,我就建了个养殖场圈养肉牛。”徐义丰介绍,目前建成养殖场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养牛30余头。
徐义丰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牢牢地记在心里,时刻以此鼓励自己。养殖业最重要的是防疫,徐义丰一方面购买相关书籍刻苦自学,向书本请教,向县畜牧局专家请教,每天按时观察肉牛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多次走出去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的养殖理念,与先进养殖户交流养殖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的养殖经验,提高养殖技术。
为了解决销售的后顾之忧,镇村干部动用自身全部力量为徐义丰联系销售渠道,去年,徐义丰养了20余头肉牛,卖了18万元,让他家顺利地脱了贫,日子一天天变好。
徐义丰在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群众12户25人增加收入,他请周围群众帮他一起打理牛厂,包括喂养饲料、清理卫生、销售等工作。徐义丰承诺半年给他们支付一次工资,从2018年到2019年底,总共支付给周围群众工资5万多元。
“是党和政府让我重新树立起生活与致富的信心,一步步敲开了致富之门,走上了致富之路,接下来我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拓宽致富道路,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徐义丰坚定地说。
养殖生猪收入100万
王由全,三义乡莲花村1组人,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王由全一家在三义乡政府以及各帮扶单位的帮扶下,凭借自己的一股干劲,不等不靠,实现了脱贫摘帽的愿望。
几年前,王由全做生意失败负债,便回到了家中务农。2014年,他从邻居家借了3头小猪来饲养。“养了一年后,我利用卖猪的钱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买回了3头小母猪和一头公猪,开始发展生猪养殖。”王由全说,这几年来,他自繁自养母猪所产的小猪,用以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卖出少量的猪仔,卖出的钱主要用于购买米糠和围猪圈、建猪舍用的必要建材。
王由全正在喂猪。
为了实现养殖生猪增收的梦想,王由全除了晚上休息时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养猪上。“没有猪舍,我自己建;猪外逃,我自己围猪圈;没有猪食,我就上山割青草、野菜。”虽然每天很忙,但王由全很开心。
基于全生态养殖理念,让群众吃上放心的猪肉,王由全所有猪的主食都是上山采的青草和野菜,再辅以少量的米糠水。饲养出来的生猪具有瘦肉多、脂肪少、抗病强、肉质纤维细嫩的优点,口感比普通生猪好。去年王由全的养殖场出栏生猪600头,每头纯利润1500—2000元,共实现纯收入100余万元。
现在整个养殖场共存栏生猪350余头,由王由全和妻子管理,不仅新建了圈舍,收入也相对有了保障,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小康目标也有了明确的规划。
“这几年来,卖生猪的收益基本都用于构建养殖场,完善养殖场的基础设施。现在,养殖场已经初具规模,我还成立了彭水豪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王由全介绍,合作社占地1500平方米,有多个功能房间,4个结构性圈舍,配料间1间、仓库2间、隔离室1间、办公室1间。
此外,王由全还对自家门外的庭院进行改造,利用自家院子大、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搞起了“五小”的庭院经济促增收,以吃刨猪汤、农家饭,高山纳凉吸引游客前来玩耍,同时猪肉也可卖给全乡其他工地、乡政府和学校食堂等。
“自己富了,也不能忘了周围的老百姓。”王由全总共带动贫困户6户致富,莲花村1组贫困户黄凯就是其中一户,黄凯之前一直在福建务工,2015年底回乡,在王由全的带动下开始养殖生猪,养殖规模从最开始的20多头扩展到现在的200多头。
种植蔬菜增收有保障
6月16日,任江华回到鞍子镇罗家坨村5组老家,看到地里郁郁葱葱的水果玉米长势很好,心里别提多高兴。
任江华告诉记者,去年他种植白菜、水果玉米、辣椒等50余亩、近10个品种的蔬菜,在自己开的生鲜超市里销售,收入近10万元。
任江华在用微耕机耕地。
今年38岁的任江华家在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母亲生重病,不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外债。”任江华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幼小的孩子,任江华夫妇只能放弃外出务工的打算,回到家乡寻求发展机会。
2015年,任江华不等不靠,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在当地发展蔬菜种植,从规模种植辣椒转变小面积、多品种种植各种绿色蔬菜,增加家庭收入。当年就见成效,家里的收入一下子就起来了,并于年底脱贫。
“为确保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菜,在种植过程中,坚持不打农药,使用绿色有机肥。”任江华说,因为品质好,种的又是时令新鲜蔬菜,所以一直以来销售都很好。
几年下来,任江华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和销售经验。他觉得单靠种植各种蔬菜批发销售利润低。为了多渠道销售,减少中间环节,经过市场调研后,他于2019年10月,通过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在人流量较大,离县城较近的鹿角镇街上,开起了生鲜超市。
任江华说,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自产自销,还可以帮助当地其他蔬菜种植户销售。
今年,任江华根据市场需求,种植了30亩糯玉米、黄豆等作物,同时精心打理生鲜超市,由单一的卖蔬菜增加了各类水果销售。下半年他还计划种植30亩萝卜、白菜、豌豆等作物,实现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