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旺
个人简介
李本旺,中共党员,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科副科长,水产养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1998届校友。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水产养殖,繁殖与育种,病害防治,鱼类资源调查与开发以及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应用等。
他主持参与完成省、市各级科研推广项目20余项,获科研成果9项;其中,主持《笋壳鱼病害免疫研究与生态防控集成技术示范》《宝石鲈杂交新品种繁育技术》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48篇;主编《东莞市淡水和河口鱼类原色图谱》《笋壳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著作2部;获授权专利6项;制定发布省级、企业标准5项。曾获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优秀学术论文奖;先后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东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先后获“广东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东莞市特色人才”“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党员服务之星”“广东农业技术推广能手”“东莞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累计推广应用1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达数亿元。
自1998年毕业以来,李本旺始终坚持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地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守在水产技术科研推广工作的第一线,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科研及试验示范工作。服务渔业,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为引导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做出了极大贡献。
1994年,从广西农村走出来的李本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他选择了进入水产科学领域工作,开始了位于同沙水库一畔的原东莞市水产研究所(今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
谈及自己的从业选择,他略带幽默地说,当时来到发达的珠三角城市工作是他们这些不发达地区农村孩子的共同理想,只是没想到最后工作岗位也是在一片荒郊水塘。
这是从事渔业科研的必然,李本旺并非没有心理准备,他选择来到东莞同沙的真正原因是这里的学术和科研能力走在全省前列。刚参加工作的他内向腼腆,不善言辞,而恰逢东莞率先创建全省首个(地级市)水产类无菌实验室,他便专注于寄生虫、细菌等方面的实验室科研。
科研与技术推广并举
推动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
90年代正值东莞的甲鱼养殖热潮,中华鳖养殖面积排在珠三角第一,许多养殖户以此迅速脱贫,变身“万元户”。作为当时东莞水产养殖业的主导品种,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中华鳖病害问题频发。而养殖户对渔药认知水平不足,药品混用、乱用普遍,反倒加重疫病扩散,致使亏损严重。
在养殖户现实困境的迫切需求下,李本旺经老所长的指引参与了中华鳖病害研究工作。先是分离细菌,再是反复的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不过数天的时间,对症的新药就被推广给部分养殖户。立竿见影的效果令养殖户高兴又激动,也使得不少养殖户开始信任和关注研究所的其他成果推广。
“本来觉得只是单纯的科研实验,两三天就出结果,没想到自己的成果居然能够为别人解决实际困难,当时真的很高兴,而且他们记住你这个有用,之后有问题还会来找你。”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成为后来李本旺来坚定不移走“养殖户”路线的初心。
进入新世纪,甲鱼养殖利润不断下滑,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生态健康要求越来越高,原先以冰鲜杂鱼为主,缺乏规范的中华鳖饲喂方式也备受质疑,如何健康繁养中华鳖,打开新市场,成为广大养殖户的新困扰。
为应对全新难题,李本旺主持发起了《中华鳖健康繁养殖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通过改变投喂方式,将水下投喂改成水上投喂,避免影响养殖池塘的水质;同时推荐养殖户采用营养平衡的优质饲料、多采用中草药制剂预防病害。
2012年该规范实施推广后,在大大提高中华鳖养殖产量和成活率的同时,也在减少用药和降低水环境污染等方面成效卓著。东莞沙田、虎门和麻涌等地推广应用面积2500多亩,平均亩增效益500多元。
24年来,李本旺始终坚持耕耘在一线,坚持科研与生产技术推广并举,积极带领团队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驯化、繁育技术。开拓多种龟鳖类、淡水鱼类新养殖技术并推向广大养殖户,包括稳定罗非鱼间单性制种技术;突破线纹尖塘鳢(笋壳鱼)开口饵料难关,实现规模化育苗;创新繁育技术,推动中华花龟养殖产业化等等。其中宝石鲈杂交新品种繁育和笋壳鱼病害免疫研究与生态集成技术示范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推广后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数亿元。
亲力亲为保生态
摸清东莞鱼类渔业资源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人口膨胀、城市建设的过度开发加之渔业的过度捕捞,枕山负海的水乡沃壤生态环境迅速恶化,鱼类资源日渐衰退。2007年,广东淡水鱼类资源调查与研究全面展开,李本旺与同事在协同参与的过程中目睹了东莞渔业生态恶化的紧迫态势,于是重新向东莞市申请立项,着手展开本市的专门调查项目。从2007年起,李本旺连续4年,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工作。起初,他们分别在河段的上、中、下游选点,定期定点对鱼类品种进行分析。
一步一个脚印,调查过程中李本旺始终坚持亲力亲为,几乎每次调查都跟着当地渔民、渔政去到野外的小河小溪。他对同事们说:“科研讲究的是求真,只有调查过,数据结果才可靠、有价值。”
李本旺清晰地记得,某次在虎门大桥附近的河口,五条渔船拉了两个小时的网,一共只兜上两条鱼,且都是外来入侵种;而曾经一段时间在石龙一带捕到的鱼,竟几乎全是不可食用的入侵物种“清道夫”。
东莞淡水和河口的生态环境恶化触目惊心,他随后把此类状况着重在省级会议中提出,最终引起政府注意,联合林业、海洋甚至城管等多部门推动河网生态环境整治。
四年的调查中,他带领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多个高校的研究生在东莞市淡水和河口水域共采集鱼类98种,对鱼类资源现状作出评估,并综合过往的多次调查结果,首次编制了《东莞市淡水和河口鱼类原色图谱》,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东莞水域鱼类实物标本库和数据库。
事必躬亲的不懈努力最终给予李本旺意外惊喜,2009年8月,在清溪镇铁场村的一条小河中,团队首次在东莞水域发现了鱼类“活化石”——南方波鱼。
对发现这条小鱼的情形,李本旺依然印象深刻。“一网打上来,都以为是普通的小鱼,但我们发现,它正面有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才意识到,这条鱼可能很特殊。”然而,李本旺并没有马上欣喜若狂。回到实验室,经过仔细地观察、比对,确定这条小鱼为南方波鱼后,他才感到兴奋。“新物种的发现,对于鱼类进化过程、地理划分,都具有重大价值,对科研的意义非常大。”他这样告诉记者。
2011年,《东莞市淡水和河口鱼类资源调查》项目顺利收官,对东莞淡水及河口鱼类的分布与主要经济鱼类相对数量进行了调研统计,研究了东莞淡水及河口主要鱼类资源特征,对鱼类资源现状作出评估,初步分析了外来鱼类入侵的影响并提出对策。该项目对东莞鱼类资源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意义重大,荣获东莞市2012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已经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李本旺成就众多、荣誉无数,先后获得“广东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东莞市特色人才”“第六届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20年更被评选为“广东农技推广能手”,成为当年度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水产类农技员。
获评2022年度东莞“最美科技工作者”,既是意料之中的实至名归,也是他在基于科技领域默默耕耘的鲜明注脚。
扎根基层推广渔技
从研究所里来到养殖户中去
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之外,李本旺尤其致力于将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到一线。他先后组织举办了“东莞市龟类养殖技术培训班”“麻涌无公害水产养殖(规范用药)技术培训班”“虎门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班”“全市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等50多场养殖技术培训班,共计上千人次参加了培训,现场派发各种技术资料、宣传小册3万多份,在各镇街养殖场的塘头、培训室到处都有他讲课授课的身影。
水产养殖户通过这样的实践学习交流,获取了不少新知识和新技能,因此很多人都亲切地尊称他为“李教授”。
李本旺经常为养殖户提供鱼病、龟鳖病的免费诊治服务。谈起自己和养殖户之间的融洽关系,他解释,一方面自己是教授一些科研成果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也是要向养殖户请教,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出来,再把经验分享出去。从研究所里来,到养殖户中去,李本旺诠释了基层工作的意义所在。
从2015年东莞市政府设立现代渔业发展五项奖补资金政策起,他时常亲自入户发动规模企业开展标准鱼塘整治、引进设施渔业、开展良种引进等,指导建设良种体系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成功在东莞创建13个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而在未来,李本旺也将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机械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在水质及种群监测、病害防治、自动化饲喂等方面提升标准化程度,降低成本,在保障更安全更健康的基础上提高产量,提升经济效益。
日常工作虽然繁重辛苦,然而谈起来时,他的脸上反倒浮现着些许惬意。“我是农村出来的,本身能吃苦,做些体力活没什么。尤其现在市里对我们这边科研工作比较支持,研究经费相对充足,环境也比较自由,觉得可行的都能放手尝试,所以我是很满意的。
深耕东莞渔业科研
守护水乡可持续未来
来到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楼的标本展厅,李教授兴奋地向记者展示和讲解各种东莞特有水生动物的标本,除去各类水生动物标本,展馆里也陈列着东莞本土各类传统渔船和渔具的模型。他表示,疫情影响没那大后,这边的标本展厅也会向社会面尤其是中小学校扩大开放,为东莞渔业科研的科普工作贡献力量。
令人欣喜的是,不久前在东莞科学馆揭幕的“呵护大自然的精灵”——野生动物主题科普展上,以极危物种黄唇鱼为代表,来自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标本展厅的多份东莞本土水生动物标本赫然呈现在广大市民眼前,正是兑现了是李教授不久前的承诺。
“水产研究,我们东莞在全省不敢说第一,但前三是没有问题的。其实现在省内好多优良水产品种都是我们东莞所最先做出来的,他们(其他地级市)不少是从我们这学过去再推广的。”他骄傲地说。
中华鳖、罗非鱼、线纹尖塘鳢(笋壳鱼)、宝石鲈、中国彩鲤、中华花龟……太多太多渔业品种的繁育技术改良和产业化推广,背后都有李本旺与同事的坚持探索和反复实验。
从“世界工厂”到先进技术制造,东莞的城市印象正不断刷新,水道如网,万江并流的东江口,那个物产丰富农业县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人遥远的回忆。但对于他来说,这仍是自己每天面对的工作重点。
扎根基层,深耕技术,一线推广,李本旺以初心不减的科研热情,守护着这片水乡丰饶的根本,保卫着莞邑可持续发展的明天。
END
来源出处:凤凰网广东供稿、海洋与渔业杂志(李易珊)、广东农业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