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曾都区均川镇高皇庙村的包德秀庭院,枙子花绿油油的,樱桃树、柿子树、杏子树散种在房前屋后,屋侧是一排猪舍和鸡笼,庭院四周处处是“宝”,显得生机盎然。

丈夫长期在外地打工,留守在家的包德秀一边种地,一边弄这些“小玩意”。她说:“今年100多棵果树和400多株枙子花已换了6000元钱。”

今年4月中旬,包德秀将早开的枙子花5朵扎成一束,以1元的价格卖到城里,销路很好。5月份,樱桃上市,果贩上门收购,百余棵樱桃销售一空,每公斤均价6元。养猪一年可收入2万元。包德秀说,这些都是跟村里的宋平金老人学的。

说起宋平金,还有一段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穷怕了的宋平金利用房前屋后的荒地种果树,年收入相当可观,儿子们成家后每人都给砌3间红砖青瓦房。村委会推广他的经验,引导全村人跟着学,该村发展庭院经济致富一时轰动乡里。安陆、云梦、京山等县市都组团观摩。

包德秀、陈尚菊、张光菊、张光芹等一大批后起之秀涌现而出,她们种果树、栽枙子花、养猪……,凡是在房前屋后能“刨”钱的项目都做。聪明的包德秀开始扦插枙子花,骑自行车上城叫卖花树苗,当年收入1000余元。男人们出去打工,我们女人也不能在家闲着。

“加上男人打工的6000多元钱,一年收入就2万多元吧。”细算下来,包德秀在家的收入远超过丈夫在外打工挣的钱。

在榜样的示范下,该村的200多名妇女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创业增收红红火火,在致富路上越走越欢。本报记者唐天才 通讯员李鸿昌

记者走基层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