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灞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兴科技为代表的双创产业蓬勃发展,区域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
从7亩樱桃“试验田”到全村2000亩樱桃园,63岁的张崇民作为最大功臣脸上有光。可问起来,他总谦虚地说:“穷怕了,就要想法儿折腾。得亏遇上了改革开放,有各种政策扶持。”
1974年,19岁的张崇民成了西张坡村副村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曾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戛然而止。未央区供销社、华侨商店、胡家庙粮库等单位先后来村招工,24岁的张崇民跃跃欲试。但在时任村支书张周娃的苦心挽留下,他留下来准备照老书记的嘱托带全村人大干一场。
1982年,西张坡村包产到户正式实行,组织积极村民到陕南学习养蚕织丝,但因缺少织丝产业链,300亩桑树地无处可用。4年后,张崇民从报纸上一则关于“山东大樱桃收获”的新闻中找到“致富经”,他和几名村干部前去取经,带回了3000株樱桃苗。张崇民说首批樱桃挂果前,他多次后悔,常想要是招了工,不用操心受苦,还能带着明晃晃的手表、骑着永久自行车“炫耀”。
但1991年樱桃成功挂果后,张崇民就断了那念想。尤其是让进城看望亲戚的村民代卖,一斤卖到10元钱后,他更生出了希望。之后,被可观收益调动的村民让村里的樱桃种植成倍增长。1998年全村樱桃种植地达800亩,2000年为2000余亩,村民的年均收入已达到2万元左右。
2003年樱桃价格已有滑落,这与大批外地大棚种植、提前上市的樱桃有关。张崇民说:“我村不愿落后,区上也不允许落后。”48岁的张崇民再次前往烟台取经。在初次失败后,他花重金请来山东农科院的技术指导,在地头连续睡了120天后,他终于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大棚樱桃的温度、湿度和授粉、通风条件。2006年,原本5月底才上市的樱桃提前到3月20日就上市了,张崇民清楚地记得一斤卖了300元,每亩平均增产了500斤,大有可为。大棚种植开始再次“落地”西张坡村。
2013年,西张坡村成立“陕西双子叶农业科技园”,张崇民亲自打理。租来的280亩地上,全部盖上了大棚。“这个园子先后试验了十几个品种的樱桃,只为给村民找到最适合咱本地的樱桃品种,并摸索出该品种的最佳栽种方法。这是我这个村支书该为村民做的。”张崇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目前我们欠缺的部分,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