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四川日报》头版头条聚焦内江蔬菜大棚里的“致富经”,农村面貌改善不仅让内江的环境变好了,还让老百姓荷包鼓起来了,详情如下。
△《四川日报》头版截图
全文如下
蔬菜大棚里的“致富经”
1月26日一早,四川日报全媒体新春走基层小分队走进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柏林村椅子湾聚居点,来到不远处的一个蔬菜大棚。揭开大棚的塑料布,浓郁的特殊香气扑面而来。此起彼伏的“咔嚓”声,手机播放的评书声,在这个连栋大棚里回荡。
听书的是种植户徐柯,他将手机别在腰包里,和雇请的5位孃孃坐在各自的小板凳上,手拿镰刀快速地收割着地上的折耳根。镰刀每挥舞一次,棚里的鲜香就增加一分。
细看棚里的折耳根,密密麻麻,垄与垄之间也连在一起。叶子需要贴着地割,却几乎没沾泥土。“我们用的折耳根种是本地的,根长不大,但叶子茂密。”徐柯告诉记者,一位泸州的经销商预订了1000斤,下午3点就要来拉货,“我们上午8点就开始干活了,一筐50斤,要割20筐。”
当被问及这单能赚多少钱时,徐柯讪讪一笑:“价格好的时候每斤能卖到10元以上,现在市场价每斤六七元、收购价每斤4元左右。价钱有点低,但我们量大,卖低点也无所谓。”
折耳根又叫鱼腥草,在云贵川渝的市民餐桌上占据特殊地位。徐柯从2020年起承包了约10亩土地,建起大棚种植折耳根。他介绍,每亩地可割折耳根叶片1000斤左右,每年可收割4次。柏林村党支部书记许真华说,该村共有300亩大棚折耳根,以收购价每斤4元计算,一茬折耳根就有120万元左右的收入。此外,村里还大力发展其他精品蔬菜产业,市面上常见的莲花白、花椰菜等,种植大棚鳞次栉比。
椅子湾聚居点以一棵大黄桷树为中心,农房向四周分布而建,形似一把椅子,因而得名“椅子湾”。内江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进行农村面貌改善的过程中,通过对旧砖、旧瓦、旧房、旧物和废木、废膜、废渣、废井“四旧四废”的综合利用美化,改善了聚居点生活环境。
临近春节,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家里,挂起彩灯、灯笼。
“家里住得舒服,还能在家门口赚到钱,去年以来‘回流’翻新房子、准备种菜的人不少。”种大棚蔬菜近10年的许真华,对此既开心也担忧——开心的是村里人气旺了,担忧的是种大棚蔬菜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信息传播太迅速了,哪里菜价高,第二天四面八方的菜都会拖过去。”许真华说。
借助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椅子湾聚居点建起一个新农人讲习所。记者看到,在讲习所内的一块黑板上,写满了最近的授课内容。“每周都会请种植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来讲课。”许真华表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提高蔬菜品质,发展精品蔬菜才是长久之道。
许真华介绍,他还联合村里的种植大户专门去了一趟外地,准备和山东一家主要做蔬菜出口的企业合作,试种达到出口标准的蔬菜。“他们看上了我们的种子,但要求用他们提供的肥料和管理技术,并且得满足300亩的最低种植面积。”
徐柯插话说:“折耳根如果能出口,那就不是几元钱一斤了,说每斤可以给到上百元。”
“别说上百元,几十元钱一斤我们都不愁了。”许真华和徐柯相视哈哈大笑。对于未来,大家充满憧憬。
其他人还在看
来源 | 四川日报
编辑丨唐晓萃
校对丨毛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