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红松是寒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的主要树种,是一种珍贵的木材。近年来,红松树体害虫严重影响了红松产业的发展和森林的生长。随着红松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红松果梢斑螟病干扰,红松球果和嫩枝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红松球果和嫩枝损伤率可达40%左右,种子损失率可达25%,对森林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果梢斑螟(dioryctriapryeriragonot)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一种钻蛀性害虫,也是危害红松(pinuskoraiensis)球果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红松种子园、天然红松母树林、人工红松林均有发生。该虫以幼虫钻蛀红松球果及嫩梢蛀食危害,危害时造成球果弯曲变形、干缩枯死,影响种籽产量和质量,造成经济损失;嫩梢受害后生长受到抑制,影响树木正常生长。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毒性较高的有机磷、有机氯类农药,以及对有益昆虫以及鸟类毒性很高的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但由于果梢斑螟的钻蛀性,同时果梢斑螟具有较长的危害期,这些药剂与防治方法难以控制果梢斑螟的发生。由于大量反复施药,不仅产生了抗药性,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

近年来不断出现新的杀虫剂,例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菊酯、苦参碱、灭幼脲、阿维菌素等,但这些杀虫剂经过长时间单独使用同样出现杀虫剂抗药性甚至药效不佳的问题,难以满足当前防治果梢斑螟的用药需求。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的有效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杀虫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及其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杀虫剂对红松果梢斑螟防治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噻虫啉0.5%~5%、氯虫苯甲酰胺1%~10%、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5%~15%、腰果酚聚氧乙烯醚1%~10%、丙二醇单甲醚5%~1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作为优选,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噻虫啉1%~5%、氯虫苯甲酰胺1%~6%、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6%~12%、腰果酚聚氧乙烯醚2%~8%、丙二醇单甲醚6%~12%、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作为优选,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噻虫啉2.5%~3.5%、氯虫苯甲酰胺1%~3%、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7%~10%、腰果酚聚氧乙烯醚3%~6%、丙二醇单甲醚6%~10%、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作为优选,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噻虫啉3%、氯虫苯甲酰胺2%、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8%、腰果酚聚氧乙烯醚5%、丙二醇单甲醚8%、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上述微囊悬浮剂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应用,在该应用中,于成虫产卵和卵孵化出初孵幼虫时期施药;每年施药次数为2次;施药剂量为5g~15g所述微囊悬浮剂/亩。

作为优选,施药剂量为10g所述微囊悬浮剂/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及其应用。该技术方案以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为活性成分,以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腰果酚聚氧乙烯醚、丙二醇单甲醚为助剂,与水按特定重量比复配。其中,噻虫啉0.5%~5%、氯虫苯甲酰胺1%~10%、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5%~15%、腰果酚聚氧乙烯醚1%~10%、丙二醇单甲醚5%~1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本发明对红松果梢斑螟具有显著防治效果,本发明利用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对红松果梢斑螟的触杀、渗透、内吸传导和控制释放等作用,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非靶标生物无影响,可改善红松的健康,提高红松球果种籽的数量和质量。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本发明中,噻虫啉是化合物(3-((6-氯-3-吡啶基)甲基)-1,3-噻唑啉-2-亚基)氰胺的商品名,英文名称为thiacloprid,分子式为c10h9cln4,相对分子质量为252.72,cas号为111988-49-9,结构式如式(1)所示:

本发明中,氯虫苯甲酰胺是化合物3-溴-n-[4-氯-2-甲基-6-(甲氨基甲酰基)苯]-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甲酰胺的商品名,英文名称为chlorantraniliprole,分子式为c18h14brcl2n5o2,相对分子量为483.15,cas号为500008-45-7,结构式如式(2)所示。

实施例1一种用于防治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噻虫啉3%、氯虫苯甲酰胺2%、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8%、腰果酚聚氧乙烯醚5%、聚丙二醇单甲醚8%、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制成适合林业上使用的微囊悬浮剂制剂。本实施例中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共毒系数为258.32。

将本发明实施例1获得的微囊悬浮剂制剂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成虫产卵和卵孵化出初孵幼虫时期施药;每年施药次数为2次;施药活性成分为10g/亩,喷雾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4%、96.3%。3%噻虫啉微囊悬浮剂施药活性成分按20克/亩喷雾施药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6%、64.3%。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按施药活性成分20克/亩喷雾施药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8.5%、34.3%。

实施例2一种用于防治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噻虫啉0.5%、氯虫苯甲酰胺6%、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9%、腰果酚聚氧乙烯醚4%、聚丙二醇单甲醚7%、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制成适合林业上使用的微囊悬浮剂制剂。本实施例中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共毒系数为213.67。

将本发明实施例2获得的微囊悬浮剂制剂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成虫产卵和卵孵化出初孵幼虫时期施药;每年施药次数为2次;施药活性成分为10g/亩,喷雾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7%、93.4%。3%噻虫啉微囊悬浮剂施药活性成分按20克/亩喷雾施药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6%、64.3%。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按施药活性成分20克/亩喷雾施药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8.5%、34.3%。

实施例3一种用于防治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噻虫啉4%、氯虫苯甲酰胺1.5%、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7%、腰果酚聚氧乙烯醚6%、聚丙二醇单甲醚9%、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制成适合林业上使用的微囊悬浮剂制剂。本实施例中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共毒系数为189.14。

将本发明实施例3获得的微囊悬浮剂制剂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成虫产卵和卵孵化出初孵幼虫时期施药;每年施药次数为2次;施药活性成分为10g/亩,喷雾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6%、91.5%。3%噻虫啉微囊悬浮剂施药活性成分按20克/亩喷雾施药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6%、64.3%。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按施药活性成分20克/亩喷雾施药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8.5%、34.3%。

实施例4一种用于防治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噻虫啉5%、氯虫苯甲酰胺3%、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8%、腰果酚聚氧乙烯醚4%、聚丙二醇单甲醚6%、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制成适合林业上使用的微囊悬浮剂制剂。本实施例中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共毒系数为152.35。

将本发明实施例4获得的微囊悬浮剂制剂用于防治防治红松果梢斑螟,成虫产卵和卵孵化出初孵幼虫时期施药;每年施药次数为2次;施药活性成分为10g/亩,喷雾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7.7%、89.2%。3%噻虫啉微囊悬浮剂施药活性成分按20克/亩喷雾施药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6%、64.3%。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按施药活性成分20克/亩喷雾施药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8.5%、34.3%。

实施例5一种用于防治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噻虫啉1%、氯虫苯甲酰胺9%、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6%、腰果酚聚氧乙烯醚4%、聚丙二醇单甲醚9%、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制成适合林业上使用的微囊悬浮剂制剂。本实施例中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共毒系数为174.58。

将本发明实施例5获得的微囊悬浮剂制剂用于防治防治红松果梢斑螟,成虫产卵和卵孵化出初孵幼虫时期施药;每年施药次数为2次;施药活性成分为10g/亩,喷雾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5%、90.8%。3%噻虫啉微囊悬浮剂施药活性成分按20克/亩喷雾施药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6%、64.3%。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按施药活性成分20克/亩喷雾施药2次,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8.5%、34.3%。

将实施例1-5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是采用两种活性成分进行复配的方案,其生物活性和防治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相加,相对于单一成分的制剂,除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外,还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可减缓抗性的产生,可提高防治效果,从而改善植物健康,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噻虫啉0.5%~5%、氯虫苯甲酰胺1%~10%、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5%~15%、腰果酚聚氧乙烯醚1%~10%、丙二醇单甲醚5%~1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噻虫啉1%~5%、氯虫苯甲酰胺1%~6%、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6%~12%、腰果酚聚氧乙烯醚2%~8%、丙二醇单甲醚6%~12%、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噻虫啉2.5%~3.5%、氯虫苯甲酰胺1%~3%、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7%~10%、腰果酚聚氧乙烯醚3%~6%、丙二醇单甲醚6%~10%、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噻虫啉3%、氯虫苯甲酰胺2%、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8%、腰果酚聚氧乙烯醚5%、丙二醇单甲醚8%、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微囊悬浮剂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该应用中,于成虫产卵和卵孵化出初孵幼虫时期施药;每年施药次数为2次;施药剂量为5g~15g所述微囊悬浮剂/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施药剂量为10g所述微囊悬浮剂/亩。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治红松果梢斑螟的微囊悬浮剂及其应用。该技术方案以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为活性成分,以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腰果酚聚氧乙烯醚、丙二醇单甲醚为助剂,与水按特定重量比复配。其中,噻虫啉0.5%~5%、氯虫苯甲酰胺1%~10%、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5%~15%、腰果酚聚氧乙烯醚1%~10%、丙二醇单甲醚5%~1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本发明对红松果梢斑螟具有显著防治效果,本发明利用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对红松果梢斑螟的触杀、渗透、内吸传导和控制释放等作用,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非靶标生物无影响,可改善红松的健康,提高红松球果种籽的数量和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周皓然;靳凡;李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啄木蜂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天祥通用航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3

技术公布日:2020.09.01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