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寒来,镇宁自治县10万亩小黄姜迎来了丰收时节。映入眼帘的是田间地头、山坡陡地,一片片、一行行金黄的姜苗展现的别样丰收之美。近年来,镇宁自治县结合当地的特色,对照产业革命“八要素”,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化方式,开启了一场种植小黄姜的产业革命。
在镇宁县马厂镇吴关堡村的小黄姜迎来了丰收,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姜农忙着拔姜、脱泥、打包、过磅,姜农刘云贵趁天气晴朗,抢抓时间拔姜,今年,他家小黄姜的产值要远远高于其他姜农,这离不开他长期的种植经验。
马厂镇吴关堡村姜农 刘云贵:按道理姜的种法应该是沟沟挖好,水要排好,每年要在好的基础上能达到六千斤姜,如果按今年这个收入价,应该是两块二一斤,能达到一万二千元,种一年姜比谷子的收入要超过三年。
为了解决姜农种姜难销售的问题,县委通过招商引资将二产加工龙头企业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镇宁县,打通产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难关,据了解,公司以市场保底价1.5元每斤收购,价格随市场价起伏,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每斤上浮0.2元收购生姜,目前,签订的小黄姜保底价收购合同面积达3万余亩,涉及农户1245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2800户。同时,黔棠姜公司在各乡镇街道设临时收购点进行生姜收购,打消姜农的后顾之忧。
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员 张西桥:现在我们收姜是整个镇宁县,我们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预计每天达到两万斤的采购量。
为延长小黄姜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黔棠姜公司经过加工提炼制成姜黄粉、姜汁饮料、洗发水等系列产品,其产品畅销内蒙古、俄罗斯等地,同时还供应重庆、四川“火锅之乡”生姜原材料,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小黄姜正一步步走出安顺、黔货出山、供应全国。
镇宁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 蔡东健:去年我们通过电商平台把小黄姜通过双十一当天,实现了7893单,实现交易额是19万4千元,全年下来,镇宁小黄姜的销量是13万5千余单,实现了交易额是40万3千元,到了今年,我们小黄姜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截止十月份,小黄姜已经突破了1万3千单,交易额是5340万元,同比去年和前年,已经实现了40%的增长率,到了今年的双十一,我们预计单量当天能够达到1万2单,大概有43万元交易额。
据悉,2019年,镇宁紧扣“八要素”,依托实力企业进行生姜加工,把生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替代低效玉米的主导产业,全年生姜种植面积已达12.8万亩,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预计总产量25.6万吨,产值7.68亿元以上。
镇宁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孙章和:镇宁自治县种植生姜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自2000年以来,全县生姜面积逐年增大,从以前的几万亩到现在的12.8万亩,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积极引进了台资企业,贵州黔棠姜公司入驻镇宁,现在生姜加工制品共有19个产品,有效保障我县生姜收购,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生姜作为我们县一个重点产业,加大科学技术培训,加大项目的包装,加大品种的宣传,做好生姜产品的加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生姜产业,带动当地老百姓贫困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