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锐战贫获全胜 矢志振兴展宏图

行驶在凤台县平坦、宽敞的乡村水泥路上,平稳而舒适。放眼望去,满眼的菜花迎风招展,遍地的麦苗随风摇曳,被春色包裹漫延着的村庄,清澈的河水在乡野欢快地流淌。一幅幅百业兴旺、生机勃发的乡村新图景振奋人心。

而在五年前,或者是更早以前,地处淮河岸畔的凤台县虽然依托煤电产业摘掉了“贫困县”帽子,但乡村产业不强、基础薄弱、收入单一仍然成为部分乡村和群众脱贫致富、走向振兴难以逾越的藩篱。

然而,历史无法更改,但现实却可以奋力书写。

用攥指成拳的合力打赢“攻坚战”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全县上下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下足绣花功夫,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奋力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一)靶向发力,高位凝聚脱贫攻坚新力量

在凤台县,贫困户遇到了难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驻村工作队就能帮他们“代办”和“跑腿”。为全面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凝聚脱贫攻坚干部中坚力量,凤台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时刻把责任记在心上,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真正把责任守在岗上,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为主体,“三级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自然庄党小组长为联系群众责任人,健全党建引领脱贫“四级网格”模式,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新格局。

凤台县完善“日调度、周交办、月点评”三级推进机制,坚持乡镇每日调度工作、研判情况,把问题解决在平时。在每周一次的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县委书记刘居胜都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事关群众福祉和发展大局,既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精准施策,因地、因户、因贫施策,真正将扶贫资源和帮扶措施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在每一次的脱贫攻坚调度会上,县委副书记、县长熊寿宏也都反复地叮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要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攻坚态势,坚决打赢收官之战;要紧盯短板弱项,突出工作重点,精准发力攻坚,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要压紧压实责任,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

凤台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包保乡镇,57家县直单位与行政村建立联合党支部。乡镇坚持每周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组织包村党员干部摸清网格内任务底数,查找扶贫问题短板,谋划制定工作落实的具体措施。发挥好村“两委”战斗一线、攻坚克难的三级网格作用。选派17名县处级干部、21名科级干部,担任38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优选19名乡镇干部、22名致富能人、28名退伍军人、2名扶贫专干充实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做到事有人干,干必有果。同时明确党小组长作为联系服务群众责任人,动态掌握政策落实情况、生产生活需求,贴近群众,服务到人。全县3593名帮扶联系人结对帮扶6724户贫困户,468名帮扶联系人结对帮扶703户边缘易致贫户,实现“全覆盖”。

全县上下主动作为,靶向发力,一系列补短板、强弱项的攻坚举措,确保了政策落实、落细、落地,营造了比学赶超、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浓厚攻坚氛围,形成了“戮力同心拔穷根”的磅礴力量,为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产业领航,高效提升脱贫攻坚加速度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凤台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五位一体”扶贫模式,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

凤台县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贫困户家庭劳动力调查摸底,摸清贫困劳动力信息、就业意愿和技能培训情况,通过网络培训方式,加强贫困劳动力实用技能和就业创业培训,对扶贫成效较好、受疫情影响较大、发展遇到困难的经营主体给予倾斜扶持,落实复工复产、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帮助就业扶贫车间做好复工前的卫生防疫、消毒等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带贫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采取“就业扶贫基地+居家生产”、“企业订单+居家生产”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居家就业。该县古店乡北王集村村民管占菊,爱人去世多年,这些年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在精准扶贫中,管占菊被安排到村里的手套厂上班,厂里把原料分送到贫困户手中,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既避免了人员集中聚集,又省去了务工者来回跑,管占菊足不出户每月就能增加收入2000多元。

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凤台县合理开发乡村公共卫生、消毒保洁、宣传防控等临时公益性岗位,坚持群众自愿、公平公正、分类定岗、精准安置,优先安排因疫情暂时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该县朱马店镇今春以来依托公益性岗位,一次性解决52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该镇徐王村李广玉和其他五位贫困户与属地企业凤台牧原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实现了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每月可增加收入3000元。

凤台县还积极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家庭工厂、家庭市场等“短平快”项目;创新产销对接方式,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扩大贫困村、贫困户产品和服务消费,通过“电商企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利用电商、微商等平台帮助贫困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线上销售农副产品;加快扶贫小额信贷审批进度,推行优先优“贷”,鼓励支持保险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增品扩面,切实扩大保险保障范围。全县38个贫困村已建成38个畜牧、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等扶贫基地,形成了村村有产业的扶贫新样态,一个个彰显执政智慧和理政水平的新举措,换来了脱贫攻坚“加速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2017年3月,凤台县与石台县建立结对帮扶工作关系以来,自我加压,积极寻找工作着力点、突破口,立足凤台县所有、石台县所缺,从竹林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多角度、宽领域谋划推进石台县脱贫攻坚工作。省及省以上媒体宣传报道凤石两县结对扶贫活动20多篇,新华社智库第49期专刊登载“安徽省凤台、石台两县结对帮扶工作调查”,省政府专门批示“凤台县的帮扶做法很有成效,结对帮扶就要帮在点子上,用心用情用力,携手奔小康”。2018年启动开展了“万人赴石台·旅游助脱贫”活动;2020年5月,举办了“石台农特产品展销及旅游推介会”,参会企业达126家,现场成交120余万元;组织干部交流挂职锻炼7批140人,组织帮扶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双向异地观摩培训500多人次;“凤台大桥”、“友谊公路”(启黄路)、“七都大棚”、“丁香产业园”等一批援助项目建成投用,招商引资、旅游扶贫和消费扶贫成果丰硕,切实做到了结对帮扶工作帮到“心坎”上、扶到“心窝”里。

(三)鼓足干劲,高质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

要解决物质贫困,必须消除精神贫困。要清除“懒”的细胞,就要输入“勤”的基因。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成为凤台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课题。

把身边的典型树起来:

今年34岁的马万彪曾是凤台县朱马店镇利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来,马万彪从一个养猪“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养殖能手。脱贫致富后的马万彪,每天不仅忙着自己的养殖场,还身体力行地向身边的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口传手授养殖技术。“俺自己富了,更想着身边的人都能富起来,只要他们在养殖中遇到难题,俺就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看着他们日子过好了,俺打心眼里高兴着咧……”马万彪自豪地说。

凤台县钱庙乡陈圩村陈在正,因小腿天生弯曲而终身残疾,成为村里典型的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多次到陈在正家中扶贫走访,鼓励他增强生活信心,靠自己的双手摘掉穷帽子,并带着他参加市县举办的家电维修实用技术培训,帮他在村里的小街上租了一间店铺开办了个家电维修店,家用电器、电动农具、电子玩具,在他手里都不在话下。“党和政府照顾俺,俺不能有依赖,手里有技术,就出点力,多靠靠自己。”

“这种牛适应性强,喂食时要少喂勤添。”在凤台县顾桥镇临淝村,脱贫户王丽在自家的牛棚里向前来学习喂养技术的村民说道。4年前,王丽被确诊为白血病,为了治病负债累累,成了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王丽与弟弟配型成功,在省城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在健康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王丽渡过了难关,身体也逐渐康复。2018年底,王丽和丈夫决定不等不靠,学习肉牛养殖技术,两年多来,夫妻俩养的牛从24头变成了42头,不但顺利脱了贫,还靠养牛过上了好日子。

……

身边的典型最有可比性,身边的典型最具感召力。这些典型经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各种会议详细传达,让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脱贫的精神人人皆知,使他们成为全县63万人心中奋斗的楷模、学习的榜样、耀眼的明星。

把脱贫致富的项目定下来:

一部分贫困群众消极等待,找不到合适的致富项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干部发扬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把为贫困群众找准脱贫致富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有效抓手,想尽一切办法,做出最大努力。陈传安,是凤台县杨村镇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3岁那年,因患小儿麻痹症,造成左腿残疾。15年来,他潜心学习农业技术,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服务平台,不仅提早致富奔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同时也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带领着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民一同致富,奔上小康路。

把贫困群众脱贫的干劲鼓得足足的:

对于刚刚在脱贫致富路上迈开步伐的贫困群众而言,激励他们甩开膀子加油干是最精准的扶贫。一个思路的转变,诞生一个智慧的方法;一个智慧的方法,匹配一个恰到好处的运用,将社会爱心奉献与贫困群众个性化需求精准对接,把“输血”的捐赠,秒变为“造血”的动能,实现了从精神到物质的双扶。杨荣群是跨世纪大学生,毕业后曾是深圳一家外企的白领。2009年,她同爱人李国龙积极响应家乡的“凤还巢”工程,回到家乡丁集镇张巷村,从农户手中流转22亩土地,种起了葡萄,编织起了田园创业梦。创业中,杨荣群并不是一味追求产量,而是注重“技术+品质”。通过十几年的打拼与逐梦,杨荣群种植的葡萄不仅因品质好、纯天然、无公害,远销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而且还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三十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迈向小康路,成为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路上的先行者。

一批批贫困群众通过努力脱贫致富的事实,一次次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2020年脱贫攻坚大决战以来,凤台县进一步增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决胜战的政治自觉,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加大项目、资金等要素投入,及时打好政策“补丁”,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

用砥砺奋进的硕果交出“成绩单”

一体整改、一体推进、一体解决。加强监测预警,落实帮扶措施,坚决防止返贫致贫,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坚决确保脱贫攻坚质量更高、成色更足,坚决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五年来,攻坚责任压紧压实,精准脱贫深入人心。凤台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党政主抓、分管专抓,驻村工作队、扶贫专干、帮扶干部具体落实的责任体系,采取日常暗访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每月初制发“扶贫重点任务清单”,月底暗访排序,落后乡镇约谈鞭策,形成全县一盘棋、全员抓落实的扶贫工作局面。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推深做实领导干部“包乡走村入户”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全面完成遍访38个贫困村任务。

五年来,各项投入大幅提升,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共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9亿元,累计整合资金13.11亿元,升级、改造和新建道路866公里、道路养护60.2公里,贫困村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26亿元,投放贴息资金1228.2万元,受益贫困户5259户,贫困群众在“真投入”和“真帮扶”下,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五年来,“十大工程”统筹推进,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全县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贫困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38个贫困村中建成扶贫园区40个,产业达标村38个,“一村一品”村6个,产业达标户1533户,现有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6个,主体带动率和到户项目覆盖率均在80%以上。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226.4万元,扶持了116家种植、养殖、加工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造“稳粮食、扩蔬菜、强畜牧、兴水产、重加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五年来,结对帮扶合力攻坚,基层基础不断夯实。14个乡镇扶贫工作站各配备2至3人,207个行政村各配1名扶贫专干,38个贫困村选派帮扶干部114人。通过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编印《筑梦的声音》,讲好扶贫故事,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舆论氛围日渐浓厚。“百企帮百村”帮扶成效显著,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公益扶贫、社会扶贫,106家企业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充分发挥派出部门行业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送思想、送技术、帮项目、找门路,推深做实“一抓双促”,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发展集体经济、强化基层党建,群众工作本领明显提高,农村治理能力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效巩固。

五年的时间,全县38个贫困村分别于2016年、2017年稳定出列,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6724户16976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71%下降至0,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2315元增加到2020年11335元,年均增幅64.94%。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工作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包括凤台县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等1501个单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用久久为功的韧劲振兴“乡村梦”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决不负人民,推进乡村走向振兴。

阳春三月,记者走进位于凤台县凤凰镇的安徽润航农业科技公司,占地860亩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内,绿意葱茏,生机勃发,中山杉、水芹、果桑以及生态养殖等多个循环种养模式,形成了凤台县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样态。这个去年11月11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实地调研并给予肯定点赞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是凤台县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一个生动写真。

采访中,记者在凤台县朱马店镇利民村了解到,该村2019年成功脱贫出列后,在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和致贫的同时,提早谋划对接乡村振兴工作,围绕基层党建、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好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如为激发村民自发搞好门前屋后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品质,该村创新思路制定了家庭环境卫生评比奖励办法,设置庭院整洁、生活垃圾及时处理等八项评比标准,不同等次的奖金和奖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激励了村民抛弃陋习、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自觉,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新时代新风尚渐趋渐浓。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凤台县充分认识到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务必抓紧抓好。“十四五”开局以后,凤台县以钉钉子的精神,及时安排春季大排查工作,抓好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对发现的问题一体整改、一体推进、一体解决,确保问题整改清零,以问题整改促进脱贫质量提升,在牢牢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统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更亮。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凤台县对已出列的贫困村和退出的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到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统筹做好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帮扶工作,对边缘户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动态关注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落实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脱贫人口,做到应保尽保,落实兜底保障政策。

产业兴则乡村兴,壮大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在安徽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项目现场,集中连片、整齐划一的单体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投入使用,棚内西红柿、草莓、生菜等果蔬苗已定植完毕,散发着勃勃生机,而棚外不远处后续设施建设也在如火如荼施工中。这个千亩智慧农业园区,将多渠道解决目前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所面临技术、资金、市场的难题,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农业+金融的有效融合,为凤台县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如今,凤台县正以“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为新的蓝图,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在强化基层党建、推进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基础上,持续在做强做大扶贫产业、优质农产品上下足功夫,抓好产业项目谋划,加大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加强产业、就业、金融的深度融合,借入围长三角一体化“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名单春风,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推广绿色种植方式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开展种植全程托管、订单收购、分级加工,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做强凤台糯米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实施。围绕38个脱贫村中建成的40个扶贫园区,继续加大对养殖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中山杉育苗优势项目、徐桥牌糯米生产区域减贫、润航循环农业产业扶贫等自主产业模式和品牌,充分发挥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造“稳粮食、扩蔬菜、强畜牧、兴水产、重加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壮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激活内生活力,增强脱贫村和脱贫户发展后劲,辐射带动脱贫户早日致富奔上小康路,切实将乡村振兴落到根上落到实处,推动“三农”发展进入提速增质的快车道。

脱贫攻坚,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向贫困状态的伟大宣战,也是干部群众的自我革命。在凤台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奋斗土地上,伴随着史无先例、气壮山河、顽强卓绝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正能量的精气神充斥澎湃,干部群众的视野、思维、能力、追求焕然一新,焕发出走向振兴的强劲动能。也许,这才是最大的变化和收获。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五年多的时间,全县38个贫困村高质量摘下了贫穷的帽子,将一个生态良好、产业兴旺、生机勃勃的新凤台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站在新征程上的凤台人,正朝着乡村振兴这一更加宏伟的目标阔步进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