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7756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鳅养殖技术77561(14页珍藏版)》请在读根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泥鳅养殖技术学 院: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专 业: 水产养殖学班 级: 2010级2班姓 名: XXX学 号: 指导教师: 时 间: 2013年5月19日泥鳅养殖技术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泥鳅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不过,由于需求量增大,野生泥鳅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泥鳅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设1养殖场的正确选址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养殖池环境和底质应符

2、合GB/T 18407.4的规定。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2 养殖场总体布局泥鳅养殖场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以东西长,南北短为最好,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面积30-100平方米左右,水深40-50厘米左右即可。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软泥。池壁要夯实并高出水面30-40厘米,比地面高20-25厘米以上。在池内近出水口处设一个占池面积5%-10%的鱼溜(集中鱼的地方),鱼溜比池底低20-30厘米。进水口要高于水面15

3、-25厘米左右。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最好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管理区一般设置在池塘的一侧,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

4、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二、泥鳅的人工繁育1 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2 选择健壮的亲鳅用于人工繁殖的亲本泥鳅来源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从天然水域采集;二是从其他生产单位或市场上收购;三是从人工养殖泥鳅中选留。其中第一种来

5、源较经济,自己捕捉后在34天之内可选择成熟者在生殖季节进行繁殖催产。第三种来源最可靠,选择余地较大,而市场收购得来的往往是几经周转,或较长时间蓄养,或密养运辅后对泥鳅损伤较大,必须严格筛选,并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培育之后才能使用。 雌雄鉴别:泥鳅雌、雄性在成体阶段主要的区别是在胸鳍,背鳍和腹鳍上方体侧白色斑痕三个方面,泥鳅体表多黏液,滑腻难抓。辨识时准备一个盛有少量水的碗或盆,将泥鳅放在其中,待其安定下来,鳍自然展开时,就可以很快辨认性别。在泥鳅的生殖季节,雌雄之间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用肉眼来鉴别: ( 1)体形 雄鳅较小,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雌鳅较大,背鳍末端正常,无肉质突

6、起,产过卵的雌鳅腹鳍上方体身还有白色斑点的产卵记号,未产卵的则没有。 (2)胸鳍 雄鳅胸鳍较大,第二鳍条最长,前端尖形,尖部向上翘起,雌鳅胸鳍较小,前端圆钝呈扇形展开。 (3)腹部 产卵前雄鳅腹部不肥大且较扁平,雌鳅产卵前,腹部圆而肥大,且色泽变动略带透明黄的粉红色。雌鳅一般2龄达性成熟,3 龄以上的个体大的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8克以上,最好3050克的亲雌鳅。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橘黄色具有光泽, 腹部白色,特征明显有个体。雄鳅也要选择 23 冬龄的, 体长 10 厘米以上,最好 1520 厘米;体重在

7、12 克以上,最好 3040 克的亲雄鳅,行动敏捷的个体;个体大的雄鳅精液多。雌、雄鳅都应体质健壮、体色正常、体形端正、无伤残、活力强、鳍条整齐完全。选择泥鳅亲本同时要注意雌、雄配比,一般雌雄比为 1:23。3产卵池和孵化池的准备该项工作应在泥鳅繁殖季节之前准备完毕。 先将池水排干, 晒塘到底泥裂缝。每亩用 70100kg生石灰清塘除野,每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塘中栽培水生植物,如篙草、稗草等作为鱼巢,或放养水浮莲、水葫芦等。池中每亩施人畜粪 400500kg。加注新水,水位达 2030 厘米,池周设置防蛙、防鸟和防逃设施。 产卵池、孵化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面积不宜太大,以利于操作管理,规模小的也

8、可用水箱。除了在产卵池中种养水生植物作为鱼巢外,还可以增设多须的杨柳须根、棕榈皮等作为人工鱼巢。人工鱼巢预先用开水烫或煮,漂净晒干。棕榈皮则要用生石灰水浸泡2天,生石灰用量为每千克棕榈皮5kg生石灰。 生石灰水浸泡后再放入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备用。为了使鱼巢消毒防霉,常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510分钟或0.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将晒干的鱼巢扎把后吊挂在绳或竹竿上,放入池中。等一切准备好后就可以放入搭配好的亲鱼了。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很差,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

9、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4 鳅苗的孵化和饲养水温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情况下,3天即可孵出鳅苗。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由黄色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从第3天到第8天,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每隔3至5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不宜太大,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泥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洄水是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

10、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的鱼虫。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差不超过1-2。三、泥鳅成鳅的养殖从鳅苗孵化,大约60天的时间,泥鳅就长到了5至8厘米,这时的鳅苗便可以放入大池塘养殖了。鳅苗入池之前,池塘需要经过精细的处理。1 池塘曝晒和消毒池塘曝晒。对于多年使用的池塘,阳光的曝晒是非常重

11、要的,一般在鳅苗入池前30天就要曝晒,将池塘的底部晒成龟背状,这样对于消灭池塘的微生物有很大的好处。挖出底层淤泥。由于池塘的底层淤积了很多粪便和剩余的饲料,所以池底的淤泥是病菌微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而泥鳅又有钻泥的习惯,喜欢在池塘的底部活动,所以对于泥鳅养殖池来说,鳅苗入池之前,必须要清除底层的淤泥。一般情况下,用铁锨挖起底部40厘米的淤泥,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小车推到远离池塘的地方处理。生石灰消毒。在生产中,提前一周左右,采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能消灭多种病原菌及有害生物。生石灰经水溶化后,变成强碱性溶液,能杀死残留在池塘中的杂鱼、昆虫、蚂蟥、清泥苔、水网藻和一些较柔弱的水生植物,以及杀灭寄生虫、

12、病原菌等,因此除菌效果特别好。生石灰的用量每亩1000千克,直接泼洒到塘底,泼洒之后加注新水,经过一周的时间,才能将鳅苗入池。2 鳅苗入池一个池塘只能放置同一规格的泥鳅,5到6厘米的泥鳅,每平方米可放养100-150尾,7到8厘米的泥鳅,每平方米可放养50-80尾,如果鱼塘条件较好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在泥鳅放养期间,如果密度过小,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如果密度过大,溶氧量降低,对泥鳅的生长不利。3 成鳅的日常管理(1)饲料的配制和投喂人工养殖泥鳅最好使用配合饲料,一是因为配合饲料营养全面,二是因为配合饲料使用方便,对水质的污染小。泥鳅的配合饲料分为三种规格,5到8厘米的鳅苗使

13、用一种规格,8至12厘米的中泥鳅使用一种规格,12厘米到20厘米的成鳅使用一种规格。三种规格的饲料不仅是颗粒大小的的不同,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也不同,鳅苗的蛋白质含量要求高一些,成鳅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低一些。现在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饲料的配方:1号饲料:麦麸42%、豆粕20%,棉粕10%,鱼粉15%,血粉10%,酵母粉3%。2号饲料:麦麸48%、豆粕20%,棉粕10%,鱼粉12%,血粉7%,酵母粉3%。3号饲料:麦麸50%、豆粕20%,棉粕10%,鱼粉10%,血粉7%,酵母粉3%。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时候,要沿着池塘的边缘泼洒,要求泼洒的非常均匀,避免在某一个地方过于集中,引起抢食的现象。饲料投喂每

14、天两次,投喂量以泥鳅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2)泥鳅养殖中的水温管理泥鳅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2摄氏度到30摄氏度,当水温超过30摄氏度时,泥鳅摄食减少,甚至停食钻入土中。所以饲养员要经常测量水温,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每天下午2点左右都要测量一次水温,如果水温过高,要及时加注新水。(3)泥鳅养殖中的水质管理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池水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20至25厘米为宜。泥鳅是非常泼辣的生物,基本没有病害,但是高密度养殖的时候,会因为泥鳅的密度大、投喂的饲料多、产生的粪便多等原因,造成池塘里pH值的改变、溶氧量的改变和氨氮含量的改变。泥鳅生长最适合的pH值是7至7.5,由

15、于池塘中藻类植物的生长,泥鳅养殖中常常会出现pH值偏高的现象,可以通过泼洒生石灰的方法来调节。池塘中的溶氧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溶氧量指水中氧气的含量。温度过高,水中浮游生物过多的时候,会造成溶氧量降低。当水中的溶氧量每升为2毫克以下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多注入一些新水,新水加进来,旧水换出去,整个池塘里的水就会形成对流,这样清新的水就能带进来足够的溶解氧,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否则就会因为水中的溶氧不足影响泥鳅的正常生长。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对泥鳅的毒性较强,会使泥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造成泥鳅慢性中毒,抑制生长。氨氮含量过高是由于泥鳅的排泄物,残饵,浮游生物残骸分解造成的。泥鳅养殖池中的

16、氨氮含量不能超过0.03,如果氨氮含量偏高,可以按照说明书的用量使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明显降低底质和水质的有机物含量,从而减少有机物质分解产物氨氮的释放。(4)检查防逃措施泥鳅的身体很小,即使池壁和池堤的洞穴很小,它也能钻洞逃跑,所以饲养员每天巡池的时候,必须检查池边的塑料布是否严实,防逃网是否结实,注意堵塞漏洞,防止逃跑。(5)每天打扫卫生饲养员每天都要打扫池塘边的卫生,尤其是要拔除池埂的杂草,防止杂草过长落入水中,成为泥鳅逃逸的道路。除了打扫卫生,还要打捞池塘里的有害昆虫,要把死鳅打捞出去,如果发现泥鳅有异常现象,及时分析处理。四、泥鳅的捕捞与运输n 泥鳅从5、6月份下池塘,11月份

17、就能长到15至20厘米,这个时候就可以起捕销售。泥鳅一般采用地笼捕捉,地笼是用竹蔑做支架,用鱼网做成的圆形笼子,泥鳅从一头的小孔游进地笼,便留在了笼子里,不能再钻出来。用地笼捕捉泥鳅不会伤害泥鳅身体表面的黏膜,能够提高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捕捉泥鳅可以在早晨下笼,下午收笼,沿着池塘每隔3米设置一个地笼。彻底清塘之后,还会有零零星星的泥鳅落在池塘底部,这时候,可以用手抄网在捕捞一次。捕捉到的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提高运输时的成活率。泥鳅的运输方法有袋运法,筐运法和箱运法,通常采用尼龙袋充氧运输。运输途中要及时捞除死伤鳅,撇除沾液,注意水温的变化,

18、防阳光直晒和大风久吹。到达目的地后,应逐渐使水温升高,使水温与环境温度接近(一般不超过5),以防泥鳅因温度剧变而死亡。五、病害防治 (1)烂鳍病(赤鳍病),主要流行于夏季。背鳍附近表皮脱落,肌肉腐烂。用10-50ppm的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5天。或者用10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小时后换水。(二)打印病,流行于7-8月。尾部两侧有红斑。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1ppm或五倍子全池用药,池水浓度为2-4ppm。(三)车轮虫病,流行于5-8月。病鱼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ppm。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ppm。仅供参考学习第 14 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