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浙江油橄榄引种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基金项目:浙江油橄榄引种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_方新高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木育种专项( 2016C02056-6 )。
油橄榄 Olea europaea 作为原产于地中海区域的重要木油料树种,全球油橄榄种植园的分布90%以上在地中海地区,其果实榨取获得的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活性营养物质,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橄榄油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消费量由1990~1991 年的 166.65 万 t ,升至 2019~2020 年的 309.4 万 t ,产量从 150 万 t 增长到 300 万 t;消费旺盛下驱动其种植范围由地中海十国,扩展至北纬45%uB0到南纬37%uB0间多类型气候的四十余国,面积也从1960年的260万hm2 ,升至目前1065万hm 2 ,显示出其较强的环境、土壤适应性,较好的引种效果。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于饮食健康的关注日益增长,也促进橄榄油消费的增加 ;截至 2020年,全国油橄榄种植面积约为8万hm2,其中甘肃约3.33 万 hm2 ,四川 2 万hm2 ,云南 1 万hm2 。甘肃审(认)省级品种 5 个,四川审(认)定良种13个,云南审定(认定)良种9个;2019 、 2020年度全国产橄榄油6000t 。浙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油橄榄引种发展,目前浙江全省累计种植面积0.07万hm2 ,并获得一定的经济产量;与此相对应,有关科技工作者开展了油橄榄生态适应性、良种选育、繁育技术、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本文总结油橄榄在浙江近50年引种栽培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训,以期对后续浙江油橄榄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引种历程
油橄榄在浙江省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种工作已有50余年的历史,引种油橄榄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4~1972年,为系统引种的试种阶段。该工作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试验站(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承担,其所在地浙江省富阳县作为浙江地区引种试验点,陆续从原林业部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得油橄榄引进品种;历经二十余年的持续引种,从阿尔巴尼亚、希腊、西班牙、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引进 68个(含杂交种)品种,收集全国各地单株116个以及自选单株9个,同时不断进行杂交育种和实生繁殖,获得一批具有良好表现的植株,并初步摸清油橄榄高温高湿环境下溃疡病致病机理 。
第二阶段 1973~ 1985 年引种评价阶段。在前期试种初见成效的基础上,陆续在在浙江多地开展油橄榄测产和推广工作。于 1979 年对 7~8a生树体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平均单株果实 91 个,平均单株产量 7.8kg ,最高单株产量为 21.5kg ,平均鲜果肉含油率为 15% 。为继续扩大浙江地区引种适应性评价,于 1975 年在富阳县松溪公社官山大队、南星公社洪家大队和三山公社三合大队、丽水地区林场和衢州地区常山县林场、宁波市鄞县、金华地区东阳县等地开展油橄榄示范林建设,种植品种包括钟山 24 号、卡林( Kalinjoti )、尼 - 80 、克里、九峰 1 号、佛奥( Frantoio )、钟山、科拉蒂 ( Cora -tina )、米扎( Mixa )、阿斯( Ascolana )和莱星( Lecci -no )等。通过技术指导,各试验点高效完成了油橄榄的扦插繁殖工作,平均生根率提高的90%以上,有效保证了种苗的供应,造林保存率在70%以上。在此期间,浙江省内其他区域也自发开展油橄榄种植工作,如常 山 县 芳 村 镇 下 猷 阁 村 发 展 面 积6.67hm2 。由于油橄榄原产地的地中海区域气候特征为冬雨性,夏季雨水较少,针对浙江地区夏季高温高湿,易造成病害及果实落果等不利现象,对引种后生长适应性进行评价。亚林试验站张子荣、王劲风研究员等通过对油橄榄花芽分化、花粉形态等角度对其适应性进行评价,明确浙江地区花芽分化时间及花粉形态规律;并利用PVO 蒸腾抑制剂提高树体抗旱适应能力和产量,并研发橄榄油制取工艺 ,初步筛选出如富春江系列较为适宜浙江地区种植品种。
第三阶段为1986~1999年,发展低谷阶段。在总结油橄榄生产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在浙江及周边地区如何进一步发展油橄榄有了正确的认识,需选择适合浙江气候的油橄榄品种和相应的授粉树,并加强管理,是浙江发展油橄榄的关键。在浙江及周边省份等小规模推广种植。由于如油茶等木本油料等发展困境相同,对于油橄榄的生物学特性缺乏全面的认识,且栽培经验还不足,致使油橄榄在浙江省的扩大引种栽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此阶段种植的油橄榄产量和效益无法达到预期,加之收购渠道狭窄、加工企业严重缺乏,导致大量果实无法销售;且随着其他经济林木的快速发展,油橄榄被大量砍伐和死亡,全省仅在杭州植物园、富阳等地零散保留几百株。
第四阶段为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对外交流的频繁,也伴随着消费者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油橄榄的食用和观赏价值被广大群众所认可和接受,推动了浙江油橄榄产业的新发展,带动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企业陆续加入到油橄榄引种工作中。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朱申龙研究员等于 2000 年开始在在温州乐清等沿海滩涂地开展油橄榄引种工作,现引进百余品种,并对佛奥(Frantoio )、莱星( Leccino )、配多灵( Pendolino )、莫拉约(Maurino )和莫拉约 ( Mo -raiolo )等品种的表现进行评价,认为莫拉约(平均单株 21.5kg )和佛奥(平均单株12.5kg )的表现较好 。金华种植大户于2000年前后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引进油橄榄 10 余品种开展种植,造林面积 3.33hm2 ,经过十余年的种植,最高单株为15kg 以上;金华市盛博奥集团通过引进油橄榄大树,在婺城区罗店镇建立13.33hm2的种植基地;丽水地区西班牙归国华侨成立的野峰油橄榄公司在青田和松阳等地开展油橄榄种植,从国内外引进几十个品种,目前保留面积13.33hm2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对新品种进行连续测产观察,陆续筛选出一批适应性强、含油率高和产量稳定的优良品种,并初步选育出一批品种和杂交群体,并开展容器苗培育等试验 ;各研究单位根据浙江气候及土壤分布的差异,陆续在浙北(海宁、富阳、建德)、浙中(金华婺城区、义乌)、浙东(余姚、象山)、浙南(青田、泰顺县、瓯江区)等典型地区建立起油橄榄引种示范林和种质资源收集库。与此同时,油橄榄树体高大、树形优美的特点,被浙江多家园林绿化公司引入国内,如浙江虹越等陆续从意大利等地购买上百年大树进行盆栽,用于盆景造型,取得较好的园林绿化效果。
2 经验教训和发展前景
2.1 经验教训
由于历史原因,浙江的油橄榄引种栽培也受到国民经济调整和政治因素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由于在引种过程中技术支持薄弱,品种选择和丰产栽培意识不足,以致出现不顾及该树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套用传统林地管理方式盲目扩大油橄榄的种植范围。由于浙江气候和土壤条件完全不同于地中海区域,浙江省春季雨水较多,而油橄榄作为风媒花,花期多集中在 4 月中旬 ~5 月中旬,因此选择适宜品种,有助于降低雨水过多、过频对产量影响,且品种搭配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种植需适地适树;浙江土壤偏粘,而油橄榄对土壤透气度有一定要求,种植于粘性较强土壤使根系扩张困难,导致生长缓慢和开花结果困难。因此针对该气候下的油橄榄栽培技术未完善,造成产量低,病虫害危害严重,致使油橄榄死亡。另外,加工企业数量不足;油橄榄的种植点零星分散,不具备加工设备,使油橄榄的果实没有得到迅速的加工形成橄榄油。油橄榄种植户经济收入低,伤害了林农的积极性,许多老的种植点被迫砍掉结实累累的油橄榄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致使 1989 年以后,油橄榄引种栽培陷入停滞状况,大量油橄榄林分被砍伐无人管理,最终死亡。如常山县上猷阁村曾经种植近百亩油橄榄,但由于管理水平不足,后期加工缺乏,导致大量油橄榄无法处理,从而被废弃。
2.2 发展前景
从世界范围看,橄榄油在全球需求旺盛,虽然各地多有引种,但是产量主要依赖于地中海区域;由于油橄榄的生长受土壤、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其果实的产量不能无限增长,故橄榄油求大于供的局面不易改变。目前,国际市场对橄榄油的需求以每年218%的速度增长,成为仅次于大豆混合色拉油的第二大食用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橄榄油特殊的营养保健作用已越来越被中国人民所认同,消费由最初的几百吨,升至5.2万t ,进口4.6万t 。这些数据显示出橄榄油消费市场逐步扩大,橄榄油及油橄榄产品的市场前景良好,但我国目前油橄榄种植面积和果实、油脂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目前中国橄榄油主要在四大消费市场:北京、上海、广州、江浙地区;浙江省作为橄榄油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对橄榄油认识较多,使消费者乐于接受橄榄油的较高价格,常作为日常食用和礼品进行消费;同时紧靠上海和江苏市场,虽然前两者有种植油橄榄的历史和区域,但是适生区较为狭小,无法规模化种植,这也为浙江发展油橄榄提供较好的机遇。因此发展油橄榄种植,可以紧贴消费市场,缩短产销距离;且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形特征,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可用于发展油橄榄种植。与此同时,浙江省多家科研单位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优选品种及配置合理栽培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油橄榄经济效益,并获得较为详实的数据和资源;筛选出一批备选品种,并已开展小规模种植,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浙江省发展经济林产业基础好、认识度高,香榧、山核桃和油茶等产业方兴未艾,结合油橄榄发展已有的良好基础,从而为油橄榄产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多有利因素。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产业发展规划
综合考虑自然立地条件、资源分布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合理区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要求,将油橄榄作为我省重要木本油料树种之一进行布局,提出包括以青田为核心的浙南瓯江流域低山河谷区、以象山 - 临海为中心的浙东沿海盐碱区、金华婺城区为核心的金衢盆地红壤区(专用砧木嫁接苗造林)和富阳为核心的浙北山地丘陵的四部分,支持油橄榄良种繁育、科技支撑、基地建设以及产品加工等,进一步加快全省油橄榄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按照适地适树、比较优势、适度规模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特色发展,避免盲目发展。结合重大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在资金投入、金融扶持、科技研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根据全省发展需求和技术瓶颈,加强项目设计,由林业部门牵头此项工作,联合省其它相关单位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制约我省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品种和栽培技术障碍。
3.2 产业布局优化
油橄榄不仅只是油用和餐用的树种,橄榄叶片富含类黄酮、橄榄苦苷等高附加值产品,因此在解决前期科学问题,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形成种植、加工和销售体系。由于我省地域有限,但市场和技术可以形成领先优势,打造精品化油橄榄产业,形成浙江标准,整合油橄榄产业链条。建议把握油橄榄产业链中“种、苗、林、叶、果、油”。“种”:良种的申请和发布严格把关,针对性地加速品种审(认)定工作,适度发展。“苗”:推广和应用审(认)定种苗;“林”:种植和栽培管理技术应标准化和规范化;“叶”: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提升油橄榄价值;“果”和“油”:坚持高标准成熟采收和鲜榨,打造真正的特级橄榄油。并且紧紧围绕“浙江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方案(2020~2024年)”,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适宜生态发展为原则,构建特色油橄榄区域发展新格局,规划以浙江省浙东沿海滩涂、浙南山地和浙中盆地为辐射的油橄榄产业带,打造连片种植区、产业融合、现代林业元素汇聚的油橄榄特色种植园,努力建成质量效益好、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高、引领长江中下游的现代油橄榄产业强省。
3.3 科技支撑引领
加强院地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形成产学研一体科研机构,针对我省特殊的地形和土壤结构,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培训力度,缩短研发到运用距离,尽快总结提出适合浙江省的油橄榄新品种,加大新品种转化运用速度,着力推广一批前期品种,以及其它适应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新品种(餐用品种)。积极集成新品种适宜的配套生产管理技术,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加快优新品种和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栽培管理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以及形成基于山区多样性气候和立地条件下的栽培技术,特别是困难林地造林技术。
3.4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加快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更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企业建设现代油橄榄产业标准化基地,积极参与流通、加工、贸易各个环节。吸引一批有实力、带动力强,在加工、贸易、出口等方面经验丰富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全省油橄榄开发,鼓励、支持油橄榄种植、加工和销售产业龙头企业协同合作,组建省内油橄榄产业联盟,引导小农户分工分业发展,提升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