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书记”带领下,临高道灶村探索脱贫新模式
规模+技术+管理,铺就养鸭致富路
■ 本报记者 李佳飞 特约记者 吴孝俊
“啧啧啧……”台风后的道灶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村头池塘里近千只黄脖黑背的小鸭欢快地嬉戏着,饲养员王金安一边撒着饲料一边忙着“招呼”这群自由散漫的小家伙。“这是村里第一个扶贫产业项目,寄托着大家脱贫致富的希望。”王金安说。
说起这个项目,村民们都十分感激来自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第一书记”——王吉球,他是去年7月来到临高县博厚镇道灶村的。这是临高北部沿海渔村,全村273户1260人,多数村民以打渔为生,村民人均收入普遍不高。
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是王吉球进村后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经深入调研,他发现,道灶村具有大面积的海水和淡水混积的水沟。每当涨潮的时候,海水会涌进水沟;退潮时,水沟会留下许多的海鱼、海虾等,“非常适合发展咸水鸭养殖”。
于是,他多次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汇报,争取局领导的支持。
“一是当地自然环境和条件适合咸水鸭养殖,二是这个项目受益快,有利于快速带动贫困户脱贫。”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陈宙说,收到汇报后局里曾多次派人进村调研,经商议大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可行,于是决定给予扶持。
在“第一书记”极力争取、帮扶单位积极推动下,今年9月27日,临高县博厚镇道灶村咸水鸭养殖项目开工仪式暨道灶村养殖专业合作社揭牌仪式在村民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进行。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扶持启动资金10万元,项目采取“村委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吸收合作社成员22人,其中有贫困户,也有养鸭能手,每户以2000元入股,明确产出效益进行分红,由村委会监管,收取产出盈利的3%作为管理费,合作社负责养殖建设、鸭苗采购、饲养、肉鸭销售等,第一期计划养殖咸水鸭3000只。
很快,王吉球便带领合作社成员从澄迈县福山镇购回了第一批鸭苗,共1000只。雏鸭进村时,村民们高兴得放起了鞭炮。
“以前,村里也有人想过养鸡养鸭,但散养不成规模,技术、管理也很不到位,不像现在,有专业的合作社负责。”村委会主任王国连说,不仅如此,村委会还参与到项目中,不仅有利于团结村民,齐心发展生产,而且通过抽取部分产出收益,村委会集体也有了收入来源,有利于解决处理村庄公共事务时所需的资金问题,推动整村发展。
据了解,咸水鸭养殖一般90天—100天即可出栏,按照目前市场上每斤12元的收购价计算,首批1000只咸水鸭将在今年春节期间售出,预计可盈收6万余元。
“后面还将扩大规模,如果管理得好,每年可产出3到4批,经济收益比以往翻几番。”合作社理事长王修录也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之一,他特别珍惜眼前的这个致富良机。
(本报临城10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