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还要多多种植黄蜀葵,让大家能够种植这种轻体力活的经济作物。”最近,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的张国象和彭椒梅夫妇在田里忙碌的同时,又规划起了明年如何发动村民共同致富。
人少地多的建龙村,出门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人。2023年,张国象夫妇俩种植了20几亩南瓜,南瓜获得大丰收。更难能可贵的是,夫妇俩一个是盲人,一个手部残疾,还带动发展村民种植了黄蜀葵,并且完成丰收,每亩产量达到4000多斤,亩产收入4000多元。
夫妻俩身残志坚 带领村里更多残疾人共同致富
“张国象是盲人一级残疾人,彭淑梅是肢残三级残疾人。”重庆市残联派驻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第一书记胡佳表示,就是这样身体条件的一对夫妇,却努力带领村里共同创业 ,身残志坚带动村民致富。
今年60岁的张国象是丰都县艰创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创始人,是先天性一级视力残疾,他的妻子彭淑梅如今也是当地一家食用菌种植场的创始人,三级肢残。
在2011年,夫妇俩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场,2015年,又成立了丰都县艰创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过近6年的摸爬滚打,2年后在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建成了1000平方的食药用菌菌种场和30亩食用菌大棚基地,发展并带动周边村社种植药材和蔬菜500余亩,开始以直发农户食用菌菌包形式让农户体验到种植食用菌的好处,继而发展农户种植黄蜀葵、榨菜头等经济作物,带动他们一起致富。
胡佳告诉记者,夫妇俩虽然是残疾人,但是身残志坚,不等不靠,历经磨难也没有灰心丧气,怨天尤人,反而在长期的辛勤经营中事事亲力亲为,顽强拼搏,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不仅如此,合作社经营期间,夫妻俩不但自己创业,还以聘请残疾人在合作社长期及季节性工作等方式帮助周边村民和残疾人脱贫致富,成为带领当地村民及残疾人致富的领路人。
多次创业 夫妻两人经历赔本、受伤
别看现在做得有声有色,但张国象夫妻俩的创业路曾经也充满坎坷。
20多岁时,张国象夫妻俩在农村干了几年农活,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人决定到丰都县城里去闯荡。
张国象先是找到一个原来栽培过茯苓的人,共同投资十几万栽培茯苓,经过大半年的辛苦努力,望眼欲穿地等待地里长出茯苓,最后却血本无归。
总结经验教训,因为菌种本身的问题,菌丝根本就没有传引到木材上去。这次的教训让她们懂得,如果自己不掌握菌种技术,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夫妇俩先后到湖南靖州、陕西洋县、福建莆田等几个省市多方考察学习,终于学成了制作菌种的技术。学成回来后,夫妻办起了菌种加工厂,准备东山再起。
命运却再次作弄人,2013年,因为一个工人操作失误,彭淑梅用手在装袋机里清理杂物的时候,一个工人无意间开启了电源,瞬间将彭淑梅的手绞进了机器,造成大拇指被生生绞断,肌腱断裂,手臂皮肤大面积绞伤。
这段时间,是夫妻双方最为艰难的时期。一方面,种植在山上的茯苓等待开挖,场里的菌种等待接种,医院还要找人进行陪护,家里孩子也无人照顾。直到现在,因为肌腱没有接好,彭淑梅的手还不能用力,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和进行技术指导。
免费帮助当地残疾人 教技术还教知识
出院后,彭淑梅并没有自暴自弃,毅然挑起创业的大梁,手把手地教会工人制作原种、栽培种,怎么接种、怎么管理、怎么出菇、怎么加工等等环节,事事亲力亲为,不断增加品种和扩大规模,才有了现在初具规模的菌种场和栽培基地。
在栗子乡,夫妇俩将做好的秀珍菇菌包免费提供给当地的残疾人,指导他们怎么洒水,怎么出菇,然后由她们负责将秀珍菇回收后出售。
在丰富湛普镇和包鸾镇,张国象夫妇还将茯苓菌包分发给当地残疾农户,让他们根据利用当地的便利资源,栽种茯苓。在菌种场里,他们尽量招聘残疾人到厂里打工,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改善家里的生活。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如甘露,患难显真情。今年的南瓜丰收之后,夫妇俩又在涪陵联系好了收购榨菜头的厂家,准备在基地和建龙村大量发展种植榨菜,然后收购来进行盐渍和剥皮加工,再卖给联系好的厂家,走产销一条龙的形式,发展并带动更多村民和残疾人共同致富。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