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记者:这样两块的差距有?

农民:两边相差3500斤正差30%。

周林昌:所以我说把把握握增产20%比较把握。

解说】:同一块姜田,同时播种、同时下肥,同期浇地,却出现了这么大的产量差距,老胡和老周心里明白,两块姜地里只有一处不同。那是在春季播种的时候,在一位专家的指导下,用两种不同薄膜,在姜地里做了对比实验。

4月初,地里最喧嚣的就数莱州的姜田了,这时其它作物都还没有开始种,姜农们都已经开始整地,撒肥,早早地忙起了种姜。种的早,目的是要让姜有个好的产量。因为生姜是宿根草本植物,它的生长期越长,地下的姜块膨大得越大,产量也就越高。

可姜又是喜欢温暖和湿润的作物,温度达不到20摄氏度的时候,就不能正常生长。为了解决4月份温度低的问题,莱州姜农都给姜搭上了小拱棚。

【现场】山东省莱州市大姜协会顾问 周林昌:以前用的是大姜平膜覆盖那样种得比较晚传统的种法是,“五一”前后下种大姜生长期大约在180天左右,这个就能达到190天甚至195天,因此它的生长期长了产量也就高了。

【解说】:搭上个半米来高的小拱棚,就支起来一个小空间,阳光照进来时,地温能很快提升上来了,相比平铺地膜,地温高出10摄氏度,这样姜就可以实现早出苗早生长了。

老胡和老周他们做的对比实验很简单,就是在这时候,把铺在拱棚上的薄膜,一边用的是传统的无色透明膜,而另一边用了绿色的。

透明膜,很常见,但绿色的,可是一般农民都很少见过,为啥要给姜铺绿色的薄膜,这还得说到他们的那位指导专家,他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徐坤教授,研究生姜栽培有30年了。用绿色薄膜覆盖栽培生姜,就是他提出来的。

研究作物栽培多年,徐坤也明白选择绿颜色做覆盖物,多是在给绿色植物帮倒忙。可绿色膜用在生姜上时,却出现了增产的效果,这个实验结果,最初也颠覆了徐坤教授的传统认知。

【采访】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徐坤:赤橙黄绿青蓝紫,包括黑色的我们也用了,甚至包括银灰的,连续多地两年的时间都证明这绿色的好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是半信半疑,因为公认的基础理论认为绿光是无效光,而我们这个绿色薄膜是显著提高了绿色光的透视比例。但是连续做了几年的生产对比试验以后发现,效果还是非常稳定。

【解说】:大多数的植物叶片呈现的是绿色,就是因为在可见光中,叶片中的叶绿素、胡萝卜素对绿光吸收的最少,把它反射回来。姜的叶片也是绿色的,按理说使用绿色薄膜,阳光透过时,光强度和光质都发生了变化,它的叶片一样不吃“没营养”的绿色光,光合作用势必也会受到影响,但得到结果偏偏是在生姜上增产了。

得到实验数据后,徐教授又进行了10年的研究,他不断找寻理论依据,也不断地完善这个只用在生姜上的绿色薄膜。

更加专注研究起绿色膜,因为他知道每年小拱棚建起来,透明薄膜铺上后,也同时给姜农们带来了很多生产上的烦恼。

【采访】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徐坤:几乎每年都有因为覆盖这无色透明膜灼伤幼芽使姜不能出苗的这种现象存在但是经过多少年摸索的他们也逐渐掌握了这个规律

【解说】:小拱棚用上后,地温开始渐渐上来了,姜苗也悄悄地钻出来,可就是从姜苗一出来,制约姜产量的一个重要的危害也来了。

【采访】:

胡令圣:这就是标准的,日烧一般从下面小叶从小叶开始。

记者:这个也是吗?这个边缘有点黄。

胡令圣:这个烧的没有过分严重,像这个就比较严重,日烧是姜农在管理大姜当中比较难办的问题,这是普遍的现象。

徐坤:叫光氧化或是光破坏对症表现就是色素降解。

记者:您看这个是不是就是色素降解?

徐坤:对对,这个叶绿素已经没有了,整个已经枯死了,前期比较轻的时候还有,可逆的像这种已经完全都不行了。

【解说】:除了姜苗的叶子发黄了,这时候,小拱棚里还经常能见到一种长势奇怪的小苗,幼苗的叶片始终不能舒展开,而是互相缠绕着。当地人把它叫弯辫子。这也是让他们比较头疼的现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