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闻6月8日电(马丽娟)很多人都知道鸵鸟是“世界第一大鸟”,可作为“世界第二大鸟”的鸸鹋,知道它的人却并不多。在哈拉玉宫乡台斯砍村库尔勒市富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赵静夫妇饲养了200多只鸸鹋,每年增收40万元,不仅如此,还教乡亲们养殖技术,一起增收致富

6月4日,在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台斯砍村库尔勒富态养殖合作社的围栏里,数十只大眼睛、长睫毛的鸸鹋迈着大长腿悠闲地踱来踱去,扇动着灰褐色的小翅膀,伸着长长的脖颈,好奇地打量着前来参观的人,表情十分呆萌,饲养员正在清理水槽,添水,打扫圈舍卫生。一旁的小围栏里,一群刚刚孵化不久的小鸸鹋正欢快地跑来跑去,养殖户赵静一边投放饲草料一边说:“鸸鹋适应能力比较强性,繁殖能力也比较强,容易管理,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耐粗饲,主要饲料是以草为主,对常见的禽类传染病抵抗力强。”

据了解,鸸鹋也叫“澳洲鸵鸟”,属于鹤鸵目鸸鹋科,体型仅次于非洲鸵鸟,是种价值极高的罕见珍禽,浑身上下都是宝。皮是优质皮革,羽毛可作为装饰物,肉营养丰富,蛋壳可制成工艺品。

鸸鹋的产蛋期为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一个产蛋期内大约可以产出25—30枚鸸鹋蛋,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赵静说:“目前一个鸸鹋蛋的市场价在200元左右,我们从2016年开始养鸸鹋,从最初的几十只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只,现在每年产蛋1000多枚,预计今年销售鸸鹋幼苗和鸸鹋蛋的收入能达到40万元左右。”

在村干部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刘静夫妇不仅自己养殖,还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到鸸鹋养殖事业中来,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和经验,帮助销售等,目前已带动了5户村民发展鸸鹋养殖,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近年来,库尔勒市以促农增效、增收为出发点,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农牧民发展特色养殖,提升群众“造血”功能,既培育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也让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