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系我国北方特有的珍稀乡土树种,既是防风固沙的先锋生态树种,又是种植效益非常好的经济林果,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它是优良木本油料树种,又是珍贵的旅游观赏花木,也是优质木材树种和常用中药材,而且具有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卓越、寿命高达千年的优点。
文冠果种仁营养成分极为丰富,有长寿、美容、保健的特殊功效,可作为极品食用油和名贵中药,更是天然保健品和美容用品;枝、叶、干、根、花都有独特作用。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它是北方人民首选的经济树种,更是沙漠戈壁、丘陵山区、干旱瘠薄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
那么,这么好的树种,为何没有发展起来呢?传说文冠果是神树,最早由僧人引种。后来,被唐德宗皇帝发现后,又被历代皇帝所独享。文革时期江青曾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可惜文冠果也随着她的倒台而遭遇了浩劫。那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30年间,文冠果曾多次被提倡和推广,为什么还发展不起来呢?
文冠果历来存在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西北文冠果基地从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入手,利用控水育苗、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等措施,解决了移栽成活难题;西北文冠果基地从全国56个地方购买了文冠果种子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挂果早、挂果多就采下来,进行第二代育苗,一直进行了8代共23年时间,才培育出了高产文冠果种苗,从而为文冠果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西北文冠果基地被315授予全国重质量守信用联盟单位,被甘肃省农牧厅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马成福原来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由于写作《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20年。他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经过杂交选育培育出了高产文冠果新品种,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还被聘请为宁夏文冠果总顾问。原来兰州市只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他带领西北文冠果基地员工在兰州新区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的荒山上种植了50万棵文冠果;原来白银市只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他带领白银市干旱山区农民发展了50多万亩文冠果。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实践科研和宣传推广为一体,带领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干成了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历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们培育的文冠果种苗,已经走出了甘肃,扩散到了西北、东北、华北,引种到了四川、江苏等南方地区,我们的高产文冠果正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结果。
马成福出生于十年九旱的甘肃景泰,"甘肃太苦,甘肃太穷。""苦"主要是生态环境不好,"穷"主要是没有治穷致富的好项目。作为甘肃土生土长的作家,他一直苦思冥想,苦苦寻找治理干旱和风沙的良策。如何才能根除甘肃的"苦"和"穷"呢?有没有一个好项目,既可治"苦",又可治"穷","让西北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呢?
甘肃土地贫瘠,气候严寒,天气干旱,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只能选择一种抗旱抗寒的经济树种。于是,他考察了一个又一个树种,可是常规树种都无法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无法达到那种理想的效果。多年来,他在希望、失望和希望之中纠结,怎么可能有这么一种神奇的树呢?如果有就只能是神树了!真有这种神树吗?
皇天不负苦心人。2000年春的一次采访途中,在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内蒙古左旗孪井滩,他看到一片文冠果树林昂首挺立,而且树上还挂着果实,树下又掉了一层壳子。可见其抗旱性和抗寒性,生态价值极高,他又博览群书发现了极高的经济价值。于是,他开始潜心钻研文冠果,经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掌握了文冠果育苗、种植、绿化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即低产两大难题。
"移栽成活难",他认为主要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而是把文冠果作为常规树种来对待。所谓"深根性"就是它的根长得比杆快,一年生苗主根深1米以上,在土壤疏松的地方可达10~20米,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这就是它之所以能够抗旱和抗寒的原因,也是移栽成活难的原因。苗子长高了,根扎得更深,挖苗时受伤程度就重。常规树种苗子越高越好,而他在多次移栽实验中发现50公分左右(即30~80公分)的文冠果苗子较好。他可以在一年内让苗子长到二米高,但他却总是控水育苗,无论是一年、二年,还是三年的苗子,都让它长到50公分至1米高就好了,再高移栽成活率就难了。
所谓"肉质根"就是它的根就像"肉"一样柔嫩软弱,易伤,易折,易失水,易腐烂,严禁裸根吹风和曝晒,根系愈伤能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烂根,从而造成造林成活率低。文冠果书籍上说苗子从挖到栽3天时间内最好,超过3天就没有移栽价值。他通过多次试验用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的办法,使文冠果从挖到栽时间延长到了15天。只要重视"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认真克服生产上的弊端,文冠果就能够种植成功。
关于文冠果有个怪现象,报道种植面积很大,实际存活树木很小,移栽成活率很差,千花一果现象普遍。他认为造成"千花一果"有两种原因,第一,目前市场上,尤其是网上采购的种子,大多数都是野生的。用野生的种子育苗,结果较迟,且果子小而少,无论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劲。他们选种都是从能繁母树上亲自采摘,二年的苗子就能挂果,在后期管理较好的情况下五年丰产、十年以后高产。第二,管理不善造成的。他总结文冠果与水的关系就是,水地要控水,旱地不怕水。文冠果的抗旱性是它的生理特征,而不是它的丰产条件,抗旱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再就是,文冠果的苗子和小树不具有抗旱性,它就像婴儿一样需要人们的悉心呵护。只有它长大了,根穿透干土扎到湿土上了,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抗旱性能。
如果用野生种子育苗,每代从能繁母树上采种,必须经过5代,至少20年时间,才能培育出丰产的文冠果树,而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经济社会上,有谁会做这个吃力而无人理解的苦差事呢?用野生的种子育苗,再种到旱地里不浇水,就没有产量,育苗只能再用野生的种子,如此反复,这就是文冠果"千花一果"的真正原因。
汗滴禾下土,硕果满枝头。他发现人们都把文冠果种在干旱瘠薄的土地上,水、肥和剪枝一概不管,也许换了别的树种早就旱死了,还指望它丰产怎么可能呢?他发现个别长在果园里的文冠果,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比别的树更丰产;他也发现了杂长在荒地里的文冠果,别的树种都蔫不拉几的,只有它郁郁葱葱。他想,文冠果既然是生命力顽强的抗旱树种,就不可能种在水肥充足的水地里,但在它小时候,三五年内,适当地做些水、肥和剪枝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他曾经指导一些农民这样做过,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收入。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都是野生种子,用野生种子育苗,再种到干旱的土地上,必然是千花一果;即使有人工培育的种苗,如果栽在旱地上,没有水肥剪枝等管护措施,同样也是千花一果,这样野生的种苗长期超过人工培育的种苗,造成了文冠果"千花一果"的恶性循环。
其中,有几家文冠果知名企业,全国各地都用他们的种子和苗子,但他们经过人工培育的种子远远不够用,他们就收购野生种子出售或育苗。他刚开始搞研究文冠果时就多次上过他们的当,后来不得不自己采种和育苗。另外,赤峰文冠果闻名天下,而当地人对文冠果深恶痛绝。文革时期,赤峰就种植了30万亩文冠果,由于严重的低产问题给当地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没有实地考察过的外地人依然向往赤峰文冠果,还源源不断地从赤峰购买文冠果种子和苗子,从而造成全国文冠果低产,使文冠果产业举步维艰。
现在,政府采购苗木存在腐败和弊端。第一,政府采购苗木需要招投标,有文冠果苗子和技术的往往不能中标,而中标的往往是那些没有苗子的。第二,政府采购从县林业局,到乡政府,再到村子,最后到村民手里,少说也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环节太多,时间太长,如果是没有用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的裸根苗早就干枯死亡,因此政府采购的大面积种植项目更容易失败。
马成福通过多年的实验,大大提高了移栽成活率、提前了挂果时间。按照他的要求种植,成活率达到95%以上,移栽第二年就开始开花结果。
由一个握笔杆子的作家,到发展文冠果的企业家,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都化于无形,这也算他发展文冠果创造的奇迹。2012年7月,50万株文冠果营养杯苗就要出圃了,本来文冠果还没有被农民认识,现在又错过了栽植季节谁来种植?7月31日,他在兰州新区水秦路承包了2542亩荒山造林。经过严冬的考验,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可惜天不作美,2013年大旱一年,由于发不出工资,工人都跑光了,他就一个人用矿泉水瓶子做滴灌,救活了那些奄奄一丝的小苗。天道酬勤,2014年的雨水特别多,他们又补栽了5万株,曾经旱死的树苗也长出了新叶。周边都是光秃秃的荒山,他们这里却郁郁葱葱,成了兰州新区最美的风景线。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看来成就一番事业真不容易啊!尤其是文冠果,既然是神树,就注定要经历大灾大难才能休成正果。他坚定信心,继续培育文冠果苗木,继续大力推广文冠果,把文冠果产业做大做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20年的艰苦努力,西北文冠果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民网、人民日报科技探索、中国农业网、三农网、新浪网、凤凰网、中国农科新闻网、每日甘肃网等媒体重磅报道《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人民政协网报道《从作家到农民》《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政商参考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之梦》;中国科学网报道《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今日头条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难题》;健康导报报道《马成福的漫漫文冠果之路》;农业科技报报道《从生态作家到技术专家 文冠果开启致富路》;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报道《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中国贸易新闻网报道《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中央电视台报道《文冠果研发者马成福》;甘肃电视台报道《钟情文冠果 誓把荒山变绿洲》《绿色管理者马成福》;兰州电视台报道《荒山播绿人--马成福》;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马成福和他和文冠果产业》《栽下文冠果 绿起一片山》;每日甘肃网报道《为了西北大地的丰收》;新疆亚欧网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远赴新疆播撒致富种子》《高产文冠果扎根新疆》《西北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河南科技报报道《关于在河南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思考》。
文冠果和佛有缘,而他的人生理念是"心怀善念,佛慈天下!"
文冠果和文人有缘,而他是作家,是关注生态环境的报告文学作家。
今生,他和文冠果有缘。他一定要把文冠果发场光大,"让西北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