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我国养鸭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畜牧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据国家水禽产业体系统计,2017 年我国肉鸭出栏量为 31 亿只,鸭肉产量 709.5 万吨,其中肉鸭鸭肉产量 685.1 万吨,蛋鸭鸭肉产量 24.4 万吨;鸭肉占禽肉比例 30.51%,鸭肉、鸭蛋、鸭绒等产品年总产值高达 1000 亿元。据 FAO 不完全统计,我国年肉鸭出栏量维持在 30 亿只左右,蛋鸭存栏量为 3 亿多只,鸭养殖量占全球的 74.2%,高居世界首位。养鸭业已逐渐成为我国的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我国养鸭业的发展优势1. 鸭品种资源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鸭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生态条件各异的环境形成许多特色的地方优良的鸭品种,其中有 36 个地方品种鸭被《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收录,这些遗传资源是珍贵的生物种质资源,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我国乃至世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国家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于 2006 年在江苏泰州建成并运行,对我国水禽品种保种、育种和开发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长期培育以及近年来的不断引进,目前我国拥有几十种优良鸭品种,其中肉用型品种主要有北京鸭、樱桃谷鸭、枫叶鸭、狄高鸭、番鸭、天府肉鸭等,蛋用型主要有绍兴鸭、金定鸭、连城白鸭等,肉蛋兼用型主要有高邮鸭、建昌鸭、巢湖鸭、桂西鸭等。近年来,多个研究院所和企业等相继培育出一些专门化的品种和配套系。一些地方品种保种单位和科研院所共同联合,开展了品种选育和品系纯化工作,主要集中在饲料转化效率、生长发育速度、体形外貌、繁殖性能、瘦肉率等方面的标准化选育。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选育出 Z 型北京鸭配套系,专门化生产高饲料转化效率与瘦肉率、低皮脂率、肉质好、抗病力强的商品鸭,适应了消费市场需求,打破了肉鸭品种国外垄断的局面。苏邮 1 号、国绍 1 号等蛋鸭配套系的选育和改良,填补了我国蛋鸭新品种(配套系)培育的空白,并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品种审定。两个品种蛋鸭的饲养量占全国蛋鸭饲养量的一半以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模型指导和完善当前鸭的良种选育工作也逐渐开展,获得了与抗病性、肌肉形成、脂肪沉积等方面相关的一系列关键基因。

2. 饲养方式多样化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显著,消费习惯不一,造成了南方鸭、北方鸭的多种养殖模式共存的局面,长江流域地区则兼有南方水养和北方旱养的模式。东南沿海地区以养殖麻鸭、番鸭和半番鸭为主,麻鸭常采用鸭-鱼混养、稻-鸭共作、水面养鸭的养殖模式,番鸭和半番鸭多采用地面平养、高床架养和笼养的养殖模式。北方地区以养殖白羽肉鸭为主,种鸭对生产环境和饲养管理要求较高,多采用厚垫料或发酵床饲养模式;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和养殖理念不同,商品肉鸭在欠发达地区多采用粗放型饲养模式,如塑料大棚、上网下床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多建设标准化鸭舍,利用发酵床、多层笼养等环境友好型饲养模式。随着养鸭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淘汰落后的饲养模式,发展绿色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养鸭模式。

3. 养殖规模区域格局化

我国鸭的饲养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等省市。这些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水资源丰富,适合养鸭业发展。据统计,山东、四川、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河南、江西、河北等省份的鸭饲养量占全国的 80% 以上,其中仅山东省快大型肉鸭的年出栏量达 13 亿只以上,福建省是番鸭和半番鸭的主产区,浙江、福建和湖北是我国蛋鸭生产、加工的主产区。

4. 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养鸭业竞争异常激烈,由于生产成本、市场风险和养殖效益等因素,落后的中小型企业逐渐被淘汰,形成了几十个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六和集团、益客集团、华英集团、安徽强英鸭业、广西桂柳牧业、北京金星鸭业、南京桂花鸭和广东温氏等。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集约化、产业化进程,提升了各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5. 企业经营模式多元化

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适应我国畜牧业绿色发展趋势,要研究成本控制、管理优化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多个环节。企业多以「公司 + 农户」形式进行生产经营,此外还有「合作社 + 农户」「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等多种方式。企业与农民之间以协议的形式进行养殖承包,提供先进的饲养管理、饲料、鸭苗等,改变过去管理粗放、药物滥用的现象,形成科学、有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了实现生态型、高效性、低碳型、循环型的现代化养鸭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肉鸭—沼气—水产养殖—有机蔬菜」「稻鸭共养」「肉鸭—肥料—果树」等种养结合的模式,有利于资源循环和节约利用;提高农牧产品的价值,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低碳减排,解决了畜禽粪污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了农业增收方式的转变。

6. 疫病防控技术保障

鸭病防治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针对当前鸭病的流行情况,国内学者开展了坦布苏病毒、呼肠孤病毒、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禽流感、新城疫、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等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防制措施不断完善。随着养鸭规模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对疾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