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坚定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深刻转变,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来激发市场活力。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狠下大力气、敢啃硬骨头,瞄准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出台了诸多实实在在的举措,企业总体感觉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哪里的营商环境优、服务质量好、办事效率高、投资成本低,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落,哪个地方的发展就会更有活力。当前,为营造更吸引人的营商环境,各地普遍下了“猛药”“良药”,实施良法善治等,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赋予市场主体更多主动权,确保企业的创业营业环境越来越好;在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实施网上“一体化办理”“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办证难的问题;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通信息壁垒和孤岛,让更多人“多跑网路、少跑马路”;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各方监管和主体责任,最大限度地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和公正性。这些有益的举措,都是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系统工程。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近年来,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营商环境已成为区域发展竞争的核心点、比拼的关键点、抢夺的制高点。正如一位哲学家说过,“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政府要在体制机制弊端上做减法,在加强服务和监管上做加法,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有效促进市场主体的创新潜力充分涌流。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以赢得主动、取得优势,需要我们把全面落实“放管服”作为主要抓手,依法维护企业的权益,大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切实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该管的事情管到位、该做的服务做到位,真正营造起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让企业和群众切实得实惠、有感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市场主体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营商环境的改善,企业和群众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只盯着政府内部的评比考核,应聚焦企业和群众的实际感受。营商环境到底怎么样,企业最有发言权;政策到底好不好,企业的感受最直接。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要看程序能不能走通,要考虑政策措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相互间的叠加效应,要让企业和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要从企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入手,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从哪里改起;哪些短板长期存在,就从哪里补齐。同时,还要以企业、群众需求为镜子,畅通政企民沟通监督渠道,时刻倾听企业呼声、群众心声,选拔优秀企业家担任社会监督员,邀请专家开展第三方评估,组织新闻媒体开展监督,动员群众真正参与到营商环境建设中来,不断凝聚发展共识、汇聚振兴力量,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是“易碎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精心呵护、长效建设。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必须坚持打持久战,作为一项长期攻坚任务,决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更不能认为那是一劳永逸的事。因而,政府管理人员要树立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有错必纠、有纠必应,地方的营商环境才有可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