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_林下养殖技术_林下养殖手续

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省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363.34万亩,产值40.78亿元。《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以绿壳蛋鸡、竹乡鸡、小香鸡、瑶山鸡、矮脚鸡、高脚鸡、青脚麻鸡等地方特色品种禽类和中蜂、胡蜂等为主要养殖品种,到2025年,全省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预计达550万亩,年产值预计达290亿元。如何在适度利用林地的情况下,实现年产值的大幅提升,且看贵州各地的探索实践。

林下养殖手续_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_林下养殖技术

锦屏经济开发区亚狮龙羽毛球产业园羽毛球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初步筛检羽毛球产品。

一只鹅的全产业链

“没想到过去没人要的鹅毛,现在能够卖钱,一根毛的收购价达到1角至3角钱。这晒的是满地黄金啊!”锦屏经济开发区亚狮龙羽毛球产业园内,正在翻晒鹅毛的杨秀英感慨。近日,趁着入秋以来的晴朗天气,杨秀英和工友要加紧清洗、晾晒鹅毛,保证每天有200余万根鹅毛投入羽毛球生产车间。

移步生产车间,烘毛、排毛、冲毛、分级……从原毛到成品出厂,一个羽毛球要经过38道工序。2017年,锦屏县大力招商引资,引进知名羽毛球生产企业南京亚狮龙集团,投建锦屏县亚狮龙羽毛球产业园,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羽毛球产地,向全球60多个国家提供产品。而全球每10个羽毛球里,就有1个产自锦屏。

以羽毛球生产为轴心,锦屏县开启了一场由“鹅毛”引发的全产业链裂变效应。

林下养殖手续_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_林下养殖技术

锦屏经济开发区亚狮龙羽毛球产业园生产的羽毛球。

“生产一个羽毛球需要16根羽毛,一只鹅身上出14根可用羽毛,公司每年生产羽毛球可达360万打,就需要消耗近5000万只鹅。”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胡兵介绍,“由于生产原料需求巨大,贵州的本地鹅毛供应远远不够,公司还要大量从外地收购鹅毛。”

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锦屏县发展林下养鹅的想法。“亚狮龙每年需要这么多原材料,我们必须补足,既能为农户找到新的增收路径,也能够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锦屏县有186.36万亩林地资源,发展林下养鹅空间很广阔。”锦屏县林业局局长陶通照说。

林下养殖手续_林下养殖技术_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

林下鹅养殖基地。

在该县敦寨镇马台村的万羽林下鹅养殖基地,四周缓坡上果树、杉木、松树林立。沿山体而上,整齐排列着的8座鹅棚,如林间“别墅”。溪水自上而下,被引入每个棚舍周围的水池,一只只大白鹅在水中嬉戏,尽享秋日清凉。

“我们的鹅住在林区,呼吸新鲜空气,喝的是山泉水。偶尔还能到果林中、草坡上遛遛弯。”基地负责人许昌龙介绍,该基地主要饲养种鹅,目前养殖了种鹅1.3万羽。9月,种鹅将进入产蛋期,按照85%的产蛋率、有效产蛋80天计算,预计到年底可产鹅蛋80万枚以上。

林下鹅养殖,环保是首要问题。如何在不破坏环境前提下,让一只鹅住得“舒心”,养出高品质生态鹅?锦屏县下足了功夫。

首先是养殖环境,林区虽然自然通风条件好,但是鹅棚的建造还要科学合理。在面积上,每个棚舍约3000多平方米,养殖1000羽至1500羽鹅,以充分保障鹅的活动空间。棚内的通风、控温、自动投喂设备也需要配套完善。

其次是粪污处理,工人每天要通过干湿分离方式,全面清理粪污。每个棚舍的废水会被输送到一旁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合格后的水再排入蓄水池,用于果蔬灌溉,实现循环利用。“在圈舍基本闻不到臭味,锦屏鹅是我们的宝贝,要让它们吃得好住得好。”许昌龙说。

“一方面要让鹅享受到生态养殖利好,产出绿色高品质产品;另一方面要严格保护环境,严守生态红线,虽有市场,但不能盲目扩繁养殖,根据环境容量,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才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道。”锦屏县林业局产业中心主任龙登楷说。

为了保障林下鹅产业生态和经济效益,锦屏县通过林业、农业、环保等多部门共抓共建,因地制宜、引进企业、科学选址、严控建设指标,在适宜养殖的林区建设适度规模的环保圈舍,采取“圈养+轮牧”方式,发展种鹅、商品鹅饲养,建设标准化种蛋孵化、种苗育雏基地,保障优质种苗供应。在全县形成了企业示范引领,带动农户参与规范化自主散养的养殖格局。

林下养殖手续_林下养殖技术_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

林间散步的大白鹅。

目前,该县建成鹅养殖示范基地21个,商品鹅年出栏300万羽,种鹅存栏5万羽,年孵化种蛋300万枚、年育雏300万羽,林鹅养殖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除此之外,锦屏县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了商品鹅屠宰、鹅肉加工厂、白条鹅包装冷冻物流销售中心,扩展建设了有机肥加工厂,发展羽毛球体育赛事、休闲康养、鹅美食等产业,丰富多元业态,激发全链价值,形成鹅孵化、育雏、养殖、屠宰、加工、冷链仓储、销售及延伸产业为一体的全产业集群。目前,生态鹅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0亿余元,解决674人稳定就业,辐射带动全县1.3万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不低于1000元。

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_林下养殖技术_林下养殖手续

长顺县绿壳鸡蛋。

一枚蛋的“致富密码”

在长顺县广顺国有林场绿壳蛋鸡林下生态散养示范基地,今年5月入住的2万羽绿壳蛋鸡已进入产蛋期,每天可收1.4万枚蛋,每月收益可达50万元以上。

“林场是绿壳蛋鸡养殖的重要优势区域,公司按照散养轮牧区、生活区、无害化处理区、产品展示园区的规划,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长顺县三原农投集团顺智绿壳蛋鸡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班宋智介绍,该基地占地500亩,按照每亩散养60羽鸡的容量,建成圈舍100栋,聘请10户农户代养,利益联结农户150户。

长顺绿壳鸡蛋,是长顺县响当当的特色产业名片。20多年时间,这枚绿壳蛋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现代化产业的华丽转变,写下了特色生态产品的“致富密码”。

曾经,在生态良好的鼓扬镇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养几只土鸡,土鸡除了用来吃,还被拿到集镇换盐巴钱。与众不同的是,当地自然散养的土鸡体型娇小、生命力强、专产绿壳蛋。长顺绿壳鸡蛋富含高蛋白、高氨基酸、高卵磷脂以及锌、硒、碘等高微量元素,而脂肪含量与胆固醇含量相较普通鸡蛋较低。

随着经济发展,外地收购商越来越多,口感好、品质佳的绿壳蛋广受欢迎,逐渐有了名气。一时间,绿壳蛋鸡养殖成了当地炙手可热的产业。

林下养殖手续_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_林下养殖技术

长顺县绿壳蛋鸡。

绿壳蛋鸡养殖有多“火”?养了20多年绿壳蛋鸡的班宋智深感有感触:“一个村就有几十家养鸡的,每家养殖几十只到上千只不等。但主要集中在鼓扬镇一带。”

然而,农户们高涨的养殖热情并没有换来可观的收益回报。散户养殖规模上不去、病害风险防御能力弱、产品品质不一、市场价格不稳定……处处遏制绿壳蛋鸡产业发展。班宋智认为,缺乏专业养殖技术和资金支持是症结所在。

绿壳蛋鸡产业发展的破冰期,始于2016年。为充分发挥当地特色生态产业优势,壮大林下经济,激发产业效益,带动广大群众脱贫增收,长顺县扩大资金、技术投入,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按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发展要求,统一打造绿壳蛋鸡养殖全产业链,突破了绿壳蛋鸡产量低、品牌杂、销售难等问题。

林下养殖技术_林下养殖手续_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

良种保育扩繁是壮大产业第一步。早在1997年,当地政府就开始了保护和选育等研究工作,为产业壮大打下基础,取得了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地方家禽品种、有机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长顺县绿壳蛋鸡生态养殖技术规程成为贵州省地方标准等各种亮眼成绩。如今,有了企业助力,“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发展,全县建成了规范化的种鸡养殖、孵化、育苗的扩繁生产线,年产500万枚种蛋、400万羽鸡苗。以技术赋能,实现了特色资源到优势产业的转变。

“龙头”带动是上规模、扩市场的关键。以县国有平台公司——长顺县三原农投集团顺智绿壳蛋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5大本土民营企业为骨干,以广大散养户为主力,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探索“定养殖方式、定养殖合同、定收购价格,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的“三定三统”及“借鸡生蛋”方式,全县绿壳蛋鸡养殖达100万羽,年产绿壳鸡蛋5000万枚,综合效益达1.5亿元。

“借鸡生蛋”让农户利益有了落脚点。合作社从平台公司采购鸡苗、饲料、药品借给农户饲养,根据“三定三统”原则,公司按每个鸡蛋0.8元至1.5元、肉鸡每斤15元的保护价格回收,农户有了收益后再补交物资款,产蛋率下降的淘汰鸡群则归还合作社。

林下养殖技术_林下养殖手续_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

“这么好的买卖,我们都抢着干!”长顺县代化镇纳傍村的杨乔书是“借鸡生蛋”的养殖户。去年,村里建设“借鸡生蛋”养殖示范点,他第一个报了名。在代化镇,“借鸡生蛋”示范养殖户有21户,累计借鸡1.2万余羽,共计盈利21.95万元。

“通过‘三定三统’方式,有效推进了全县绿壳蛋鸡适度规模化、合作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了产量提高、产业提升、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的目标。”长顺县林业局副局长胡明桥介绍,“下一步,长顺县将积极利用森林资源,在适宜发展林下养殖区域,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适度扩大绿壳蛋鸡养殖规模,助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_林下养殖技术_林下养殖手续

望谟县平洞街道坝康村胡蜂养殖基地。 唐波 摄

一群蜂的特色“变现力”

王小良的路子有点“野”,胡蜂都敢养!

3年前,望谟县打易镇边王村村民王小良因返乡养殖胡蜂成了村里的“名人”。

“蜂蛹可食,蜂毒可入药,能有效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胡蜂经济效益高,变现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王小良说,每斤蜂蛹市价在80元至100元左右,一窝成品蜂蛹约60斤,成本800元左右,利润可达4000元以上。胡蜂食昆虫,相较于蜜蜂养殖,不用担心蜜源问题,这也是他选择养殖胡蜂的重要原因。

胡蜂养殖技术含量高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王小良却有自己的一套法子。胡蜂养殖必须选择可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区,前期,蜂王繁育、筑巢和投喂主要在养殖棚内进行。后期的分巢放养阶段,要在放养林区严控放养数量、距离、时间、次数等,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同时做好安全提示和宣传工作。

如今,王小良的胡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胡蜂4000多群,总产值80余万元,成了村里的特色“财富产地”。此外,通过培训与实操,基地带动农户自主养殖50余户,实现户均增收上万元。

林下养殖技术_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_林下养殖手续

望谟县打易镇山平村村民查看胡蜂生长情况。 唐波 摄

为了提升胡蜂养殖产业红利,望谟县引进勤汉富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大观镇大观村建设胡蜂养殖基地。公司负责繁育蜂种,免费为农户提供蜂种和养殖技术服务,发动农户参与养殖,并统一回收蜂蛹。这既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保障收益,又为公司提供稳定货源,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这种方式,公司成功带动300户农户实现增收。发挥生态优势,望谟县以林蜂养殖产业开辟群众增收致富“快车道”,全县养殖胡蜂2万余群、蜜蜂0.53万箱。

在贵州,林蜂是林下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污染、不占耕地、不耗粮食、养殖投入少、经济效益高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地方将林蜂作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在“特”字上做文章,以技术赋能,发展林下胡蜂、中蜂养殖,通过林蜂的特色“变现力”,各地开启了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

从蜜源上下功夫,绥阳县让一棵树上开出两朵“产业花”。该县结合近10万亩盐肤木丰富资源,发展五倍子中药产业,同时,利用盐肤木的优质蜜源,发展林下中蜂养殖,探索出“五倍子+中蜂”立体种养模式。该模式成功带动周边乡镇人工种植盐肤木林3000余亩、抚育改造野生盐肤木林1万多亩;中蜂养殖324户,年产盐肤木花蜂蜜2.65万斤,户均增收1万余元。盐肤木花蜜品质高,深受市场喜爱。

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_林下养殖手续_林下养殖技术

紫云自治县国有浪风关林场林下蜂。

紫云自治县国有浪风关林场采取“龙头企业+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的“场村联动”方式,建设林下蜂、林下菌、林下鸡经济产业综合立体示范基地,同时林场在周边种植蓝莓、脆红李等果树,增加蜜源,示范带动全县发展林下养蜂2.5万群。

创新繁育技术,打造特色“土蜂”品牌。在榕江县定威水族乡定旦村,返乡创业青年王吉安通过对野生蜜蜂进行改良培育,摸索出蜜蜂种群和蜂王培育繁殖新技术,带领全村开创“甜蜜事业”。如今,定旦村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蜂蜜精深加工厂,推出土蜂蜜、土蜜蜂种群、土蜂王等“定威土蜂”系列产品,并搭建电商平台,让特色产品进入四川、甘肃、广东、广西等全国各地市场。

林下养殖技术_林下养殖手续_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

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梨坪中蜂养殖基地,摆放有序的蜂箱。

印江自治县缠溪镇将林下中蜂养殖作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按照“统一标准管理、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品牌打造、统一市场销售”的模式,推动林蜂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在养殖生产方面,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整合资源,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6个中蜂养殖基地,完善加工厂房生产线、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申报蜂产品“SC”认证,统一规范产品类别和产品包装,实现林下养蜂产业从传统散养到抱团发展的聚合转变。

在销售方面,采取产品直销和区域代理的线下销售方式,与14家超市和特产店建立合作关系,与北京市、福建省、东莞市的3家区域代理签订订单合同。同时,通过开通合作社网店、产品进驻其他电商驿站等方式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助力林下蜂蜜俏销全国。2020年,缠溪镇蜂蜜年产量突破4.2万斤,产值突破420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唐波

编辑 唐怒娇 刘蓝婴

编审 方春英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