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致富农村项目大全_村里种植什么致富_农村致富项目种植业

王凤桐是宁河区板桥镇赵学村原党支部书记,在他任职期间,扎实苦干,几经努力,带领辛苦劳作的村民发展设施农业,让大棚种植成为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初见王凤桐,他正在完成每天的“必修课”,到村里的蔬菜大棚走走看看。顺着他的目光放眼望去,一栋栋整齐排列的棚室,无声地见证着赵学村农业种植模式由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的转变,也正是这一转变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路。谈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展大棚种植的点点滴滴,王凤桐打开了话匣子。

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当低。当时在咱们这个地区,还是靠着种玉米小麦大豆高粱为生。看了一些报纸,外地搞设施农业的先例,特别是乐亭的、丰南的。当时也想带着老百姓这么干,但是它有限制。

王凤桐所说的限制是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的现实状况,尤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思想守旧的村民对于大棚种植的认识几乎为零,对这种种植新模式充满了怀疑。于是,王凤桐亲自带队,组织大家去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回村后还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系列带动方案。

村里拿出几十亩好地,有水有电有路的地,不收承包费,然后让老百姓种植蔬菜大棚,村帮着老百姓请技术员给管理,帮着老百姓打开市场,党员干部带头,没有代价的合成统一管理。

在王凤桐的积极宣传下,五位党员和三户种植户在四十亩的试点土地上建起十几栋大棚,进行统一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摸索,所有试点大棚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轰动了全村。

村里种植什么致富_种植致富农村项目大全_农村致富项目种植业

这时候(村民)开始找支部,逼着我们要地,最后又拿出六十亩地,又有十几户建棚。

从此,摸索出经验的赵学村大棚种植一发不可收拾,大棚数量从五十四栋发展到一百一十八栋再到一百五十八栋。随着从事大棚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棚室蔬菜的品质和产量,以满足更大的需求空间是王凤桐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又不分白天黑夜的奔走筹集资金,聘请技术人员为村民组织培训、参与管理。经过他和村民的共同努力,短短几年时间,赵学村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村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彻底改变。人均收入从三千多元到八九千元再到两万五千元。

如今,“赵学放心蔬菜”早已成为市农业部门认证品牌,赵学村也名列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村民富了,村庄美了,大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村民朱金兰说:

农村致富项目种植业_村里种植什么致富_种植致富农村项目大全

我们家有四个大棚,一年收入八万多块钱。种的有西红柿,黄瓜,比以前的收入高了很多。

在王凤桐看来,让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是一名村干部分内的责任。

富不富看支部。作为村干部来讲,不能作表面文章,踏踏实实给老百姓干些实事。作为共产党员来说,就应该为大伙付出。

王凤桐在担任赵学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对自我严格要求,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群众情深意长。凭着执著的精神、奉献的情怀、踏实的作风,为赵学村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被授予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板桥镇党委书记任绍辉说:

赵学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凤桐同志,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变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头带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区率先发展设施农业。目前赵学村实现人均一个棚、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为推动乡村振兴带了好头、做了表率。

种植致富农村项目大全_村里种植什么致富_农村致富项目种植业

七十八岁高龄的王凤桐虽然已经不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却并没有闲下来,回顾并撰写了三千字左右的《赵学大棚发展史》一文,详细记录了赵学村从地膜覆盖到塑料大棚再到温室暖棚的棚室种植发展过程。如今,王凤桐又在为赵学村撰写小说,记录村庄发展的点点滴滴。我们仿佛看到,在这位老支书的笔端,呈现的不仅是赵学村日新月异的变迁,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信念和担当。

村的一块砖一块瓦,路的每一寸土地,我都经历过,都是我亲手办的,给它留个纪念,留给后代儿孙,这也是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